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妙用:数字与历史学习

2017-05-19 16:59
求学·文科 2017年5期
关键词:世纪移民数字

一、常见的数字形式及解读

历史年代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最常见的数字形式,也是许多考生历史学习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试题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年代的记忆。

例1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分析】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正处于斯大林模式下,在当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苏联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经济畸形发展,党内政治生活缺乏民主,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如果考生掌握了这一背景,就很容易选出D项。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历史年代作为重要的数字形式,在历史学习和考试中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记住教科书中众多的历史年代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请在5秒钟内快速记忆下面的一组数字:1840、1919、1949、1966、1978。

短短的5秒钟转瞬即逝,由1、4、6、7、8、9、0这7个阿拉伯数字组合而成的5个历史年代你记住了吗?要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记住它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记住与之相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发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开始。

关于历史年代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上面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联想记忆法。

1. 联想记忆法

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经历的时间相同,如隋统一全国(581—589年)、安史之乱(755—763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都经历了8年的时间,所以考生只要记住其开始(或结束)的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结束(或开头)的年代,这样只要记住一个时间就行了。

2. 对比记忆法

中国和世界的其他地方,有时在同一年代(或世纪)发生了几件大事,如果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就便于记忆了。如1919年发生的大事有中国的五四运动、巴黎和会的召开、第三国际的成立,等等。

3. 数字特征记忆法

有些年代很特殊,若将它们编排在一起,就容易记住了。

(1)自然数排列:1234年,蒙古灭金;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2)两位数字相同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发生。

(3)首尾数字相同的: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4)间隔时间相同的: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有间隔时间为2年、10年、100年、200年的历史事件,考生可依之推算出具体的年代或事件,便于记忆。

①间隔2年的: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②间隔10年的: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34年,红军长征;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

③间隔100年的: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

二、模糊时间的表示方法

所谓模糊时间就是不具体说明是哪一年,而是用某一时间段来泛指。

1. 世纪百年

“世纪”是最常见的模糊时间之一,一个世纪应该包括100年,但其起止时间却出现过争议,以20世纪为例,它是起于1900年,止于1999年,还是起于1901年,止于2000年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考生用公元一世纪进行验证就可以了(可用正数、负数分别表示公元后和公元前的年代)。

据上图可知,公元元年即是公元1年,因为在时间的数轴上没有公元0年之说,公元元年就是公元一世纪的开始,其下限肯定为公元100年。依此类推,便可得出公元20世纪应该是起于1901年,止于2000年。

2. 一些特殊时段的示意

在“世纪”这一特定的时间概念下,通常还会分为以下几个时段(以20世纪为例):

(1)20世纪初:1901—1910年;20世纪末:1991— 2000年。

(2)20世纪早期:1901—1930年;20世纪中期:1931—1970年;20世纪晚期:1971—2000年。

(3)20世纪前期:1901—1950年;20世纪后期:1951—2000年。

3. 公元前后时间的识记差异及计算

公元前后的年代在识记方面最明显的不同是公元前的年代数值越大,距现在越远;公元后的年代数值越小,距现在越近,如公元前1046年要比公元前770年早276年。而公元后的年代正好相反,公元2000年就比2017年早17年。

在學习或考试的过程中,考生也可能会遇到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后两个历史事件相距时间的问题,如:

例2 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和王安石变法(公元1069年)相距多少年?( )endprint

A. 1428年 B. 1427年 C. 1429年 D. 1430年

【分析】答案为B项。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是两个数字简单的相加呢?考生可通过图示寻找规律。

上图为一数轴,有原点,有1、-1……从图中考生可以看出1和-1之间相距2个单位。只有│1│+│-1│=2,即2为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得出的结果。这个方法适合计算公元前后两个事件的相距时间吗?

根据前面的讲解可知,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后两个历史事件相距的时间在时间轴上没有原点,考生用-1表示公元前1年,公元元年即为公元1年,表示为1,可以看到两个数值之间相距1个单位,也只有│1│+│-1│-1=1,亦即通过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再减1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公元前后相距的时间=公元前年代+公元后年代-1

4. 记忆数字的方法

数字虽然给考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但考生可以对一些纷繁复杂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整理出一些简单的数字提纲方便记忆。

抗日战争的数字记忆方法:一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正义战争;一条统一战线是取胜的法宝;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两条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相互斗争;三个阶段(战略防御、相持、反攻)向前发展;三种力量(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共产党)彼此较量;四个政权(重庆国民政府、南京汪伪政权、东北伪满洲国、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并立。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可总结为“一个中心”(以恢复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三个转变”(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三”这个数字与中共的发展史非常有缘:中共三大、 1927年三大起义、三三制、三大战役、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法国大革命中的“三”:革命前的三个等级、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的三个阶段、三个资产阶级派别、君主立宪派对法国三个方面的改造、雅各宾派的三项措施、革命中的三个权力机构。

三、历史事件的数字

中国近现代史上经常出现一些用数字来表示的历史事件,如:

“九一八”(9.18)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侵略我国东北。

“一·二八”(1.28)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

“一二·九”(12.9)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开始出现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七七(7.7)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犯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八一三(8.13)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五一六(5.16)通知: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是“文革”发动的标志之一。

但是考生会发现,其中一些数字的表示方式略有不同,如“一·二八”(1.28)事变、“一二·九”(12.9)运动等,这是因为一些简单的数字有时会引起歧义,故而要明确区分。

四、综合题的数字分析及其解答

在解答综合题(非选择题)时,考生如果能明白一些数字的示意或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数字,就能为答卷增色不少。

1.分析数据,关注变化

例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

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

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 —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答案】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答案】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分析】(1)第一问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主要从地域、时间和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基本趋势。新中国成立前,人数众多,迁移的主要地区为东南亚,与祖国的联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初期,迁移人数少;改革开放后出现迁移潮,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2)第二问相当于3个小问,考生可分别回答。特点需要依据材料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国际背景来概括;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2. 分布要点,注意分值

在回答主观题时,问题后面的分值提示也不能忽视。在高考题中,每一个要点基本是2分。

3.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条理清晰。在分析了每个设问所赋分值的前提下确定答案的内容及层次,每一个层次要语言简练,要点突出。

(2)段落标号。每一个层次的答案最好用序号来表示,标注清晰,给评卷人以明确的指示。

(3)找准题眼。答案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往往是评卷人关注的重点,在这两部分一定要突出试题的要求,扣题作答。endprint

猜你喜欢
世纪移民数字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答数字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数字看G20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