孟荣涛
历史上,达斡尔人在黑龙江流域依山傍水而居,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长久以来,勤劳的达斡尔人在耕作园田、采集野菜、放排放牧、骑马赶路和捕鱼打猎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绵长、高亢的曲调,这就是深受达斡尔人喜爱、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扎恩达勒,达斡尔语意为“民歌”。扎恩达勒类似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山歌、小调体裁,作为达斡尔族民间歌曲的总称,一直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表现形式。扎恩达勒的演唱内容,有表现各类劳动场景的牧歌、渔歌、猎歌、放排歌,有表现人生礼俗、浪漫爱情生活的摇篮曲、婚礼歌和情歌等。
扎恩达勒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曲调上,依据周围的场景和自己的心情感受即兴填词吟唱,辅以衬托词表达各种感情色彩,主要以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感情和美好心愿为主。虽然扎恩达勒分有词和无词两种,有词扎恩达勒也没有太多、太长的歌词,但均以丰富的曲调结构、强烈的感情色彩,烘托和渲染出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扎恩达勒表现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至情至性的歌者用满腔深情赋予每一个音符旺盛的生命力,助力情感与音乐完美地交织交融在一起,成为人们心中久久不能忘记的旋律。扎恩达勒中一问一答的对唱、对歌形式也比较常见,节奏简洁欢快,内容诙谐幽默,表演者以略帶夸张的艺术手段,表现提炼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主题。
扎恩达勒作为达斡尔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一直是达斡尔族人民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由于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达斡尔族聚居地的达斡尔人母语掌握比例日趋降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扎恩达勒的传承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因此与母语传承一样掌握扎恩达勒演唱技巧的人也越来越少。人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扎恩达勒的保护、传承面临诸多难题,濒危现状亟待解决。
扎恩达勒的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有利于推动和促进达斡尔族原生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扎恩达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不能脱离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特点,是展现达斡尔族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态载体。它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是以声音、形象和演唱技巧作为表现手段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由于达斡尔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口耳相传就成为主要的传递和延续方式,扎恩达勒文化传承人犹如一座储藏丰富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最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和弘扬的唯一重要载体,也是文化链中最需要加以保护的部分。所以,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扎恩达勒传承人的指导和鼓励工作,重点突出文化传承人的核心价值,尊重其劳动成果并改善他们的生活,以激发扎恩达勒传承人的积极性和民族荣誉感,让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遗余力地为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事业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