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筑坝引流调控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行性

2017-05-19 19:03武国强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升温,破坏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秩序。提出筑坝引流的设想,并介绍了筑坝引流的可行性。实施筑坝引流工程需要几个必须的条件包括国际合作;资金支持;技术保障。

【关键词】 厄尔尼诺现象;西风漂流;筑坝引流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气候异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面对如此嚣张气盛的气候“魔鬼”,难道我们就只能被动应对,干旱来了抗旱,洪水来了抗洪吗?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就有可能找到控制甚至消除它的办法。通过对其成因的研究,推断可得:在南美洲最南端向南偏西筑海坝,拦截西风漂流,增强秘鲁寒流,稳定东太平洋冷水区的面积,维持高压气团的强度,就可以保持东南信风的势力,从而调控厄尔尼诺现象。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及其原因

地球气温上升,大气向外膨胀。当沃克环流的高度超过安第斯山脉时,便跨越安第斯山向东推进,遇南美大陆上升气流阻挡后很快下沉,回流气团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无法返回,沃克环流中断。源源不断的东进气流带着大量水汽沉降于南美大陆,使南美大陆狂风大作,暴雨成灾。可安第斯山西侧因环流不归使东南信风减弱或消失,离岸海水丧失动力,冷暖海水对流乏力,东太平洋海域冷水区变暖,大气压降低,信风进一步减弱或消失。加之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的热水向东部回流,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始于春季的赤道逆流经过四个月左右的回流,抵达东太平洋,于是整个太平洋赤道地区的表层海水都热了起来,亚欧大陆的冷空气强势东流,西北风劲吹,黑潮减弱,赤道逆流进一步增强。回流浩荡的赤道逆流使太平洋表面水温进一步升高,低气压不断加强,东太平洋的离岸海水进一步减少或停止,厄尔尼诺现象愈演愈烈,进入高峰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一是地球温度升高;二是沃克环流东进;三是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消失;四是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消失;五是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回流。其中第一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后面的四个原因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共同导致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

二、厄尔尼诺现象危害巨大

厄尔尼诺搅动着全球气候,极端天气此伏彼起,高温纪录屡创新高。2016年1月,北极气温自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在冬季升至零摄氏度以上,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都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其中巴西东部、非洲中东部、东南亚地区的气温都创历史新高。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经历了20年来最严重旱灾,导致森林和农田大火频发(1997年,印尼因厄尔尼诺现象爆发森林大火),泰国、越南南部更是遭遇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印度遭受了罕见高温袭扰;澳大利亚夏季遭受高温,引发森林大火;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出现了严重干旱;巴西等地持续干旱;美国西海岸遭遇高温和严重干旱。同时,印度半岛等地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巴基斯坦遭遇历史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暴雨侵袭;强风暴袭击美国东南沿海引发洪涝;日本、韩国冬季遭遇暴雪等极端天气。拉美多地出现暴雨洪涝;南美州中部遭遇数十年来最强降雨。2015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华南汛期于3月21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6天。連续14轮的强降水过程,降水量较常年偏多47%。10月以来,南方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冬汛,247县市降雨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2016年,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三次遭遇罕见的寒潮天气。

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了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1982-1983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玉米和大豆分别减产18%和8%。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可达近千亿美元。截至2016年4月,本次厄尔尼诺导致全球6000万人面临食物供应等方面的问题,其中非洲南部地区尤为严重,有3100余万人面临食物紧缺的危机。

厄尔尼诺现象对渔业的破坏同样是巨大的,秘鲁渔场更是损失惨重。信风使海水离岸,带动深海冷水上翻,上泛的海水携带大量的营养物,吸引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形成了著名的秘鲁渔场。而在厄尔尼诺年,冷水区消失,鱼虾锐减,最基础的食物链断链,导致海洋物种齐全的东太平洋变得死气沉沉。沙丁鱼的减少,导致海狮等以沙丁鱼为食的动物大量饿死。昔日,干旱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变得对流旺盛,雷电交加,暴雨倾盆,给众多生物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伴随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具有同样破坏性的拉尼娜现象,即: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降低,形成超强高压气团,致使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降水异常增多,洪涝成灾。今年我国南方暴雨连绵,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使美国中西、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主要是巴西、阿根廷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却使南非降水增多,汛情加重。可见,厄尔尼诺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和生态损失,根除厄尔尼诺现象已经成为世界人民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三、筑坝引流调控厄尔尼诺现象可行性分析

既然我们知道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东太平洋,即科隆群岛,也叫加拉帕戈斯群岛周围的海水异常升温导致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人为强化秘鲁寒流来降低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去厄尔尼诺现象呢?去厄尔尼诺现象的设想:在南美洲最南端向南偏西筑海坝,拦截西风漂流,增强秘鲁寒流,降低秘鲁沿岸海水温度,从而降低大气温度,加强大气压力,增强信风势力,加大赤道西去暖流的规模,让太平洋东海岸离岸海水增多,进一步降低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加大高压气团的规模,令太平洋海水环流和大气环流回归正常,生物圈进入有序的良性循环系统。为了调控寒流规模,人工海坝长短要适度。如果海坝太短,拦截的寒流量太少,就达不到降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目的;如果海坝过长,寒流流量过大,拉尼诺现象就会重现。所以要在海坝上修建多个大型水闸,将寒流规模纳入可调控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建设一个卫星遥感、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适时监控东太平洋冷水团的规模、海水温度、大气压力等海洋水文气象情况,及时调节流量,将寒流规模牢牢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否则后果同样不堪设想。实施筑坝引流工程需要几个必须的条件:国际合作;资金支持;技术保障。

国际合作,是实施该工程的重要条件。厄尔尼诺是全球性的气候灾害,理应由全世界人民同力合作,出谋划策,共同应对。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不仅有众多的比较完善的国际组织体系,也有成熟的合作经验。这就为这项工程的成功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资金支持,是实施筑坝工程的先决条件。該工程规模巨大,且在风暴区,又是深海作业,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特别是先进装备的保障,而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资金链的支持。厄尔尼诺又影响着世界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各国人民都有根除厄尔尼诺现象的强烈愿望,因此各国政府都有出资的权力与义务。这就为筑坝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技术保障,是筑坝工程有效实施的关键。筑坝工程规模巨大,综合建设的难度系数较高,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庞大的专家团队协同作战。这为筑坝工程的实施和成功提出了挑战,但于当今的科学技术和专家团队而言,并不是什么很大的难题。海底隧道比比皆是,筑坝截流有何难哉?况且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筑坝工程的成功范例。可见先进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和庞大的专家团队为此项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筑坝工程还需要庞大的建筑工人队伍,天文数字般的建筑材料,巨大的运输设备和运输能力,及其后勤保障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但在当今经济繁荣,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人民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的条件下,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筑坝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

总之,厄尔尼诺现象及其伴随的拉尼诺现象是世界性的气候灾难,牵涉多个国家,我相信人类有智慧、有办法、有能力应对这一气候现象。

【参考文献】

[1] 说课_百度文库2015年4月5日 https://www.baidu.com/.

[2] 厄尔尼诺将结束但余威尚在来源:网络整理作者:编辑2016-10-06 http://www.c2net.cn/m/view.php?aid=47701.

[3] 全国防总通报近期防汛抗洪情况:全国已有26省(区市)受洪涝灾害2016-07-03 http://news.hexun.com/2016-07-03/184722691.html.

【作者简介】

武国强(1965-),陕西省靖边人,现任陕西省靖边县图书馆馆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