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利
摘要:详细介绍了羔羊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预防、治疗措施等。
关键词:羔羊;大肠杆菌;腹泻;出血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4-0016-01
羔羊大肠杆菌病又称羔羊大肠杆菌性腹泻或羔羊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为胃肠炎或败血症。病原菌为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羔羊大肠杆菌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在羔羊接触病羊、圈舍环境卫生不良、吸允不干净的乳头时均可感染。
1 流行病学
羔羊大肠杆菌病多发于冬、春季,放牧季节很少发生,尤其是气候突变,气温骤降,羊群对恶劣的气候条件尚未适应,致使该病发生流行。该病潜伏期为1~2 d,主要发生于1~8日龄的绵羊羔,同群山羊羔不受感染。
2 发病机理
当羔羊吮吸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母羊乳头、咬舔污染的垫草等物时,病菌进入胃中。初生羔胃酸酸度较低,病菌易通过皱胃到达肠道。如机体因多种因素引起抵抗力降低和肠道功能减退,病菌则在肠内大量繁殖,产生耐热和不耐热两种肠毒素。后者使肠黏膜绒毛的柱状上皮变为立方状上皮,其微绒毛消失。此时肠内容物的渗透压升高,肠腔液体大量积聚,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致使发病。一部分羔羊也可能是在子宫内由于脐带损伤而感染该病。
3 临床症状
羔羊出生后24~72 h开始发病,最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正常或偏低,肢端及耳、尾稍部冷厥,头颈弯向胸侧,腹痛,不久发生严重腹泻。粪便呈蛋黄色、白色、绿色水样。有的病羊粪便呈稀糊状,恶臭难闻,食欲废绝,体温下降到38 ℃以下,浑身软弱无力,站立不稳,口腔内流出黏液,口腔、唇部冰凉,眼球凹陷无神,最后衰竭而死。病程一般为7~12 h,最急性的發现症状后4 h内死亡。有的未发生拉稀即死亡,剖检变化与拉稀死亡相同。病程最长的达24~48 h,也有3 d后死亡的。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羊,肝脏肿大,呈黄褐色,质地脆弱,边缘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个别病例肝脏边缘梗死;胆囊肿大并充满胆汁;脾脏颜色正常,但有弥漫性出血点;膀胱积尿;心脏内有大量未凝固的血液;肺脏多数正常,个别病例肺叶呈暗红色或紫色。消化道的病变特征尤为显著,胃肠都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尤其是皱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部分出血性炎症最为明显,胃内有气体和未消化的黄白色乳凝块。大肠、小肠均肿胀充满气体和稀糊状的肠内容物,恶臭难闻,胃肠黏膜出血和水肿,小肠黏膜严重脱落。未拉稀而死亡的急性病例,肠内容物与拉稀死亡的肠内容物一样,肠系膜淋巴结及髋内淋巴结极度肿胀。呈微黄白色,切开淋巴结有血液滴出,用手捏取成糊状,质地脆弱柔软。
5 预防措施
孕羊要加强饲养管理,供给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确保孕羊的营养均衡,做好母羊的抓膘、保膘工作。保证母羊运动量充足,确保新产羔羊健壮、抗病力强。改进羊舍的环境卫生,产栏和羊舍应干燥、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尤其是分娩前应对产栏彻底消毒1~2次,产房保持温暖,厚铺垫草。羔羊产出后,做好脐带和母羊乳房、乳头的消毒工作,并尽快让羔羊吃到足够的初乳。对病羔要立即隔离,及早治疗。对污染的环境、用具要用3%~5%来苏儿液消毒。另外,应用羔羊大肠杆菌灭活菌苗,也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6 治疗
土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药对羔羊大肠杆菌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口服与肌注联合用药效果更佳。出现脱水症状时应辅以补液,并积极调理胃肠功能。补液盐或等渗糖盐水口服,复方氯化钠静脉滴注,根据实际情况,病初期可用盐类泻剂清理胃肠道,后期下痢时用消毒收敛药。
7 小结
羔羊大肠杆菌病在羊群中一旦发生,由于患畜过于幼小,抵抗力不强,往往是病程短、发病急,对此病的准确诊断与用药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该病要以防为主,在母羊分娩期间,一定要把分娩场所打扫干净,并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不留死角。羔羊出生后,一定要加强护理,防止惊吓,吃奶前最好先挤去最初的几滴初乳,然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之后再哺乳。只有合理的、科学的做好准备,才能杜绝或减少该病在羊群中发生,让养羊业减少损失,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