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建
摘 要:辽宁地区古代碑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尤其是辽代至清代的碑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保存分散、统计不完备、研究价值受限等原因,碑刻资源保存现状不太理想。相关部门应发挥在碑刻保护上的作用,发动群众,做好统计著录工作,建立碑刻数据库,这对辽宁地区古代碑刻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辽宁地区;古代碑刻;现状;保护
[本文系为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辽宁地区古代碑刻艺术价值研究与开发”(lslgslhl-021)阶段性成果。]
一、辽宁地区古代碑刻概况
在研究辽宁地区古代碑刻之前,應首先对“碑刻”的概念加以界定。“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周代,原义是没有文字的竖石,仅作一种标志而已。后来经过逐渐发展才成为刻有文字的碑石,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当是汉以后始。”辽宁地区的刻石也多是汉代以后的。
一般认为,“碑刻”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别。广义上的碑刻是指刻有文字、形制各异的石头。如:碑碣、摩崖、墓志、造像题记等,正如叶昌炽所说“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这正说明了“碑”具有广泛的含义。清代《说文》大家王筠认为:“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标日影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记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碑者,汉以后之语也。”狭义的碑刻指以上三种用途的刻石,一般为方形竖式,经过精心打磨,加工而成,刻有文字。在形制上,典型的碑刻由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碑趺。本文所涉及的碑刻,采用的是广义上的“碑刻”的定义,即指古代刻在石头上的文字遗存,主要包括产生并保存于辽宁的石刻、墓碑、记事碑、造像题记等刻石。
辽宁地区历史悠久,地处辽河流域,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关于辽宁地区的历史沿革,两汉和三国时期,隶属于幽州,两汉时增设玄菟郡、辽东属国,西晋隶属平州,东晋为营州。南北朝时期,前燕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辽代分属于东京道、中京道、上京道,是辽代重要的活动区域。金代辽宁地区大部分属东京路统辖,元代时期置辽阳行省,明代时为辽东都司,属山东布政司所辖。辽宁地区更是清朝的发祥地,地位重要,至今遗存下来有沈阳故宫、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这些地区也有大量的石刻遗存,皆能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及历史面貌。
辽宁地区历史悠久,留存有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的大量碑刻。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建兴十年(395年)《崔遹墓表》,北魏时期,也有一些造像题记遗存,并有大量的辽代墓志,其中包括一些辽代皇室墓志。北镇庙内也保存有完整的元明清历朝皇帝的祭祀碑,沈阳、辽阳、抚顺地区也完整地保留有清初三陵的“神功圣德碑”。由此可见,辽宁地区的古代碑刻,历时长远,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有这些构成了辽宁碑刻的丰富内涵。
二、辽宁地区古代碑刻现状
辽宁地区的古代碑刻,清代以来,金石著作及地方志中多有著录。清乾隆四十七年修纂的《钦定盛京通志》中著录碑石29通,且均为清初开国功臣的神道碑,搜罗未备;民国时期编纂的《奉天通志》,内有《金石志》,收录东三省碑石共263通,但其中多为寺庙碑刻以及墓碑,鲜有墓志。建国以来,出土墓志日多,《辽宁省志·文物志》收录碑志502方,最称完备,辽宁地区碑刻搜罗殆尽,然而散诸名山的摩崖题记,尚未囊括。
辽宁地区的碑刻,包括造像题记、经幢;石函、塔铭、塔碑;寺庙、宫观、祠堂的碑刻;墓碑、墓表、墓志,以及其他碑刻。其中一部分碑刻是留存在地面上的,或有著录,或能显见,也有很多墓志是建国后出土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彰显着辽宁丰富的碑刻文化。经过调查研究,辽宁地区碑刻留存现状如下:
数量巨大,统计尚不全备。辽宁地区的碑刻,古代金石学著作虽有著录,但是多不全备,只有少量碑版著录于《钦定盛京通志》《奉天通志》等清代或民国的著作,著录较晚,受人关注较少,很多方面的研究还有空缺。近些年《辽宁省志·文物志》以及《辽宁碑志》的编纂,较为全面地著录辽宁地区的碑版,但是仅限于碑刻、墓志等碑碣,历代的摩崖石刻,还鲜有全面搜集著录,如鞍山境内的千山和北镇境内的医巫闾山,等等,上面有为数众多的明清摩崖石刻,前者有梁继先生《千山明清时期摩崖石刻考述》,但是总体上,辽宁的摩崖石刻还是缺少系统的调查整理。
保存分散,保护不力。碑刻由于石材厚重,挪移费力,不易集中保存,而且多位于特定的场合,如寺庙、宫观、陵墓等处,而摩崖石刻存于山体之上,更是不易切割挪移,因此只能原地保存。目前一些碑版已集中于各地的博物馆和文物管理部门,尤以辽宁省博物院保存墓志为多,史料价值和技术价值极高,辽宁地区各地博物馆如锦州博物馆、大连博物馆、抚顺博物馆、铁岭博物馆、朝阳博物馆等都有一些碑刻保存。但是散诸于田野山林的碑刻,多未建碑亭或者用栏杆围起,所以只能任风吹雨淋,自然残泐,饱受自然和人为破坏。更有甚者,一些明清碑刻,不受重视,被人用以修桥铺路,令人痛心,而散见于各山的摩崖石刻,更是无人问津。
研究价值受限。一方面,大量的摩崖石刻未经著录,研究者寻找资料困难;另一方面,未有全面的图集或者数据库,查询费力;再者,辽宁地区碑刻,以明清为多,不受研究者重视,其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虽有大量辽代墓志,还有像《元景造像题记》这样的艺术价值极高的石刻,但是未经古代金石学著作著录,也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
民间集存交流还不规范,相关部门经费不足,入藏难继。随着民间收藏热,越来越多的民间收藏家开始关注碑刻,尤其是墓志铭和画像石,有相当一部分碑刻保存于民间藏家手中,这都需要政府进行规范管理,防范文物盗窃和文物破坏;另一方面,文物部门经费有限,征集碑刻受限,加之碑刻本身体积大且厚重,存放颇占空间,即使是捐赠入馆的碑刻,也很难得到较好地存放展出。这些都是需要注意和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