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世甫
遵义市汇川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地区,自2005年开始探索“输出变引回、创业带就业、创新促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开辟出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通道。
勤劳朴实的农民工,一群加速新型城市化的“幕后英雄”,一个助推改革发展的“时代传奇”。从“孔雀东南飞”到“春暖雁回归”,他们带着技术、资金踏上返乡创业之路。遵义市汇川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地区,自2005年开始探索“输出变引回、创业带就业、创新促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开辟出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通道。
从“离乡背井”到“返乡创业”
汇川区位于遵义市北部,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核心腹地,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州省重点打造的“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贵州省列经济强区和遵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常住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8万人,农村劳动力19.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近7万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创收,带来农村人才流失、劳动力老龄化、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空心化”“三留守”、农业副业化等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汇川区农民工问题同样也是全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面临的发展难题。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民工问题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抓实抓好,并提出“五大原则、七项措施”;200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8年,“引导农民外出务工,鼓励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写入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
一系列有力措施,加速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春天的到来,并在汇川区得以落地实践、生根萌芽。汇川区从过去的“农村劳务输出大县”逆转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返乡农民工人数从2013年的6000余人上升至2016年的15000余人。
从“起步艰难”到“发展通途”
与全国各地一样,汇川返乡农民工在创业之初,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与引导。办企业、上项目手续繁琐复杂;融资难、渠道窄,创业资金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功能配套无法满足创业所需等,成了创业路上的“拦路虎”,同时也催生了汇川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五个一”举措,让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出台一套好政策。相继制定了《汇川区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8个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利用闲置土地、厂房等进行创业,并提供创业奖励及经营场所租金补贴。2013年至2016年,全区兑现创业奖励、场租补贴596.4万元,直接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852人。
搭建一组好平台。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开通“绿色通道”,推行联合审批,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的“一站式”服务;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工创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行业主题“创业沙龙”,帮助农民工开展创业项目评估等个性化指导和咨询服务。搭建教育培训平台,建立定点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培训,开设法律基础知识、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课程,培训农民工6848人,实现就业率92%以上。搭建融资保障平台,设立区级农民工创业创新专项基金,注入担保基金965万元,发放涉农小额担保贷款601户5023万元。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成功举办“2016年首届农民工创业创新高层论坛”,形成了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问题的系列研究成果,并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河南省新郑市等4个县(市、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建立了贵州省首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40名返乡农民工在园内成功创业,吸纳当地1000余群众就业。
实施一批好项目。大力引导返乡农民工参與开发旅游资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投入资金3.63亿元,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一条街、现代农业体验馆等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项目30个,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5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农旅一体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打造一方好环境。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首问责任制和联动机制,强化农民工维权服务。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帮助解决“住”的问题。每年组织开展“春风送岗位”行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14268个。大力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就医就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改、扩)建学校13所,城区新增学位2万余个,帮助解决“医”和“学”的后顾之忧。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微信、宣传专栏,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热情,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培育一批好典型。相继扶持全国劳动模范张明富创建贵州梦润化妆品厂、全国首家国家级标准化鹌鹑示范园区、生态猪养殖示范基地、贵州张明富旅游服务公司和贵州梦润云大数据有限公司。培育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头人黄中敏、传统手工艺产业带头人马毅、军民融合产业带头人刘宇航等农民工创业代表30余人。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以点带面、联动发展,树立了“劳动就业光荣、自主创业光荣、服务创业光荣”的社会新风尚。
从“汇川实践”到“转型发展”
汇川区把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作为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发展中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的政策,解决资金、技术等困难和问题,8700名农民工由“打工者”变成“创业者”,占返乡农民工数量的58%,有力带动了特色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餐饮服务、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拉动了2157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返乡农民工在外发展中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营发展观念,与当前农村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短板形成互补效应,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地区“二次创业”的中坚力量。仅张明富创办的公司,年营业收入就达6000余万元,吸纳当地360名群众就业。
树立了农业结构调整新导向。回到农村开办企业,发展现代种养殖、乡村旅游,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丰富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创办的梦润鹌鹑、大坡葡萄、杨老大米粉等一批特色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汇川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至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4家、家庭农场45家、乡村旅馆420家。
增强了农民脱贫增收新动能。吸引工业和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聚集,带动了大批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2016年,汇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30元,同比增长8.8%,减少贫困人口6500人,2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缓解了农村社会治理问题。外出青壮年劳动力回归、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创业,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心化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社会问题,提升了农村生活幸福指数,走出一条城乡统筹、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新路子。
创业创新,不忘初心。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汇川实践”启迪了“三农”工作新思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汇川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贵州省“雁归兴贵”行动,把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和推动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持续深化 “五个一措施”,探索一批有益的实践经验,全力打造全国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示范区,为全国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贡献“汇川智慧”和“汇川力量”。 (作者系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汇川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