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真山
——傅山其人其书

2017-05-19 07:48讲述萨本介
艺术品 2017年3期
关键词:傅山行书楷书

讲述/萨本介

识真山
——傅山其人其书

讲述/萨本介

2016年12月15日,萨本介在北京画院做了一次讲座。他用最本真的心面对傅山三百多年前的书法,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与傅山进行了一次直达心灵的对话。

傅山《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图1)这十二条屏把我感动了(以下简称《十二屏》),所以,基本上一个多月以来围着这件东西在转,想到的问题比较多,也不一定就能够到傅山的点上。但是,傅山这个点确实激发了我对中国书法有一个新的感悟。

我的第一个感悟是齐白石《最后的辉煌》中的最后一张画,《花神》(图2),那张画我看到的时候激动了好几天,这是1988年。第二次是2006年,在天津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了辽博藏的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3),这是我第二次激动。第三次激动就是这次看《十二条屏》。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讲这几个问题: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关系;线和点之间的关系;形和质的关系;出心;虚实;傅山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里程碑。

图1 傅山 《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行书十二条屏

题目叫做《识真山》,大家知道傅山自己有的时候署名就署“真山”,自己就认为自己是一座大山。从他狂放的性格来说,是非常贴的。有的时候自己就署一个“山”字。

我认识傅山也有个过程,一开始对他这个画圈的东西不太理解,觉得他有点儿“过”。画圈画的有点多了,画得我心里都觉得不舒服,这是我开始对傅山的印象。去年我一下脑梗了,躺在床上就碰到了傅山杭州展,故宫“晚明五家”展,以此二展为契机,我对傅山开始有了转变,由于病,我有了转变。这次看十二条屏的感触,第一个,就是诸子百家对傅山的影响。傅山是一个奇人,非常奇特的人。从病的这个角度起,先讲讲我对鉴定方面的一些感悟。躺在病床上,突然变成只能看画册了,不能到博物馆看东西了,原件见不到了,原件见不到就发现看印刷品容易上当。现在印刷修图修得太好了,欺骗性太大,以至于我把假看成真东西,实际东西还是假。过去听上一辈人讲,说类似像二玄社印的东西叫做“降真迹一等”,现在倒个儿了,我觉得印刷“上真迹一等”了,比真迹还要“真”,这个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就说我们不能再面对视觉的误导,一定要上手接触实物。

这次病好了以后第一次看的重要展览就是这个展览,第一件被感动的东西就是这个《十二屏》,它把我的兴趣推向高峰。刚才说对傅山画圈儿不太感兴趣,可能有几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他那个画圈儿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有点儿不太搭,对儒家的东西傅山破得比较厉害,这是其一。其二,我是一个从“文革”走过来的人,经历了“文革”,对于这种狂放的东西,有一种抵触心理,这是我的个人原因。对于傅山的字有改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国家纪委有个副主任叫段云,这个人是山西人,他有一次到荣宝斋去,拿了一本傅山小楷册页,我一看不得了,这纯粹就是“锺王”的路子,写得非常古朴,纯正而内化(图4),这和楷书以后到时下的小楷,完全是两种路子,就是本质。从那以后,我开始扭转了对傅山的印象。傅山为什么就这么本质,我当时也不明白,但是自己扭转了对他画圈的那种狂放东西的印象,因为他写得太符合“根儿上”的东西了。

第二件呢,就是后来自己碰到了一件东西,是在拍卖碰到的。我非常激动,因为这件东西是1644年傅山在山西碰到了一个叫吴邦策的人,是个考进士的四川人,但是没考上,所以就在北京等第二次机会,结果等来了“国变”。农民起义来了,清兵也打进关了,由于这样的原因,这个人亲身经历了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全过程。皇上怎么想南逃没逃成,包括要怎么杀自己的女儿,国母怎么自杀,崇祯怎么上吊,这整个过程记录非常详细,这个东西,就像一部电视剧一样,非常精彩,情节很逼真。看了傅山抄录的这个东西以后,我对傅山又有了一层深入的了解,我觉得他太性情了。他因此就和吴邦策拜了把兄弟。对于这个人整个的记录,傅山抄写了一遍,他为了历史负责任,抄下来,供以后研究历史的人看到这个史料,起到传真作用(图5)。

图2 齐白石 花神

我再进一步对傅山了解,就是桌子上摆着的《易经系辞》(图6)。这四条屏是篆书,但不是那种画圈的篆书。这四条屏只能说是“疑似”,并不能确切地说是傅山的东西。因为没有款,但是这个劲头很像。这个东西是我在琉璃厂买的,当时据说是分家,把这个东西分开了,我赶上的就是这么四条,也不挨着,就是这么一个残的东西。它给我一个启示,就觉得傅山这个人气势很大,他能够把一个人的心胸反映出来。这是对傅山的第三次转变。

第四次转变,就是台湾何创时基金会藏的《蔷庐妙翰卷》(图7)。这是2008年的时候,我在首博第一次看到这个卷子,这个卷子简直就是一个百科全书,是傅山把中国的书法从头到尾梳理改造了一番。通过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创造,他把中国的字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研究了个透。那么通过这四个过程,我已经对傅山这个人很敬佩了。

第五件东西就是这次四楼挂的这十二条屏,当我感受十二条屏的时候并不是从技术上看的,我看东西有毛病,这个毛病还挺大,我是用感觉来感,不是看他写的技法。我可以站到很远的地方感觉到他的气息,这股气息给我的感动是从来我看书法没有感受过的,第一次,平生第一次。我对第一的东西还是比较重视,过去对齐白石晚年的东西,别人都说可能是老爷子“糊涂了”,画坏了,不要的东西,我重视了。后来张大千说《夏景山口待渡》是假的,我觉得他的认知不一定对,需要认真再琢磨,看看假在哪里,结果这“假的”把我感动了,感动得一直到现在这个劲儿还没过去,一会儿会谈到这个问题。那么十二条屏给我的感受就是自然、自由、自信、真诚。这东西它并不是“法”如何如何,如果说“法”,恐怕不太好评。但是,如果你从自由、自然、自信、真诚这几个角度去感受的话,这个字里头深藏的气息,非常了得。就像我从傅山的一个“罐子”里面感觉冒出他对诸子百家的体会。这是我要讲的我认识傅山的一个过程。

图3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

图4 傅山 《庄子逍遥游人间世则阳外物》册页节选

图5 傅山 国变录

第二,我要讲的是“书之谜”,就是书写之谜。这个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书是从甲骨,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行书,从行书到草书,从草书又回到楷书这么一个过程。很多人提出来,说傅山也太狂妄了,给人家祝寿还要写行书,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这里面牵扯到行书楷书,楷书行书,到底哪个在前的问题。所谓在前的问题就是说,历史的发展应该是先有的行书,后有的楷书。那么傅山对于行楷的认知使我突然一下觉悟,悟在哪呢,就是楷后行。楷后行和楷前行是两个概念。傅山把楷后行写到了楷前行。有了唐楷以后,一般人在书写的时候,可能把楷书的方法稍微的速度化了一点,连带了一点,那么这种受了楷书影响的行书,就是我说的楷后行。跟楷前行是两个概念,行书本身是楷前行(图8)。这个楷后行有什么问题呢?我觉得打个比喻可能不一定恰当,就类似于过去女人裹脚,裹到一半的时候呢,放弃了,就变成一种半裹半不裹的一种状态。半裹半不裹的状态就变成了一种半解放状态。那么,楷书以后的行书这个“楷后行”就类似于一种解放脚,不纯粹、不地道。本来的行书呢,应该是很自由的,应该很有空间感,而楷书的“横平竖直”,非常“匀”的这种布局,给人的这种概念已经捆绑了一下。捆绑了以后,再去发展的时候,其实是受到了潜意识里面的局限。有了这个局限再去写行书,比如说赵孟、董其昌这类人,他们写的东西就渗透着很大程度的楷书法则在里面(图9)。就是原来的行书法则已经被大家忘却了,而实际上是楷书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书发展,也就是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发展。这个控制很要命。比如我们现在制定了一种政策,那么所有人都要遵循这个政策,必须遵从这个政策,你要再想突破,想要发展就几乎不可能。那么这回,傅山造了一个“反”。傅山的反作用在历史上,这个十二条屏把书写的真面目颠倒了回来。就类似于像赵孟、董其昌这路的行书,在傅山这儿翻了个案。就变成了一种以楷书作为辅,以自己的心作为主,这样来对待写字,就是楷书在傅山的脑子里没有太多的理法框框。有没有?有,只是他把楷给肢解了,给分离了。他不是用整个概念,比如说“方块字”,比如说“横平竖直”,比如说“平均”。他不是用这种概念去对待写字,而是以他自己的心,来对待这个书写,这个东西是很了不得的一个贡献。因为我过去学疏识浅,没有见过,不把楷书当回事儿的书法家。所有人都告诉你,必须要写好楷书,写好楷书以后才能写别的书。如果你过早的写了别的,后患无穷。这就在理论上给书写造成一个框框,由此可以联系到唐诗。唐诗与唐楷非常近似,平仄、韵律、节奏、起承转合,有了这个套套以后,再去吟诗,就和诗经的那种由心而唱的诗,和汉代那种汉赋,简直就不是一个东西了,完全成了一种模式化。所以傅山对待唐楷和唐诗这个造反的精神和实践,对我的启发很大。这里有一个儒的原因在里面,儒对中国的影响太大。楷书起到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普及教育。第二个目的就是科考。所以楷书产生于功用目的,就是为了“用”而产生的。傅山恰恰是对古文字,对篆隶行草这些东西了熟于心,他就没把楷书当回事儿,他恨不得觉得古文字应该是由我造出来的。像这篇东西(图7)简直就不是“字儿”了,叠加、碰撞、拥挤、拥堵,就是这么一种状态,这在中国字里头也是没有先例的,我觉得就是儒对中国整个文化的束缚,儒、道、释这三家,儒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过了点儿。而傅山恰恰是在这一方面打起了一面大旗,这个旗帜实际上不是他不懂儒,仔细看他的这十二条屏,我把它们合起来了,他这十二条屏还是很儒的(图1),但是他把儒做了一些调整,做了一些他心理上的处理,这样处理以后我们再读这个东西的时候,整个一个“儒”的东西弱化了,诸子的因素强化起来,所以傅山的字从单字看有一点儒而整体观就“丑”了。再回过去看他这些转圈的东西,为什么我会一开始对他印象不太好,有几个问题,这次我看了三楼、四楼的展,这些画圈的东西,我发现只有一件我比较满意。如果大家听完讲座以后,有机会可以到三楼看一下,三楼进门左手第一条(图10),我只看上这么一条,我觉得还是可以代表傅山的草书,当然,这只是我的个见,不一定对。那么回到结构重组,把楷书,不光是楷书了,把篆隶行草都解构,把整个宋元明清弱化的文化重新从他对唐诗唐楷的观念出发,就出了这么几个条条,所谓非常有名的这个叫做“四宁四毋”。昨天,在座的有位老师提出了,说不是“四宁四毋”,是“五宁五毋”。在比较早期的刻的傅山帖里面,傅山讲到的是“五宁五毋”,除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以外,还有一个“宁横毋顺”,然后才是“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我想根据我刚才对傅山的整个分析的过程,我觉得是这个理,也是有出处的,正是他走出的一条路。“宁横毋顺”后来没有被推崇,没有被人重视,恐怕是避讳。因为过去皇帝的年号,这事必须要避讳,不能说,说了就要被杀头,好家伙,你对皇帝大不敬了,所以就把这条去掉了,变成“四宁四毋”,第五个就给偷偷埋下去了,没有人再提。所以我也感慨,做学问真的是很认真的一个事儿。有时候你学不到、注意不到一个小细节,就会影响一个大问题。“宁横毋顺”非常符合整个傅山的人格,符合傅山的人生,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发现,所以非常感激这位老师提醒了我这个事儿,而且是在傅山的帖里面出现,是证据确凿的,这个帖叫《太原段帖》。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这个东西,我是没有时间了,因为他昨天才跟我说这事儿,我非常重视,但没时间再做功课,到底在不在帖,大家可以帮帮忙。那么傅山主张的是什么东西?实际上他力主的是一种原始的美,并不是儒家的美。原始美有刚纯、方直、疏野、豪迈、参差、崇高这些东西,也就是大家说的熟后生(图11)。所以现在有人说丑书,其实丑书这个词要加引号,丑和美是对立的,又是辩证的,如果丑里头看不出美来,那就是你的审美观念,审美角度有问题。你要好好考虑考虑,这个丑的东西其实是可以制造出崇高、参差、豪迈、疏野、方直、刚正,这都是好的(图12)。这就是我讲的“书之谜”,就是所谓的美,所谓的儒家经典这种“书”,应该叫“媚书”,仅仅讨人喜欢的一种“书”,这个问题讲到这,差不多大家都能清楚傅山是一个什么样的审美观。

第三,我想讲一个回零的问题,所谓回零也是一个谜。我们做事情有的时候,习惯处理成惯性,就是把自己的事儿习惯这么做,今天五点起,明天五点起,后天还是五点起,至于五点起来干什么,可能也还有一个习惯,又是一系列的习惯,一直习惯到晚上睡觉,第二天又习惯于这么一个过程。傅山这十二条屏给我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做事情要回零,也就是说,要打破以前的规律,重新考虑,重新审核,重新把碎片组合成一个新的东西。这是傅山给我的强烈感受,最强烈的一个点。我一开始是从回零这个概念接受这个事实,我觉得有太多地方回零了,几乎是字字回零,笔笔回零,完全是重新开始,这个非常了得,所以他就从形体上破了历史的惯性。就比如我一样,我本来是个好人,去年8月8号,突然一下半身不遂了,这以后,你就要适应新的情况。你一回零就不能走路了,一直到现在一瘸一拐还能上个六楼,还能够走到这里来做一个讲座,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回零。人生如果每一个阶段都回零,把前面的东西清理一下,然后根据前面的经验,重新打碎再重新组合,这个观念傅山在写字上做到了,我觉得很了不起。因为一个文化人习惯性的动作,习惯性的思维,已经进入生活上的东西,他已经很习惯了,为什么还要打破,为什么还要重新组合,这个很了不起,几乎中国的文化史上少有这样的人。那么这个开始想回零,就是一个自己打破的问题,破要从自己开始,就像人每天吃的食物,每天都要排泄掉,就像这个规律一样,你要排不清自己体内的毒素,就像我这样半身不遂了,然后就得清。其实宿便要是清不干净,人也无法生存。清了以后就自由了,你的负担就小了,负担一小就自由,就解脱了,就变成了看到了新的空间,新的前景。那么我写了这么一个顺口溜:千年屏障,功用鸡汤。朝野入民,弱儒兴庄。

图6 傅山 易经系辞

图7 傅山 蔷庐妙翰卷

图8 陆机 平复帖

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唐楷以来对书写束缚过于大,成了仕途或者普及文化的一种功用鸡汤,而朝野之分也是在去年受的启发。就是去年故宫有个晚明五家展,这五个人尽管是同时代的人,但是在处理写字这件事上,他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倪元璐、王铎、张瑞图、黄道周四个人基本都一样,图13是用方折的方式,表述自己心中的不满。而傅山是用画圈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平。这就有文野之分、朝野之分。那四个做大官的人,在皇上旁边,上边受皇上的气,下边受下边的气,大概他们心里头太窝囊了,没地方发泄,怎么办呢,写字的时候横着竖着这么抡吧!而傅山不一样,傅山会转,会把一个东西圆通起来,尽管他写的也有问题。我发现了问题,只看上了三楼第一张,剩下的都没看上眼,就是里边毒素没有排除干净,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知识结构的原因。他自己写字的时候也有毛病,就是他的这个均衡没有搞得特别好,没有把握住均衡节奏,使得有时候你看草书转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断了,或者是堵在这不舒服,并不是很顺畅,这就是我要讲的一个回零问题。

第四,我把它总结为“抽之谜”。傅山有n多谜,我们无法解读。有一个时间问题、空间问题,需要有一个远见卓识来破这个东西。如果说祖上的东西全都是传统的,我们都要服从,不能反对,不能破一点规矩,这就造不了反,也出不了新。傅山第一个观念,我觉得就是大的时空观。这个时空观从哪儿来,也是从庄子那里来,庄子的浪漫思想,或者非常现代的宇宙观的影响,我觉得这个对傅山作用至大。第二个,就是破价值观。封建王朝,以儒为代表的,所谓成功人士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做官,读书做官,谁当的官大,谁就有本事、有学问,实际真是这么回事吗?不一定。第三个就是写书法被现在的理念所左右,被现代西方的美术观、三维空间所左右,那么写书法就变成了二维的东西。你仔细看看这些写得不好的东西,都是二维的。如果人能够把字写到三维以上,这就很了不起了!这就有突破。傅山的这十二条屏正是有n维在里面。第四呢是个非视觉的东西。书法不是一个纯美的问题,唯美的问题,它是一个合感的问题,就是合起来的感觉的问题,就是要破掉所有的传统理念里面的条条框框。理念这种东西首先要质疑,质疑以后再去把它清零,再去把它重组,这是一个关于能够“抽”的一个方法。那么第五呢,我觉得是一个积“点”的问题,积累的这个点的问题,特别是在元代以后,尤其是以黄公望为代表的一些美术观,认为我可以画出来非常帅的、非常本质的线,就很“牛”了。其实这也不一定,怎么说不一定呢?我被感动的第一幅就是齐白石的《花神》,第二幅是五代《夏景山口待渡》,我发现这里面都是点的组合。点这个东西比线更本质。那么第六个就是方法问题,有个朋友跟我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脑瓜一动,就想起了一个东西,搅拌机,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搅拌机里要什么东西?要石头子儿,要沙子、水泥,得把这几样东西配比得合适,至于你要做什么样的东西,牢固程度,那就取决于三个东西的比例。那么人写字或者画画就是生活五味,也是甜的、酸的、辛的、辣的,各种东西五味的一个配比。所以这个东西就像搅拌机一样,要不同的东西去组合,不同的比例要恰当,然后速度要恰当。拿人体的搅拌机来说,其实我们的脑子也要转,不能停,关于这个,我也总结了四句话:品类数个,得当比例。速度恰妙,乱贵合离。

第五,我要讲的是“意之谜”。我发现傅山是一个非常做实事的人,他做的实事的精微程度可能要比很多古人做得更狠,做得更实,认识方面是这样,实际也这样。比如传说傅山的武功很是了得。如果一个人不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的话,他肯定要好好学武功,他要把武功掌握到他自己运用自如的程度来对付对方,就是跟人家对打,要出实招,如果你只是打得好看,那是花架子,没有什么实用,如果你要真正用的时候,那可能这一招不一定好看,也可能很丑,但是这招先发制人,可能真正会要对方的命,这个东西是实。杭州的傅山展里有好几件“舞剑”的作品,很形象。傅山还有一点很厉害,就是医。我觉得傅山的医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这个亮点在于“易”,就是易经,医学和算卜。傅山对这些东西也是非常精通的。作为封建社会的男性,娶三妻四妾都不是新鲜事儿,而傅山在27岁正当年的时候,妻子去世了,之后终身未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觉得这是一个境界的高度。他深入医学,就是因为妻子在二十多岁去世,估计是死于妇科病,于是他就把妇科病这个题目担当了起来。现在据说中医的妇科、男科创始人都尊崇傅山,这很了不起了,他做的事太实了,并且感情专一到这种程度。很多人都说自由恋爱呀怎么样,但是打架离婚的有的是,而他,居然在一个封建社会,四百年前,守住了他的节操,终生未娶。那么他和妻子肯定在思想上、精神上是融合的,不仅是性爱情爱,而且是境界和追求,我觉得这也很令我们当代人去反省,去思考。另外呢,他当中医,讲究四诊,四诊就是望、闻、问、切。望闻问切以外还有八纲,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很多人觉得中医不科学,请问如果从望闻问切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十二个方面去定一个“一”的话,这就是所谓西医的化验,用十二个标准最后定一个事儿,从平衡的角度看,这个恐怕要比科学概念更加人性,更加细微和统一。所以傅山能够从医学的角度深入到这些层面里面去,一个个的去实践,可想他实的功夫。据说医学界现在男女分科还是从他这里开始的,可以看出,他对医学的贡献是非凡的,他对于人精神性的贡献也更突出。不是爱情的问题,不是一个性爱的问题,而是一个大爱的问题。他把自己对医学研究的贡献给整个中国,整个中医文化,是真诚的大爱。这以后我们就发现他的宏观和微观也是很了得的。我们现在把问题回过来看,为什么他能把问题分得这么细,这么精准,在于他能把大问题分成小问题,小问题分成微问题,各种各样的矛盾组合,他都能够恰当处理。最后回到傅山的十二条屏。那么这里面有什么呢?我打个比喻,比如说我们现在来认识这个世界,怎么认识法,我想最大的应该是n个宇宙。我们处在的这个宇宙,只是本宇宙。本宇宙完了以后呢,可能是银河系,银河系完了,是太阳系,太阳系再往小了分可能就分成了地球,地球再分,可能就分成了五大洲,五大洲再分可能就分成了所谓的国家。大的品类可能就是这么分。如果从微观的分,从小宇宙开始分,从我们自己,一撇一捺这个人来分,开始是种,然后是族,然后是人,然后是男、女,然后可能是你身上的几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然后再分成细胞,细胞再分,现在科学可以分到量子,也就是很小很小,已经都看不见了。量子再分,分不出哪个是实,哪个是虚,哪个是先,哪个是后。就是这种精微到极点的程度,就比线细化了很多,深入了很多。所以我们认识事物,如果把线的概念换成点的话,这里面变化可能就非常的复杂。这需要勇气,需要知识,需要宏观,需要想象和创造。中国的儒文化对中国人的想象和创造性束缚很大,傅山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相结合,我又说了这么四句话:想象力,创造性。阅千古,好翻墙。

图9 赵孟頫赤壁赋 局部

图10 傅山 天龙山迳诗

图11 王铎 楷书 局部

图12 唐人写经

傅山有一段家训,我在这里读一遍:“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笔,平平稳稳,结构得去,有甚行不得,吾极知书法佳境,第使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吾复何言!盖难言之。”

这是傅山对书法的一段肺腑精论,我觉得他对书法自由不自由,变化不变化这个事儿说得很透,不光是书法的问题,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工、天的问题,如果你的天性不够,天才程度不够,你是冲不上去的。傅山的《十二条屏》,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这一条,因为我没有看到历史上第二个人能够有这么丰富的变化,有神助,有天才,也有勤奋,他自己可以造反,造得如此自由,这就是傅山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十二条屏给我的启示。

第六,我想讲到这里,再上一层就是一个意识和无意识的问题。实际上无意识是一个很大的场。我们待会儿到四楼去看一下,就会发现当你面对十二条屏那么一个场的时候,它每一个碎片都是“全息”的,就是每一个点都会给你启示,它都跟全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形成的是宏和微互动。那么我们现在的人类发展到这,已经知道自己认知的这个世界,所谓物质世界,只有整个体系的5%,那95%还都一点儿都不摸门儿呢!这个95%里面有多少是这种意念的东西,意识的东西。我不敢说,只能打住,我觉得有,有很多,但是有多少,不敢妄言。那么这个暗物质反物质占95%的事实,我想应该提醒各位注意,这是一个事实。那么意识的问题怎么能够得到?就是说傅山想什么你怎么能知道?我想还是有方法可以达到的,方法极其简单。第一个字,就是安静的静。如果你的心能够平静下来,你会考虑的问题很多,动,可能你就会受到影响。第二个净,是干净的净,如果你的心乱七八糟,杂念很多,肯定你也想不深,你也想不微。第三个镜子的镜,自己应该经常照镜子。第四是敬,恭敬的敬,尊敬的敬,就是做人一定要老老实实,要尊重客观,不能主观太强,但主观不强也不成,主观太强,就是一种我执,对自己实际上是一种束缚。第五个是境界的境,就是你的思想一定要拔高。从安静到干净,从干净到照镜,从照镜到尊敬,从尊敬到意境,要把这过程整个的缕一遍的话,认识问题我觉得就有希望了。那么光是这些静行吗?我觉得还不行!还要乱,就是我说的那个回零以后还要打破,打破成一种乱的局面,在乱里面,产生新的光芒。新东西是会发光的,新奇的东西出现的时候,会有光给你启示。这就是傅山最后说的一句话,不可一世计,增光增气。这些事儿其实是不可一世的,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我想,也用四句话来总结一下:线拘争议少,假文混世长。精微萌奇点,刹那放异光。

有人问我怎么一搭眼就看出了十二条屏这么好,真有这么好吗?鉴赏、鉴定就是在衡定一个人对“真”的敏感度!就是精微的东西搞到了“点”的时候,你就会突然发现有新的认识,新的起点。新的起点出现的时候,像发光体一样,它会给你带来光芒。这就是傅山的十二条屏给我传达的美感,真是发光。傅山的字挑战的是一个“能”字,他像是从一个非常的能人,居然回到了孩子!傅山挑战了一颗中国人“从众”的心,面对一座心理障碍的高山,他登了顶,又返回,再重登!书法史像是一座延绵的山脉。《十二屏》是傅山以一生践行,实现了他的心声——“我来添尔一峰青”!

图13 倪元璐赠乐山五言律诗

也曾神奇怪异

回零与轰鸣的搅拌机

全息和有无的场量

飘忽不定的活化抽离

史河瀚

文脉虚

真在内心波境里

观山在山刹那疑

真山自有后来人。

(本文作者为书画鉴定家,讲座文字整理及图片由微信公众号“光年文件机构CLDA”提供)

责编/王可苡

猜你喜欢
傅山行书楷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楷书的教与学
傅山的“四宁四毋”
脚踏实地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楷书的笔势
楷书
书画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