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峰
摘 要:阜南县地处淮河中游,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8万hm2左右,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由于气候的过渡性、资源的变异性及地理的差异性,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偏重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搞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促进粮食丰产丰收,该文介绍了2017年阜南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82-02
阜南县地处淮河中游,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北亚热带和南温带过渡地带的特征显著。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种植,全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hm2左右,小麦总产量接近50万t,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但是,由于气候的过渡性、资源的变异性及地理的差异性,使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常有旱、涝、连阴雨、低温、霜冻、干热风、高温等气象灾害,限制了本地农业生产发展。2010年以来,我县4—6月份连续多次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导致小麦赤霉病、穗发芽大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单产和品质。2015年至2016年,连续2a 4—6月份出现长时间的高温阴雨天气,导致小麦赤霉病、穗发芽大面积发生,全县小麦平均单产减产100kg以上,30%以上的田块小麦赤霉病率和穗发芽率超过国家粮食安全指标,小麦销售价格偏低,部分小麦由于品质太差甚至无处销售。小麦大幅度减产和品质的下降不但影响了农民收入,还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1 2017年阜南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
1.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是一种真菌病害,是典型的气候病害。当春季平均气温在9℃以上,连续3~5d出现阴雨天气,越冬菌源便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遇3d连阴雨或空气潮湿,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小麦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沿主穗轴上下扩展至整个麦穗。小麦赤霉病主要危害麦穗。病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遇潮湿天气可扩展到全部小穗,使之变黄褐色或青枯状;并且在小穗基部或颖壳接缝处生出粉红色霉层,用手触摸发病部位有突起感,但抹不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麦赤霉病菌不仅直接危害结实器官,降低产量,还能产生毒素,危及人畜安全。
1.2 2017年阜南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条件
1.2.1 天气条件 根据有关资料,小麦赤霉病孢子在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时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时形成子囊孢子,气温低于13.7℃一般不发病,气温达到15.5℃时开始发病,随着气温的升高发病进程加快。我县进入4月份以来,连续出现多次降雨,其中4月8—10日连续3d降雨量超过150mm,而我县4月份常年平均降雨量为96.7mm,3d的降雨量为4月份常年平均降雨量的1.6倍,土壤湿度明显偏大。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中、下旬我县阴雨天气仍然偏多,月平均气温17.8℃,较常年15.7℃偏高2.1℃,近期及未来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赤霉病、条锈病、穗蚜等中后期小麦主要病虫的发生为害。
1.2.2 菌源条件 根据县植保站调查,今年我縣小麦赤霉病平均丛带菌率14.27%、比近3a同期均值增加10%、比去年减少12.2%,平均枝带菌率2.35%、比近3a同期均值增加24.3%、比去年减少39.1%。田间菌源广泛、菌源量高,满足了赤霉病大流行条件
1.2.3 小麦品种、生育期及栽培措施等有利于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与为害 2017年,我县小麦实际面积7.9万hm2。主要品种为烟农5158、烟农19、济麦22、山农20、紫麦19、淮麦29、淮麦33、淮麦20、新麦21、泛麦5号、豫麦70-36、周麦26、皖垦0901、郑麦9023、鲁原502等品种。播期拉的长,苗情差异较大。10月上旬播种的,已进入抽穗期,面积约0.7万hm2;10月中旬至月底播种的,开始破口抽穗,齐穗期4月12—14日、面积约6万hm2;10月底后播种的,预计齐穗期4月16—18日、面积约0.6万hm2。小麦生育期总体比正常年份提前2~4d。根据调查,我县主栽品种山农20、济麦22、烟农19、淮麦29、烟农5158、新辐麦1号等易感赤霉病。目前,小麦大多处于破口至抽穗,赤霉病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程度较高,秸秆还田面积大,氮肥施用量大、小麦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有利于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小麦抽穗扬花期与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相吻合,食料条件好,有利于蚜虫增殖为害。
2 2017年阜南县小麦赤霉病防控措施
为了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硬仗,阜南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集全县之力,全力以赴投入到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战役之中,确保取得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为实现我县小麦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强化监测预警,准确掌握发生动态 我县固定中高级职称监测人员8名,认真做好小麦病虫监测工作。规范做好系统调查,认真开展大田普查,增加普查频次和普查范围,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截至目前,发布病虫情报7期,印发近3万余份;印发技术明白纸3份次、近5万余份。乡镇翻印病虫情报及明白纸近30万份。
2.2 突出及早谋划,迅速动员科学防控
2.2.1 早组织 针对赤霉病大流行态势,我县高度重视,制定防控工作方案,转发上级文件,成立县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组。方案中有目标任务、喷施技术、统防统治、组织领导、宣传指导、保障措施、责任纪律等。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先后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南政办明电[2017]32号)、《关于做好2017年小麦赤霉病防治采购农药物化补助的通知》(农工办[2017]7号)、《关于做好2017年阜阳市农业委员会拨付我县小麦赤霉病防治资金采购农药物化补助的通知》(农工办[2017]8号)、《阜南县农业委员会关于成立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组及技术人员包点乡镇的通知》(南农[2017]56号)、《关于切实做好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南农[2017]58号)文件。
2.2.2 早筹资 截至目前,我县筹资153.8万元,3月28日、31日开标采购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10%井·腊芽悬浮剂、59.7%咪锰·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35%戊唑·福美双悬浮剂5种农药计18.471t,落实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补助3.8万元。农药在4月6日全部发放到农户。
2.2.3 早培训 4月7日举行全县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会,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代表等170人参加技术培训。截至目前,28个乡镇也都召开了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会议。
2.2.4 早动员 赤霉病等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编发手机短信,4月3日起,每天一条短信,分别发给县乡村领导、所有指导员、示范户、种植大户等,已发3万条。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4月6日起,每天三广播,连播15d,收听人员已达到20万以上。4月8日,县政府进行了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电视动员。
2.2.5 早指导 已派200多名技术指导员进驻乡村,包保赤霉病等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工作。实行“五包”,即:包乡村、包科技户、包贫困户、包大户、包家庭农场。
2.2.6 早示范 及早抓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的辐射示范带动,新增先进的植保无人机9架。全县326个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机械、药械手、农药、燃油等全部准备就绪。根据小麦生育进程,截至4月10日开展赤霉病防治专业化喷防1 567万hm2。
3 下一步工作重点
认识再提高,宣传再扩大,物资再筹集,喷防再抓紧,指导再加强,督导再到位,奖惩再严格。
3.1 再次筹措资金 县政府已同意从县财政资金拿出500萬元,采购农药,用于小麦赤霉病第二次防治。
3.2 开展5种宣传 印发赤霉病等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明白纸;悬挂过路横幅和标语;统防统治插作业彩旗,每个服务队10条以上,全县计划制2000条彩旗;开展技术培训,每乡镇至少培训2次以上;出动宣传车,县农委组织宣传车5辆,每乡镇2辆。
3.3 动员“十方面”力量 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科技示范户;高产创建示范点;农业专业合作社;县乡包村联户技术人员;村组干部;科技示范基地;农村在家的劳动力;统防统治作业点。
3.4 推行“三导”服务 示范引导;服务指导;检查督导。
3.5 搞好“三种”资料 农药发放资料;防治进度报表;工作动态简报。
3.6 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保证在4月16日前全部防治1遍、4月23日前防治第2遍,完成防控任务。做到“三个不漏”。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田,所有小麦全部喷防。二是必须确保防治质量。实现防病虫、防倒伏、防早衰、丰产丰收目标。三是必须按时汇报情况。四必须留存相关资料。五是必须按程序操作。
我县的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在省、市的关心指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赤霉病等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已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防治的压力较大,我们决心进一步坚定信心,再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全面落实,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努力夺取午季粮油的丰产丰收。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