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海深,痛比海深、心比海深、困难比海深、未知的真相比海更深。我天生喜欢大海的宽广和神秘,但当为MH370徘徊在非洲的沙滩、澳洲的海边时,席卷我的却是无边的恐惧与无助。我恐惧海的宽广会让搜索方放弃,恐惧海的神秘会将肇事方藏匿,但更恐惧的是海的冷漠。家属无数次地祈禱、无数次地抗争出访,无数次竭尽所能地想说服、感动大海,但都不能得到大海一点点回应。
无法,我只有一双手一双脚,为了无尽的思念,一味坚持,即使伤痕累累,也让我变成精卫去将那海填平吧!不论选择相信什么,或者以何种方式相信,产生何种不同的生命体验,都不能动摇比海更深的爱。家属也许显得杂乱,也许有碰撞,但我看到更多的精卫在填海!愿比海更深的爱能消除恐惧,用我们执着的爱迎来浮出海底的真相……
—姜辉(MH370家属)
《比海更深》这个标题来自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同名电影,影片中播放了一段邓丽君的歌曲,“比海更深,比天更蓝,我已没有办法爱你更多……”,刚刚丧偶的老母亲淡淡地说,“我到这种年纪了,还没有说过爱过谁比海还深这样的话呢,一般人都不会有啦,但每天都还是开开心心地活着,不对,正因为没有所以才能开开心心地。”一位同事感叹,但对于马航家属来说,正是因为爱一个人比海更深,他们才得以支撑自己活了下来吧。这句无心之语,最后就成为了这篇文章的标题。
闫妮 梦中人
特别能理解闫妮,看戏的时候就觉得她喜剧背后的孤独和忧伤。因为上天收回了生活中很多精华,所以她都在戏里找回来了。是天意,是天赋。挺好的。柔软又坚强,无所谓又有自己执着的东西。没有办法对别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但相差20岁的我,能够看懂她。
—Pancy
一篇优秀的人物报道总需要一个神一样的外围采访对象。去年写年度演员胡歌的文章时,记者姚璐采访了作为外围采访对象的闫妮,闫妮为那篇文章贡献了诸多惊喜的细节,她语言质朴又不失温度,并且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胡歌作为演员的“孤独感”。“我们为什么不做闫妮呢?”评刊会时,同事这样问,于是就有了几个月后的这篇文章。
一个人可以很好地讲述别人的故事,但不一定能讲好自己的故事,闫妮也是如此。当她讲起自己的故事时,那种邻家大姐式的烟火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惚与空灵,或许这是她能够理解胡歌的原因,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孤独的人。
当性工作者不再年轻
真好,每一个有尊严的灵魂都应该被善待。
—四月
这是我们不熟悉的人,也是我们不了解的人,却跟我们一样同为人类。
—素丸子
这篇文章在微信上的点击量超过了10万加,实在出乎编辑部的意料,但我们相信,之所以获得了不俗的阅读量,并不仅仅因为标题中出现了“性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她们在文章中体现的尊严,就像上述两位读者注意到的那样。性一定是猎奇的选题吗,当然不,摘下玫瑰色的眼镜,每一个采访对象在灵魂上都是平等的。
(本期回复:编辑总监 王晶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