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居的延续与新生
——成都锦里的类型学简析

2017-05-18 01:09
四川建筑 2017年2期
关键词:锦里类型学商业街

秦 瀚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



成都民居的延续与新生
——成都锦里的类型学简析

秦 瀚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

锦里作为仿古商业街的成功案例,根据功能需求,将四川民居元素融入商业建筑空间,既延续了四川民居建筑的精神,又为传统的建筑注入新的活力。笔者从类型学角度出发,分析锦里商业街在建筑空间形态和单体设计上对四川民居的提炼与演绎,

类型学; 四川民居; 仿古商业街

当代中国商业街越来越流行模仿中国古建筑风格,但是许多仅仅是模仿古建筑的屋顶形式或在立面加入一些古建筑元素,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则完全是现代建筑风格。成都锦里作为仿古商业街的成功案例,在建筑单体设计和空间形态上较好地体现了四川民居特点。

“锦里”原为西蜀古街,古蜀人多在其所在区域举办各类节庆活动。现锦里古街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东侧,占地约30 000 m2,建筑面积约14 000 m2,街道全长550 m,是一个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点。

1 类型学的历史观

类型学可被简单地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现今人们对类型学的讨论基本上坚持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学者的主张。阿尔多·罗西是欧洲新理性主义的倡导者和代表者之一, 他一再宣称:“类型的概念就像一些复杂和持久的事物,是一种高于自身形式的逻辑原则。[1]”“原形”在建筑类型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存类型建筑在历史上往往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古罗马时期的斗兽场就被认为是现代体育场的原型;原始茅舍包含了柱、墙、檐口和屋顶这些建筑的基本元素,我们认为原始茅舍就是建筑的原型。寻找类型建筑的原形更有利于我们寻找其自身特有的构成元素,从而能够更好地定义该类建筑类型。

建筑的类型传播与发展方式与语言类似。语言是在传达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任何个人对语言的创造和更新都是在语言系统形成之后,任何建筑师对建筑的创造也是在建筑系统形成 之后的。早期建筑“形式”的存在使得建筑系统可以传达意义,这些“形式”就是所谓的类型。建筑系统正是由不同历史阶段中类型与具体建筑任务及问题相结合而形成。

现代主义理论中建筑的历史是阶段性的更叠或代替,当下的形式和风格是不断地被新时代产生的形式与风格替代的,但实际上在现实中若干阶段的建筑是同时存在与发展的。这意味着在城市及建筑的历史中,历史是具有“共时性”的,在许多有历史或对古建筑有保护意识的城市中都存在这种现象。

罗西认为:城市类型其实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是由人们对城市中的空间和实体的记忆组成的。这种记忆反过来又影响对未来城市形象的塑造……因为当人们塑造空间时,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智意象来进行转化。但同时他们也遵循和接受物质条件的限制。[2]”用类型学的方式对历史建筑与街道空间进行辨别提取,再根据现实条件进行重组,能够更好地对传统建筑进行演绎,同时传承历史文化。

2 锦里的类型学演绎

2.1 提炼历史类型

成都历史上出现过的建筑形式,都可以作为中国古建筑这一类型的亚类,他们之间是继承的关系。中国古木建筑的发展过程虽然有一个连续的脉络,但汉代和明清作为中国古建筑发展的两个高潮时期,其建筑风格和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锦里是传说中西蜀时期的最繁华的商业街,其汉代时期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周围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也仅为明清时期的民居。作为以三国文化为依托的商业街,锦里在街道空间组合和建筑风格及细节上都需要能够体现四川民居的特点,从其类型和原形中提炼后再演绎,以保持文化与传统的延续。

2.1.1 单体建筑历史类型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气流不易进入,气候较为潮湿,但少有极端恶劣天气,故建筑屋面墙面较薄,主要重视通风采光,屋顶坡度较缓,出檐大。在明清前成都民居建筑处理手法较少受北方建筑风格影响,构造做法上,根据成都的气候特征多采用穿斗式。穿斗式建筑的普遍特点为梁柱断面小、用料省、空间布局紧凑、开敞通透、结构灵活轻便。成都民居相较于北方抬梁式建筑,用材方面更为经济合理,施工便利,节约人力成本。在包容性的文化环境下,成都民间匠人更因地制宜地发挥,创造性地发展了一些建筑构件,丰富了建筑细部及结构形式,使之轻盈灵透,用材高效合理。围护则就地取材,例如天井常用透水性较强的砂卵石、木材、竹编夹泥墙体、小青瓦小青砖。为保证出檐,多采用悬山式屋顶形式,仅在重要建筑中采用硬山式屋顶,硬山悬山顶屋面都有轻盈通透的感觉。

明末清初,受战争破坏的成都得以重建,此后成都民居在保持明及明以前风格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改变:清代兴建的“少城”中出现了具有北方特征的合院建筑;民国时期,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亦在成都出现。由于此类建筑与传统成都民居相比尺度较大,内外空间主要通过大门联系,因此这些不同风格、材质的门成为了近代成都民居的一大外在体现。尺度各异、朝向不同的大门随意地串联,丰富了传统的街道空间,成为成都街道空间的又一特色。在与成都本地建筑融合,对当地环境的适应之后,此类建筑逐渐成为成都民居类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了成都传统特色街道的景观节点。

2.1.2 街道空间组合

在长期的演化之后,成都的传统街巷空间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构成形式,即街道轮廓相对封闭,街区肌理尺度较小。成都传统街道形式为一条不超过心理舒适度长度的线性街道,宽度多为3~8 m,两侧布置有前后进退关系的一、二层建筑。这样的街道具有较丰富的空间收放关系,在这样的街道中行走会因两旁建筑的收放而有较为丰富的空间体检。成都许多街道空间平直中有弯曲,以空间分段各有归属,限定,分隔,不断造成底景或框景,街景错落变化[3]。成都的街道总是“通而不畅”,人在街道中行走往往很难一眼将其望穿,视线会被街道上变化的空间及两旁的落错的建筑所吸引。以上种种形成了成都传统街道的地域特色,也是四川民居的类型特点(图1~图3)。

图1 清代成都街景

图2 锦里街景

图3 锦里街道总平面

2.2 类型的延续

现存的建筑类型都是长期技术发展与文化选择的产物,在面对问题时人们往往会参考早期经验,在相近的使用需求、客观的制约条件影响下便渐渐产生一种建筑类型以相适应。类型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在某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条件促使一种类型产生形成一种主流类型。这种类型发展到“成熟期”便会成为样板。又由于受到特定建造条件和雇主要求的调节据此种类型发展的建筑作品又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变体”。在“矛盾和变化”阶段随新的要求和限制条件的出现迫使人们对已定型的“模式”进行调节,甚至构造出新的类型。

2.2.1 单体建筑

锦里古街模仿成都传统街道形式,两侧为仿穿斗式建筑, 层高多为一至二层,少数为三层。在简化传统穿斗构架的基础上,立面结合川西民居和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与毗邻的武候祠主体建筑相协调。锦里建筑屋面主要为小青瓦覆盖的悬山式或硬山式双坡顶,风格朴素大方,成都民居建筑的类型特点及中国古建筑第五立面所特有的美感都得到了强化。建筑装饰中的大量木质雕花,为在其中的空间体验提供了更多细节,部分墙体甚至是由旧砖砌筑,强化了成都民居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建造工艺的尊重,是对成都民居类型的极好再现。

2.2.2 建筑空间组合

锦里街道是必须要符合现代使用需求的,所以它并不能完全严格遵从传统的街道特点来解决问题,同时它又要演绎成都传统街道的类型特点及文化内涵。锦里古街的总体布局继承了成都传统街道布局的精髓,由非直线的线性街道作为主街,形态上则是“通而不畅”。无法一眼望尽的街道,在心理上延长了其长度,同时继承的成都传统街道特点。锦里街道以线性街道空间为主,小吃街与主街以成都传统街道中常见的“街一巷”形式联接,且因锦里用地紧张,街巷间距较短宽度较窄,故利用成都民居中常出现的“门”的符号加以强调。

锦里的街道空间设计从成都传统街道中提取原型,同过进一步的还原与转化,形成既满足现代人功能需求又体现传统街道特点的商业街。

3 结束语

锦里仿古商业街道以明清时期的都民居建筑为基础,同时融入了汉代建筑的建筑局部特征。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把 某几种类型的建筑元素进行糅杂,而是以为了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记忆为出发点,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为载体,承载糅合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社会下下形成的有益元素,形成和谐统一的新建筑表达形式,锦里作为展示成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个社会名片,虽属于现代时期的作品,却向世界展示了成都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精髓。锦里古街作为一个成功的仿古商业街案例,对今后的仿古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1] 沈克宁.重温类型学[J].建筑师,2006(12).

[2] (意)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张莺于. 成都锦里街道空间地域性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秦瀚(1989~), 女,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TU984.13

A

[定稿日期]2016-12-02

猜你喜欢
锦里类型学商业街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李晶晶作品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豌豆的脚步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成都市仿古街区的文化产业运作与管理研究——以锦里仿古街为例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