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纳·费伦茨,1878年1月12日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花甲之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先后流亡瑞士、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1952年4月1日病逝于纽约。莫尔纳以讽刺小说《饥饿城》(1901)在文坛上初露头角;而《帕尔街的男孩》(1907)则是他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该书迄今已被翻译成38种语言,经久不衰,入选匈牙利学生必读书目以及英国、意大利学生推荐书目,还多次在匈牙利、意大利和美国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有评论将这部问世于110年前的匈牙利文学名著誉为世界文学中最美的少年儿童小说之一。
1889年,一天中午,离放学还有五分钟,不少学生已心不在焉起来。一张小字条在几个男生手上传来传去,字条上写着“下午三点在空地上开会”。
学校附近的这块空地,被两幢大房屋包围着,木围墙沿帕尔街而建,中间有一扇小门,是空地旁边一家木业公司开的,空地边上到处是木材堆。这样一小块空地,在帕尔街孩子心目中,俨然就是一片旷野和平原,意味着无际的空间和无尽的快乐。
两点半过后,木围墙小门嘎吱嘎吱响过几声,赴会的孩子们相继到来。他们是博卡、切莱、盖雷布、奈迈切克、丘瑙科什、魏斯、肯德、里希特、鲍劳巴什和科尔瑙伊等。此前他们效仿军队建制都互授了军衔,大都是上尉、中尉和少尉,奈迈切克是其中唯一的列兵。
近几天来接连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绷紧了心弦:另一所学校自称“紅衫帮”的一伙孩子需要一个球场,他们对空地垂涎已久并扬言要用武力夺取。红衫帮的帕斯托尔不但在博物馆附近的墙根处抢走了奈迈切克的弹珠,他们的上尉阿奇·费里居然还潜入空地搞过实地侦察。种种迹象表明,帕尔街的男孩儿们和红衫帮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本次会议就是战前部署,选举出未来的指挥员。投票结果,博卡获11票,盖雷布获3票。在一片“空地万岁”的欢呼声中博卡肩负起将军的使命,而盖雷布自负的表情里却没有掩饰住他的失落感。
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赢得主动,博卡决定率两个人去红衫帮的地盘植物园做一番侦察。经过自愿报名,博卡最后选中了丘瑙科什和奈迈切克。奈迈切克十分珍惜这一殊荣。他们趁着夜色穿过街区,翻过植物园的围墙,避开红衫帮的哨兵,潜入了园内的湖心岛。红衫帮的孩子们正在这里举行备战演练。让博卡他们没想到的是,在红衫帮的人群中竟发现了盖雷布的身影——帕尔街的男孩儿中居然出现了内奸和叛徒!返回途中,博卡他们被对方哨兵发现,奈迈切克引开哨兵让博卡和丘瑙科什脱身,随即他躲入金鱼池,藏在一张大大的蕨类植物的叶子下面,总算化险为夷,但过后却因身体着凉发起了高烧,咳嗽得很厉害。
战前演习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帕尔街的男孩儿们,在木材堆中间奔跑,堡垒遭受袭击,沙弹在空中飞舞……队伍中,少了两个人:盖雷布和奈迈切克。男孩儿们并不知道盖雷布出卖了他们,博卡并没有向大家宣布他侦察到的这一意外发现。其实,盖雷布私下里找过博卡,向他表示了忏悔。原来帕尔街男孩儿们深入植物园的侦察行动被红衫帮的哨兵发现后,帕斯托尔认为是盖雷布“引狼入室”,由此放弃了对他的信任。盖雷布弄得里外不是人,非常懊悔,他怀着将功补过之意给博卡写了一封信,把红衫帮计划进犯空地的时间透露给了博卡。
果不其然,红衫帮的使节团送来战帖,与盖雷布透露的情报相差无几。战争日的早晨下了一点雨,中午放晴,堡垒里堆积起来的沙子被雨水浸透后已经半干,这样的炸弹更具杀伤力。博卡将部队分成四个作战小组,并接受了盖雷布的归队请求,遗憾的是奈迈切克还在病中。
战斗如期打响,从玛利亚街来的队伍由帕斯托尔率领,吹着号角冲进了木围墙的小门。博卡沉着指挥,他的部队佯装溃退,一半人躲进车房,一半人躲进小木屋,待红衫帮得意忘形地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博卡下令出击。瞬间,沙弹横飞,军号嘹亮,从三个堡垒方向传来欢呼胜利的尖厉喊声,一下子将红衫帮的气焰压了下去。乱了阵脚的红衫帮在摔跤上并不是帕尔街男孩儿们的对手,因而节节败退。当最后一个红衫帮的男孩儿被赶出木围墙门外的时候,则意味着战斗的结束。突然,木材堆的背后冒起了浓烟,是红衫帮有人破坏了战争规则,居然在逃跑时放了火。当帕尔街的男孩儿们发现情况纷纷赶到现场救火时,发现烟雾已被扑灭,原来是正发着高烧的奈迈切克从家里赶来了。大家一拥而上,对这个金发男孩儿表示慰问。博卡当即任命奈迈切克为上尉,同时恢复了盖雷布的中尉头衔。
帕尔街的男孩儿们排成两列纵队走出小门走上街头,黄昏的余光洒在他们身上,令他们个个都显得雄赳赳气昂昂的,路上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向他们投来赞许的目光。而此时溃散在街头不愿马上回家的红衫帮的孩子们也被对手的气势所感染,下意识地列队站在路边,向他们的“敌人”敬起了军礼!这时,远处传来“号角声”,帕尔街的男孩儿们如醉如痴,倍感亲切,因为他们一听便知,“号角声”是从可爱的空地上飘过来的。
第二天,帕尔街的男孩儿们回到了学校,坐在了课堂上。上课前,任课老师迈着庄重的步伐来到博卡座位前递给他一个信封,博卡打开一看,是红衫帮使节团送来的重修友谊、永不再战的“停战书”。
(责任编辑 赵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