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本的“汉族情节”

2017-05-18 08:41李晓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

摘 要:杜本作为生活在元代的宋遗民,半生隐居武夷山,交友广泛,与当时的许多隐士和官员都有交往。但是在人际交往中竟然没有一位少数民族人员,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时极其罕见的。而这种“汉族情节”也体现在了他的文学创作。所以本文将试用其生平经历及其作品探讨其“汉族情节”。

关键词:杜本;宋金遗民;汉族情节

作者简介:李晓宇(1991-),女,黑龙江鹤岗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

杜本是元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不仅通于儒学,著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十原》等书。还精专诗歌,除自身作品收录于《清江碧嶂集》外,其编撰的诗歌集《谷音》深受后世大家推崇。但其大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其“汉族情节”。这种情节与其本身的家世、经历密切相关。

一、杜本生平概况

杜本(1276-1350年),字伯原,世人称其清碧先生。祖先曾居于京兆,后徙天台(现浙江省天台县),又徙临江之清江,今为清江人(江西樟树市)。《元史·隐逸传》中有其一小传。《四库总目提要》也有其生平记载。结合有关记载可以简单地勾勒出杜本的“样貌”。

杜本出生于宋末,其父亲杜谦为抗元名将文天祥幕僚,曾毁家以佐军。父母早亡,跟从刘辰翁、虞汲、熊朋来和吴澄等人学习。其后杜本曾有三次出仕的机会,元武宗时“吴越大饥,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得其所上《救荒策》,大奇之,力荐于武宗。嘗被召至京师,未几归隐武夷山中。”“文宗在江南时,闻其名,及即位,以币征之,不起。”元顺帝至正三年,右丞相脱脱以隐士荐,诏遣使赐以金织文币、上尊酒,召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但杜本在第一次被召至京师后便归隐武夷山,此后便一直隐居武夷山。杜本在朋友詹景仁的帮助下归隐武夷山,并构筑了“思学斋”、“怀友轩”,日夕与詹景仁等人“日夕赓唱翻越,宇内名流有过闽者皆造庐请教焉。”元顺帝至正十年卒,年七十有五。

杜本喜静、寡欲,无疾言遽色。与人交尤笃于义,幼年的经历使得杜本对于生活倍加珍惜,也使得其在遇到有贫无以养亲、无资以为学者,皆济之。杜本博学、善属文。平时起居,手不释卷。天文、地理、律历、度数,靡不通究,尤工于篆隶。这些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除《四经表义》、《六书通编》这些儒学方面的外,还著有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在文学创作方面其作品被收录在《清江碧嶂集》,并选录编撰了宋金遗民诗集《谷音》。

二、独特“汉族情节”

杜本半生隐居,不问世事,纵情诗书山水,很难从他的生平中看出对故国的怀念、伤感。但是纵观其作品,却发现他有着执着的“汉族情节”。杜本的著作很多,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非《谷音》莫属。《谷音》无论是对于研究宋元遗民,还是对杜本本身,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清初王士祯在《论诗绝句》评价到“谁嗣箧中冰雪句,《谷音》一卷独铮铮。其品题当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谷音》“是集所录,乃皆古直悲凉,风格道上,无宋末江湖龌龊之习,其人又皆仗节守义之士,足为诗重。”梁启超称赞到:“此编诸诗皆气象俊伟,风格遒上,极可赏,各人小传亦大佳。”

《谷音》中收录了三十位宋金遗民的一百零一首诗,其中虽有金遗民五人,但细究王浍、程自修、冉琇、王吉、孟鲠五人,虽都为金末名士,但所作之诗却并不出彩,本人也并未因诗歌见长。相比于这五位任侠节义之士,同是金末遗民的元好问,以诗文见长,闻名于世,但却未被杜本收录。考察元好问与王浍等人的生平,可以发现这五人与元好问在金末时的经历未有大的异同。但是可以发现他们虽为都为金人,但王浍等五人却都是汉人,而元好问确是鲜卑后裔。

在金末之时,文人辈出,但是杜本在编撰《谷音》时却并未选择任何以文学见长的大家,而是选了五位任侠节义的汉人,如果说这可能是巧合,那从能体现其人际交往的《清江碧嶂集》中则能明晰的体现出其“汉族情节”。

《清江碧嶂集》是杜本的门人程芳远编撰的,收录了杜本生平的绝大部分诗文,现存版本中包含了杜本所作的138篇诗文,其中主要是赠友送别诗、生活杂感诗、即景抒情诗。但是其中的赠友送别诗七十余首,超过半数。其中所提及的人物有九十多人,这基本是一位正常的隐士所有的关系网。所以此诗集基本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杜本的交际圈。在这本诗集中杜本的人际交往中并不只有隐士,还有许多官场上的人物。但是就是在这么庞大的人数中,可以考据的人物的身份都是汉人,这点足以令人称奇。这在其他朝代也许并不奇怪,但是在元代这种少数民族政权中是极为罕见的。

三、“汉族情节”产生的原因

杜本出生于宋末汉人家庭,尤其是举家抗击蒙古的爱国家庭中,纵使父母早亡,但是这种举动也必然在杜本身上留下印记。而后杜本的求学经历更是加深了杜本的遗民的风骨。杜本曾师从刘辰翁、虞汲、熊朋来和吴澄等大家,他的学术深得几位大家真传。刘辰翁擅长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虞汲长于文章;熊朋来除了长于儒学外,还精通音律,曾作《瑟谱》;吴澄为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这使得杜本学问庞杂,但都有专通。除却这些名人对杜本学术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历与思想对杜本“汉族情节”思想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大家的共同点是都为南宋遗民,曾为南宋政权效力。刘辰翁曾在文天祥抗元时曾参与其江西幕府,宋亡后隐居终老。虞汲南宋时曾中进士,为黄冈县尉。熊朋来也曾中戌科进士,被授与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吴澄为宋末中试乡贡。以此可见,这些人都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南宋政权还抱有希望,所以才能选择入仕。更甚者在国破之时仍然不放弃,选择参与到文天祥的抗元大军中。例如刘辰翁,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称他“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作为这些大家们在国初破之时收的学生,无论在相处中还是教学中都不可能不被其国破家亡的悲痛心情影响。而这五位汉人师傅在元初都选择隐居不仕和对南宋的情感状态更是影响着杜本。。

杜本生活在元朝,可能对南宋的感情并未有他的师父们深厚,但是在与师父们和他们的朋友的接触中,耳濡目染的会对汉人遗民会有好感。家庭和求学的经历为杜本的汉族情节打下了基础,而其后的人际交往更是深化了这种感情。种种的影响交杂在一起,使得杜本多次拒绝了元朝廷的多次征召,并且对于汉人有着特殊的偏爱。

如果说杜本的家庭背景赋予他的特殊的宋遗民身份,那他的从师经历的影响者他的思想,使得他在思想中对带有着汉族遗民的特有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影响了其后来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人际交往,更是影响了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的选择。反过来正是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这种独特的“汉族情节”,使得他在元代宋遗民中脱颖而出,为后世所褒扬。

参考文献:

[1]杜本.谷音[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杜本.清江碧嶂集[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73.

[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王士祯.香祖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王士禛.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7]郑杰辑.闽诗录[M].清宣统三年刻本,清.

[8]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9]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0]陈冠梅.杜本及《谷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