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雷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孙 雷
智慧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服务全产业链智能化运行的新经济形态,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高度融合和同步发展的产物。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既能补“短板”,又能实现“弯道超车”,还能创造新的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业部制订了“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2013年启动了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发展智慧农业列入了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阶段看,发展智慧农业至少有三大好处:
(一)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智慧农业的手段可以改造和优化农业供给侧,强化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追溯体系的建设,实施农产品生产精准化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销售,满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
(二)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竞争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高企,发展智慧农业可以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智能机械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提高,从而增强本市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和高水平的发展。
(三)有利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产业链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先行者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企业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积极性。农业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同时涌现出一批以提供智慧农业系统为主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一批有志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农二代”、返乡农民工甚至“海归”青年纷纷加入智慧农业实践的行列。
由此可见,发展智慧农业正当其时,势在必行,特别是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利用相对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综合发展实力,优先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近几年来,上海在农业部的关心指导下,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打造智慧农业。2016年初,上海市委提出对上海“三农”工作要新认识、新思考、新定位后,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经过调研认为,上海有条件、有能力率先发展智慧农业,把智慧农业与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服务农业一起作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写入了《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一)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向智能发展
上海作为农业部三个区域试验工程之一的地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企业应用为主体,制订了《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上海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光明集团在米业公司推进粮食作物“产加销”物联网示范工程,建成了10多万亩粮食生产大田,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辐射20万亩粮田。粮食生产从耕种、开沟的GPS定位到田间管理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再到粮食生产与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数据的互通与共享,实现了农机、农资和农业用水等生产要素的高效合理使用,极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上海祥欣畜禽养殖公司东滩养殖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颠覆了传统的生猪饲养模式,实现猪场生产单元内视频监控功能、全封闭猪舍内智能化温控功能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功能,极大改善了猪舍环境,提高了仔猪成活率,有效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数量,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二)推进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促进食用农产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运用智慧农业的手段,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是首选之举。上海市农业部门利用条码、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在全市200多家园艺场、专业合作社,共6万多亩绿叶菜生产基础,建立了地产绿叶菜安全生产质量可追溯系统,实时记录绿叶菜生产过程中的播种、施肥、用药、灌溉、收获、农残检测等信息数据,建立电子化田间档案,对绿叶菜出场时农残检测数据实行在线实时联网监管,并与加工、出库、运输、销售等环节数据相关联,实现了绿叶菜安全生产可追溯管理。上海还在全市推广应用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管理系统。一头从外省市调入的生猪,相关检疫的信息从产地到本市道口,再到屠宰场,屠宰后猪肉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终端,都能实行全过程监管。
(三)建立完善涉农信息化监管平台,促进农业管理向高效透明发展
这是上海信息化在农业系统运用最早的领域。通过建立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较好解决了农业补贴资金不透明、虚报冒领、层层截留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公开补贴资金超过150亿元,涉及农户近30万户和合作社(农业企业)3500多个。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立后,全市9个涉农区、5个中心城区的6个镇,全部乡、镇、村、组的农村集体资金数据全部录入监管平台,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平台,为全市农村66.5万份土地承包合同(占总承包农户数的99%)建立了电子档案,并以各乡镇土地管理服务中心为主体,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2016年运用信息化手段,全市共有976家承包地进行了交易,涉及面积9.57万亩,交易金额2.59亿元。
(四)不断推进“农民一点通”升级换代,促进为农信息服务向便民灵活发展
上海农业部门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通过与上海银联、东方网等合作,研发了“农民一点通”信息服务平台,全市每一个村都有一台操作简便的终端设备。农民如果遇到农业生产中技术难题,可以足不出村,运用农民“一点通”,向本市相关的农业专家进行咨询。近年来,“农民一点通”技术通过升级换代,不断扩大为农服务领域和项目。现在,农民只要用自己的身份证,在“农民一点通”上扫一扫,就可以缴付水、电、煤(燃)气费,交通卡查询及充值,火车票、飞机票在线预订,市级三甲医院的专家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
(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批为智慧农业发展服务的农业科创企业
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研发了一批适合上海农业特点的大田、水产、设施农业环境监测的农业专用集成传感网络设备,在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提高稳定性方面有新突破。该公司研发的农用无人遥控自巡航飞行器,把无人机技术与农业传感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农田地理信息获取、农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监测以及大范围农事作业监测,为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条件。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无线通信、云计算技术高度融合,构建了智慧农业云平台,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完整解决方案,项目已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上海生物电子标识公司在微电子和微机械领域攻克难关,实现生物电子标识微小型封装,研发的系列动物电子标识已实现产业化生产。上海华测导航公司,利用我国北斗导航技术,开发了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NX100、NX200,产品已在本市多个地方进行推广应用,粮食播种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得到农民一致好评。然而,上海智慧农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技术和应用来讲,还处于有限的感知和传输,简单的思考和决策,一定范围和领域的推广及应用。智慧农业所涉及的产品性能、质量还不够稳定,产品研发和制造成本高、看好而不卖好。在农业科研方面,对农作物生长模型和规律研究还不够,农业大数据的利用还不够。智慧农业的行业标准尚需研制和统一,专业人才紧缺。
针对上海发展智慧农业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技术瓶颈,上海农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围绕跟踪世界智慧农业发展新趋势,力争局部技术领先的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引领,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实施方案,坚持科创兴农,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
(一)制订上海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2013年,上海市农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委制订印发了《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已明确了上海要在“十三五”重点发展智慧农业。为此,要组织力量对前几年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同时,要对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业物联网的异同进行分析,对标国际上智慧农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查找本市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差距,提出未来一个时期上海智慧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搞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制订符合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实际的实施方案或三年行动计划,不断破解智慧农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促进本市智慧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上海农业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农业标准规范体系
近几年来,本市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但是,由于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兵把口”,农业信息化项目往往自成体系,信息资源相对分散,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利于智慧农业的统筹发展。为此,上海农业部门要实行市区联动、部门融通、信息互通的方法,建立上海农业大数据中心,提供集中统一的计算资源,支撑各类农业信息平台及系统,完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提高基于数据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水平。按照“增量先行”要求,加快建设数据统一开放资源共享标准规范,强化组织领导顶层设计、专家和创新团队建设。
(三)切实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力度
近几年来,本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一批智慧农业的示范基地,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从全局来看,还处在试验阶段,项目分布成点状,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尚不明显。同时,相对农产品销售环节的电子商务,农业生产领域实行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相结合难度更大。为此,未来几年要把发展智慧农业的重点放到粮食种植、蔬菜生产、水产养殖和畜禽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上,加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养业、农机作业、植保防治等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逐步构建信息技术装备配置标准化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精确化、智能化水平。
(四)营造有利于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上海初步构建了智慧农业技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体系。在2015年农业部发布的310项农业物联网应用成果中,上海已有63项成果,其中硬件设备有27项,软件系统及解决方案36项。但是,与国际发达水平相比,上海智慧农业技术水平还处于跟踪先进技术阶段,许多应用技术还存在不少瓶颈问题。好在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大环境和大背景非常有利于智慧农业的技术创新,上海农业部门要调整优化对农业科创活动支持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激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发适合本地气候条件与耕作植保实际的专用传感器产品,形成从传感器研发到生产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要开展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开展人工智能学习、知识表示、人工神经网络、分布式智能系统研究,更好地指导大田粮食种植、蔬果栽培、水产养殖和畜禽生产,体现智慧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
智慧农业的发展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难免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从技术层面上讲,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决定了智慧农业的技术水平。从发展的全局来看,也有一个地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急需从国家层面重视和解决制约智慧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尽快形成发展智慧农业的共识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促进“四化同步”有重要意义,切实解决认为智慧农业超越了发展阶段、智慧农业太“烧钱”、我们有的是劳动力等不正确认识,下决心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还要解决部门之间由于认识不尽一致,导致相互配合和支持不够的问题,充分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把“同化同步”真正摆到重要位置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二)统一全国农业智能化系统的标准
现阶段智慧农业使用硬件设备、元器件大都是现成技术,进入农业领域后,技术对象发生变化,必须要有相应技术调整与完善,应当制定相关的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促进相关设备元器件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新开发的农业智能化产品也需要有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
(三)加大智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
要制订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科研与推广规划,不断解决技术瓶颈与难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产业的科研与推广体系,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撑。
(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应用为主体
现阶段发展智慧农业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支持,但未来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农业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五)制订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针对智慧农业初期投入较大的实际,农业部门要抓紧研究相关支持政策,要把支持智慧农业列入支农惠农政策的重点范围;实施项目补贴制,减轻企业初始投入负担;对相关技术服务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予以支持;可以考虑将智慧农业的硬件设备列入农机专项补贴范围。要增加对科研及推广应用的经费投入,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和生产经营者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广泛使用智慧农业的新技术,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本文系上海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雷2017年3月9日在农业部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