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宗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7-05-19 11:44吴跃峰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摘 要】 网络宗教以其开放性、虚拟性、随意性等特点,加剧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向大学生的渗透,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引起非法宗教行为。应对措施主要是:坚持高校阵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强“线上”网络管理,抢占网络宗教舆论主导权;加強“线下”校园管理,依法打击各种非法宗教活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

【关键词】 网络宗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1]所谓互联网宗教,是指宗教组织或信徒以宗教为目的将宗教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在网上开展的新型宗教活动的总称,又称为网络宗教。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且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宗教借助于网络传播张力突破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屏障,强力渗透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空间,这一现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网络宗教的特点

1、开放性

传统宗教的人群,一般具有一定的阶层、种族属性和等级结构,是相对固定封闭的;而网络宗教人群则撇开身份限制,打破权威等级,是开放和流动的。网上的宗教内容对所有网民开放,可以随时浏览下载,或直接在网上参加自己喜欢的宗教活动。

2、虚拟性

传统宗教是以场所(如寺庙、教堂等)为中心举行活动的;网络宗教则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以虚拟的宗教网站、论坛作为活动空间。另外,在网络宗教活动中,宗教团体、传教人员、信教人员等活动的主体是虚拟的,网上讲经传道等行为也是虚拟的。

3、随意性

传统宗教有一定的活动规范,且要在一定的物理空间中面对面开展活动,具有一定的严肃性;而网络宗教由于它的虚拟性,且可以匿名进出网站,所以相对比较自由。只要有台能上网的终端,他就可以在QQ群、论坛等地方公开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方便快捷,内容相对比较随意。

二、网络宗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通过网络宗教向大学生加剧渗透

在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各种文化资源。在这种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通过各种方式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不断把宗教作为武器,在宗教活动中推行新的政治、文化上的“殖民扩张”政策,并将目光瞄准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传播宗教文化进行思想意识渗透,扰乱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秩序。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思想活跃的高校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宗教文化“垃圾”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很容易受到新鲜事物诱惑的时期。以往大学生接触的宗教文化主要来源于家庭、社区和身边的人,其内容已经过层层过滤把关。而搭载了现代网络媒体的宗教文化则更广泛更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只需轻轻一点鼠标,有关宗教的文字、影音、图片等资料便毫无保留的全部呈现在眼前。有些“宗教分子”打着“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幌子,宣传邪恶的思想和错误的观点,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生活方式,有种族歧视、封建迷信、宗教仇恨和暴力凶杀等内容。长期接触并痴迷其中的大学生,很容易受这种思潮的影响,陷于迷茫和困顿,并逐渐抛弃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转而信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最终腐蚀了政治思想和意志品质。

3、“线上组织,线下活动”,容易引起非法宗教活动

网络宗教,其传播在线上,而其效果却表现在线下。大学生通过网络认识了宗教,并在参与线上宗教活动中感受宗教魅力,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去参与线下活动。大学生通过论坛、QQ群等渠道结识了一帮教友。宗教信徒通过组织慈善捐助、“英语角”、宗教体验等活动,把线上的大学生集结起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宗教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组织凝聚力。而一些非法宗教分子,则利用这些线下组织的机会,借助一些高校学术讲座等平台,向大学生宣传教义教规,发展教徒,开展非法宗教活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宗教传播的策略

1、坚持高校阵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自身学习成长中,使其成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和不懈的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把信仰教育作为贯穿大学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纳入大学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骨干、党员的积极性,做到全员配合,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接受。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上有新突破,要把专业学习和信仰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增加新内容。另一方面,要将信仰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各种社会实践之中,通过生活化和社会化教育方式,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抵制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加强“线上”网络管理,抢占网络宗教舆论主导权

高校要重视红色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建立红色网站,运用论坛、微信等网络媒体,主动发声,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理论方针政策,普及宗教知识。同时,要把好网络入口关,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及时分析网络宗教信息动态,加强对网上宗教热点事件的舆情引导,对网络中的不良宗教信息内容进行管制和封锁。鼓励支持“网络宗教意见领袖”多在网上“发声”、“亮剑”,引导网络宗教舆论,特别是在突发时期,第一时间抢占舆论高地,发布权威信息,疏导网民情绪,促进正确舆论导向。

3、加强“线下”校园管理,依法打击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国家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作为高校,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选择的基础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击校园内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严禁大学生宗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地方传教、布道,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开展非法网络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在华宗教活动,尤其要加强外籍教师的政治审查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防止他们在大学校园内发展信徒,搞宗教仪式。全面清理大学校园内及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加强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

4、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一方面,它可以激励大学生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更好地探索未知;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大学生对某些一时无法解释的离奇现象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走出迷茫,挑战未知。大学生本身就已经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但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不给予广泛的科普宣传,一些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只有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才能有正确的信念充实心灵。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了解探索,才能减少那些虚无缥缈的猜测、牵强附会的妄断、对未知力量的恐慌以及由此产生的无知迷信。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各种伪科学的能力。

【注 释】

[1] 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01).

【作者简介】

吴跃峰(1980-)男,汉族,浙江海宁人,讲师,硕士,浙江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