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铤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现实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无论是作为民主形式、公共决策的协商民主,还是公共治理的协商民主,都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多维价值。由于中西方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使中西方协商民主具有不同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脉络,两者在历史背景、政党基础、文化基因和实践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独特性和优越性,是我国的基本民主形式之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关键路径在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价值;优势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4-0001-05
深化民主政治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民主不仅是党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我国在长期民主政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完善选举民主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的着力点。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多维价值
何谓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目前学界对此主要有四种界定。一是基于民主形式视角的界定。这种界定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的一种以民主协商为基本特征的人民民主形式,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相适应的一项国家民主制度,是充分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民主实现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二是基于公共决策视角的界定。这种界定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含义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协商民主的特殊规定性,也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方式进行协商,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做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③三是基于公共治理视角的界定。这种界定认为,协商民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重点,是实实在在的具有巨大优势的民主,是我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步骤。④四是基于综合视角的界定。这种界定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它以权利为基础,以平等为前提,以对话和协商为手段,以达成共识为核心原则,以合法决策、促进公共利益为目标。⑤应当说,这几种界定都有其合理之处,都揭示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某些要素和特征。从以上几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界定可知,社会主
义协商民主在现实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无论是作为民主形式、公共决策还是公共治理的协商民主,都体现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多维价值。协商民主正以丰富的形态、多元的路径嵌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推进中国政治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从民主形式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
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性质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一元领导和多元参与的有机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相适应,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二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弥补了选举民主的局限。“協商民主重新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拓宽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举民主多数票决的制度缺陷。”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多元性、平等性和广泛性突破了传统代议制民主政治参与不足的局限,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群众基础。三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增强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民主是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协商民主的要义在于公共协商,强调决策前、决策中都要经过相关利益主体的平等协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提供的是一元领导和多元参与有机统一的民主形式。它主张通过不同民族、党派、界别、群体之间的平等协商达成政治共识,既强调协商过程中意见的充分表达和权利的充分尊重,又强调意见的合理集中和利益的适当让步。”⑦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离不开社会成员的政治共识,正是基于广泛的公共协商达成的这种政治共识,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的正当性,使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正是通过有效的协商民主运作机制,使中国政治一元领导与多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矛盾得到缓解,公众的政治认同感不断提升,政权合法性基础有所增强。
2.从公共决策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
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协商民主概念的两个关键因素:政治协商要求公民超越‘市场的私利而诉诸‘论坛的公共利益;只有当其改善政治决策尤其是实现共同目的时,源自公民立场的协商才是可以正当理解的。”⑧党和政府把民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协商,不仅在决策之前协商,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也开展协商。多元化的公共协商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决策质量和水平。二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公共协商的主要目标不是狭隘地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利用公共理性寻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⑨在民主协商过程中,党和政府通过听取民意、广求良策,吸收社会各界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反映人民意志的方针政策。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发展较为完备的组织,广泛邀请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党际协商,使参与党和政府决策的群体具有广泛性,从而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三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的公共政策参与。当前我国公民的公共政策参与存在着参与主体意识不强、形式不够广泛、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协商贵在参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深入开展,将大大拓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协商民主有助于增强公共政策参与的内动力,激发公民的主体意识。因为,“在协商民主语境中,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就是通过鼓励公民以独立的人格、积极的姿态和理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观点,使得公民彻底摒弃政治臣民意识,做到对政治主体角色的自觉,从而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己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公共政策的决策者”⑩。
3.从公共治理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
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稳定。与选举民主相比,协商民主是一种能超越分歧、具有包容性的柔性民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等现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涵盖各党派、各民族、各人民团体、各社会阶层等人士,通过有效的协商机制,可以使各方的利益诉求得到较为全面的反映。“协商民主不仅能够平衡和协调社会力量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能够平衡与协调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见,广泛而多层的制度性协商,天然是缓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团结的重要平台与机制。”二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具体体现。”在现代开放社会,协商民主为国家与社会治理构建了共治平台,协商的过程是具有不同利益倾向和不同偏好的政治主体参与的过程。现代国家与社会治理要适应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形成多方合作共治的格局,架构起多方沟通、协商合作的民主制度,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刚好具有这些功能。三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改进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我国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一元制”单向管理,更多地是靠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随着公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碎片化,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探索基层协商的更好方式,是改善党的领导和地方政府治理的有效路径。基层协商可以汇集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使基层社会治理真正实现多元治理。如浙江温岭将民主恳谈作为基层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必经程序,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已成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范式。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比较优势
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有一些共通之处,如要求协商主体平等,协商程序规范,协商过程理性、包容等,但由于中西方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者在形式上和本质上存在较大区别。
1.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背景不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西方的协商民主则是为应对选举民主的危机而产生的。20世纪后期,西方的选举民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民主过程过于关注个人利益,导致实际政治操控在少数人手中;按照多数原则的投票活动,简单地聚合选民的利益倾向,导致选举结果无法保证公共利益;行政权力的扩张削弱了议会权力,民主制度存在结构失衡的危险。为应对这些挑战,西方国家尝试以协商民主弥补选举民主的缺陷。与西方的协商民主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不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三三制”政权,这是协商民主的最初实践。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第一次较为正式地提出协商民主的思想。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总要求,并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了系统规划和部署。
2.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的政党基础不同
中西方協商民主制度具有不同的政党制度基础。西方的协商民主以竞争性政党制度为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在竞争性政党体系中,西方各政党把成为执政党、获得执政地位作为根本目的。为了赢得执政地位,各政党相互攻击、相互对抗,政治问题容易被选举所左右,政党不能根本上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协商民主的领导者。与西方的协商民主制度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克服权力角逐、政治冲突等局限,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有序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的文化基因不同
中西方协商民主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主义的中国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张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与西方的协商民主体现个人主义传统不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中。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等传统文化精神奠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成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则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的协商民主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有深厚的理论底蕴,而西方的协商民主则是以资本主义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为其文化背景。
4.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程度不同
中国的协商民主上升到了国家民主形式和制度层面,而西方的协商民主目前还缺乏大规模、系统化的实践,更多的是在理论探讨层面,较少的实践也是在学术机构主持下进行的。从协商民主的内容看,西方的协商民主更侧重于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协商,而中国的协商民主内容多元化,协商内容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和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等。在各级政府主导下,中国的协商民主呈现出主体广泛、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等特点,并逐渐向纵深发展。我国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各党派、民族、团体和各阶层人士;协商民主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个方面,从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重大问题到涉及群众权益的具体政策,都有所体现。
综上所述,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经验看,中西方协商民主具有不同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脉络。在某种意义上,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外生”的,其逻辑起点是个人主义。西方的协商民主是为了应对选举民主的危机而产生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政治博弈,是对国家权力与利益分配的一种修补。西方的协商民主不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设计,因而其协商是表面的、技术的。中国的协商民主是“内生”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是中国的基本民主形式和政治制度。中国的协商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协商民主建立在社会共同利益基础上,旨在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因而其协商是根本的、全面的,具有独特性和优越性。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升路径
协商民主作为基本民主形式之一,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关键路径在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发展
我国要广泛实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丰富协商内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协商,涉及民生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协商,特别是基层协商要接地气。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协商民主的担子主要交给了政协,协商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协商民主的地方实践蓬勃开展,如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等,协商的内容非常广泛,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协商。二是扩大协商主体。协商主体的广泛性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一大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合法性的基础。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扩大协商民主的主体范围,最大限度地吸收各方意见。协商主体要涵盖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群众、人民团体与群众、群众与群众、执政黨与参政党等各个方面。随着社会事务越来越专业化、复杂化,各层次协商要广泛邀请专家参与,重视专家的意见建议。三是拓展协商方式。通过建立和完善恳谈会、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咨询会以及民意调查等方式,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民主协商方式。
2.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多层发展
如果说协商民主的广泛发展是横向延伸,那么协商民主的多层发展则是纵向延伸。我国协商民主应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再到基层多个层面展开,构建起上下关联、左右互动的立体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格局。协商民主各层应有相应的重点发展方向和功能要求。“作为一种民主范式,中国式协商民主应基于系统性和统驭性的视角,通过顶层政治构建重塑协商民主的制度基础,中层政策创制提升协商民主的主体效能,并以基层治理民主开辟协商民主的实践进路,从而以多元化、多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应对现代异质性社会的复杂治理需求。”我国协商民主多层发展中,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无疑是发展的重点之一,因为涉及公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在基层。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多层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通过富有成效的基层协商,改善各地民生问题,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稳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3.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
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根本保障,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实质是协商民主法治化。“作为国家形式和国家形态的民主,塑造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体制,由此构成法治中国的体制框架。这是民主与法治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推进协商民主法治化是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治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落实协商民主的宪法保障。宪法体制是一个国家法治体系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文件多次述及协商民主,为协商民主发展明确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应将协商民主这一基本民主形式纳入宪法框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将协商民主纳入宪法能从根本上保障协商民主持续发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二是为协商民主专门立法。要通过法律规范协商民主的实践操作,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途径和协商程序是协商民主的核心要素,在专门立法中应予以明确规定。此外,针对立法协商、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大协商、基层协商和人民团体协商等不同协商类型及其特点,要有区别地做出相应规范。简言之,协商民主法治化就是要用法律解决谁来协商、协商什么、怎么协商的实践问题。三是构建协商民主运作的法治体制。要加强党依法执政机制建设,这是推进协商民主法治化的根本保证,重点是建立健全各级党委依法决策和权力行使机制;加强政府依法行政机制建设,使各级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为公众广泛参与民主协商创造条件;加强公民守法机制建设,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民主协商,促进协商民主良性发展。
民主作为一种基本政治价值得到了当今世界的普遍承认,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建设更高质量的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性潮流。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巨大的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但毕竟协商民主是我国基本民主形式中的一种,况且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我国要在促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的同时,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优秀成果,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有机结合、协同发展,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彰显中国特色民主架构的独特优势。
注释
①俞可平:《民主是共和国的生命》,《人民论坛》2007年第22期。②郑万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几个问题》,《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③刘佳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④叶小文、张峰:《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8日。⑤陈家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⑥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⑦王新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光明日报》2013年10月29日。⑧[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5页。⑨[美]乔治·瓦拉德兹:《协商民主》,何莉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⑩王岩、胡媛媛:《论协商民主的内在价值意蕴》,《哲学研究》2015年第9期。林尚立:《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现代政治得以成长的基础》,《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包心鉴:《协商民主制度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3期。金太军、张振波:《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分层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马一德:《论协商民主在宪法体制与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責任编辑:浩淼思齐
Abstract:The socialist consultative democracy presents a variety of forms in reality. Whether it is a form of democracy, public policy, or public governance, the socialist consultative democracy reflects its multi dimensional valu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historical culture and ideology,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has unique generative logic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political party foundation, the cultural gene and the practice level. The socialist consultative democrac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it is one of the basic forms of democracy in China.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socialist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e key way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a broad, multi-level and systematic way.
Key words:socialist consultative democracy;value;advant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