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璐璐 张莉
摘 要:我国正面临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全面而深刻地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城市休闲制约显得必要而迫切。从促进和制约两个层面,分析了社会转型给城市休闲带来的影响,最后对未来城市休闲制约的趋势做了预测。
关键词:社会转型;休闲制约;新趋势
一、研究背景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1], 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既可以是同一种社会形态量的变化,也可以是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过渡,转变方式既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可以是爆发式的[2]。 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从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国内社会学者一般把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称为“转型期”。目前我国已经面临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磨合与调整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涉及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观念的各方面,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着全面而又深刻地变革[3]。 一方面,轉型带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使得居民的收入和闲暇时间大幅增加,为休闲时代的到来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的区域、阶层、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也为休闲大众化发展带来了诸多制约,人们休闲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在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城市休闲制约则显得必要而迫切。
二、社会转型给休闲带来的促进影响
(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休闲支付能力增强
据《世界经济展望》有关数据显示,2014-2016年,我国GDP总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2015年人均GDP位居76位。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自1978至2016年,我国国民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数值增长迅速。居民支付能力增强,可用于休闲消费的经济支出得以增加。
(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条例,我国公民享有的法定公共假日为115天。从不同群体看,公务员及企业职工每年还享有5~15天的带薪休假,全年休假时间共120~130天;学生和教师有寒暑假,休假时间可达140天以上;离退休人员则更多[4]。闲暇时间的大幅增加,为大众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价值观念的转变,居民休闲意识提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唯一重心,休闲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被越来越多的人放在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主动地进行个人休闲,居民休闲意识不断提高。
(四)政府层面的支持推动,使休闲向大众化发展
从“引导休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近年来,政府不断推动休闲向大众化发展。到2020年,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
(五)休闲设施不断增多,休闲内容日益丰富
近年来,政府不断增加在公共休闲供给方面的投入,在休闲环境、基础设施、公共休闲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包括稳步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城市休闲公园免费开放,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营造居民休闲空间,加强旅游休闲服务信息披露、旅游咨询公共网站建设,推进公共场所咨询中心建设,开发多层次休闲旅游产品等,从而促使居民休闲活动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三、社会转型给休闲带来的制约影响
区域、阶层、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趋势,日益成为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各阶层在知识层次、财富占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其在休闲认知、休闲时间和休闲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制约了休闲的多元化和大众化。
(一)经济制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认为当前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断裂”:城乡、城市高低收入差距拉大,出现明显社会分层,阶层之间的边界趋向稳定,阶层之间的流动变得很困难[5]。处于社会急剧转型过程的中国社会尤为突出的表现是:人均富裕程度还不够,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难以得到有效抑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6]。因此对低收入群体而言,经济依然是其主要休闲制约因素。
(二)时间制约
1.机会成本的增加,使非制度闲暇时间减少
制度闲暇虽明显增多,但机会成本的增加使居民非制度闲暇减少。社会转型过后城镇居民观念逐步更新,以往传统的工作观念转变为8小时工作以外兼职成为普遍现象,时间约束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活动的硬性约束。
2.假日制度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力
双休日、黄金周、带薪假期,以三节跳的速度进入中国职工的家庭,然而事实上,除国企和事业单位实行双休,其他企业多单休,带薪假期也仅停留在表层。《小康》杂志调查显示,2016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73.7分,其指标中休闲时间指数最低,为68.2分,超七成受访者超时工作,时间仍成为制约多数上班族的主要因素,带薪休假成为国民休闲的最大难题。
(三)价值观制约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传统”和“现代”因素的双重性[7],虽民众对于休闲的认知度比以往有提升,但传统观念对休闲的认识还存在着“过早论”“帮穷论”“玩物丧志论”等观念,影响和制约着闲暇方式的改善和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民众在认识上的功利主义和对物质财富的追逐,使得休闲时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丰富。
(四)休闲供给结构不合理
转型期为城镇居民提供的休闲产品和项目从量上有所增长,但缺少质的提升,居民休闲消费内容比较单一,消费结构也呈现畸形。休闲供给仍以大众化的电影、棋牌、歌舞娱乐为主,教育培训、健身、文化娱乐等明显不足,消费结构难以向更高层次演进。城市休闲设施和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仍只为满足较发达地区高收入阶层的需求,公益性的休闲设施尽管数量有所增加,但依然缺乏。此外市场所提供的休闲产品和项目针对性狭窄,受众年龄和文化背景特征制约明显,产品未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和多地域的分布,休闲消费在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中形成缺位。
(五)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相对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发展及福利安排出现了日渐弱化的趋势:1978年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量与理论提供量的偏差是0. 441个百分点,政府责任实现程度87. 5 %,到2006 年拉大到3.182个百分点和52.4%[8]。在这种背景下,体育等休闲公共产品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共同出现了“发展失衡”的一般现象,而交通、通信等休闲支持系统也有待完善。
四、未来城市休闲制约新趋势
(一)時间制约对城市工薪阶层仍将长期存在
时间制约是由于主动或被动地加班。只要经济问题存在,个人价值观不转变,机会成本仍会吸引城市工薪阶层牺牲闲暇时间主动工作。被动地非自愿加班,源于政策法规的未落实,但其根源却与我国国情有关,仅“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两点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完全实施是不可能的,“带薪休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时间作为第一制约因素,对城市工薪阶层来说仍将长期存在。
(二)贫富差距的拉大、物价的提升,大众休闲任重而道远
我国基尼系数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对处于急剧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些休闲产品成为“奢侈品”,低收入群体只能望而却步。近年来物价持续上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之1978年翻了几番,却还在逐年上升。经济收入未与物价同比增加,生存压力使得大众阶层用于休闲的消费减少,大众休闲任重而道远。
(三)休闲专业人才缺失将成为未来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新瓶颈
目前国内只有寥寥几所院校开设了休闲专业,一般也只是作为旅游系、体育系等的补充,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休闲产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服务人才的严重缺失,已成业内共识。专业人才供需的矛盾,成为我国休闲发展的新制约。
(四)休闲研究缺乏对不同群体的关注,将制约着未来休闲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未来休闲产品将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需要有新的理论做指导。而目前的休闲研究缺少对不同群体、不同休闲需求的关注度,也将制约着未来休闲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休闲学者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重任,为推动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发展及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做足文章。
(五)养老结构的变迁与养老机制不健全的矛盾将是老龄化社会休闲的新制约
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造成传统家庭养老结构变迁,使家庭在养老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消解[9]。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养老场所和设施供给数量不足、部分养老场所收费较高、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家庭结构和单位体制的变革使独居、脱离集体、缺乏归属感成为老年人退休生活的主要特征,看电视、闲坐等消极被动的休闲方式仍占主要地位。
(六)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弱化了产业发展的环境障碍
国家“十二五”确定的休闲发展的工作目标,为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也为民众休闲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今后休闲宣传教育的加强以及休闲发展工作机制的合理构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未来休闲产品体系将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休闲城市、休闲企业和休闲品牌将不断涌现,休闲产业为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02):10-19.
[2]刘建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价值观念的冲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5):28-31.
[3]韦岚.何为“社会转型”——基于关键词搜索的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12,(05):9.
[4]程遂营,张珊珊.中国长假制度——旅游与休闲的视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1.
[5]李德,郝秋华.断裂与弥合——社会转型理论及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反思[J].党政干部学刊,2008,(08):60-62.
[6]邹平林,杜早华.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理论的嬗变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迁衍[J].理论与现代化.2012,(05):25-30.
[7]李德,郝秋华.断裂与弥合——社会转型理论及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反思[J].党政干部学刊,2008,(08):60-62.
[8]张琴,董红刚,方新普.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94-97 .
[9]张桢.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养老结构变迁[J].法制与社会.2012,(10):158-159.
作者单位:
彭璐璐,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张莉,郑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