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施人教版初中实验的过程中,存在某些实验材料难找、实验方法不够合理等问题,针对问题笔者对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大胆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实验材料的创新
在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但是实施该实验具有不小的难度。首先,实验材料难找,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捕捞到水蚤,致使实验难以开展;其次,水蚤体形太小,长约2 mm,必须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水蚤,且水蚤游泳速度快,不易观察到心脏,操作难度大;另外,水蚤心率为100~350次/min,难于观察计数,实验误差大。
有什么动物的心跳能直接用人的肉眼就观察到呢?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一种蜗牛的贝壳颜色浅,其呈白色的心脏距离体表很近,用肉眼就能直接观察到它的心跳。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了这种蜗牛是巴蜗牛科的同型巴蜗牛,在生活中很常见。于是,在教学中,将实验材料由水蚤改为蜗牛,组织学生开展了“酒精对蜗牛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改进后的实验具有以下优势:
① 蜗牛取材方便,在阴暗潮湿的低矮草丛、灌木丛处可找到蜗牛;
② 蜗牛体形较大,用肉眼即可观察其心跳,不需在显微镜观察,操作简单明了;
③ 蜗牛心率为30~100次/min,容易观察与计数。
改进了实验材料后,这个实验的实施效果非常好。
2 实验方法的创新
2.1 用注射器验证卵黄膜的存在
在人教版的八年级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安排了一个观察鸡卵结构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卵黄膜很薄,而且紧贴在卵黄的表面,所以学生很难用肉眼观察到。在此介绍一个方法:取一个新鲜鸡蛋,打破卵壳,使其卵黄置于培养皿中。取一支新的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向卵黄中慢慢注入气体,则可看到卵黄膜鼓起来(呈白色的薄膜),并与卵黄的黄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可直接看到卵黄膜的存在,而且还可用手轻轻地触碰它,非常巧妙,如图1所示。
2.2 验证植物叶片具有气孔
在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章中,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其中的一个步骤是用显微镜观察气孔,这是在微观层面来感知气孔。那么,有没有办法在宏观层面来感知气孔呢?方法是:选取空心菜的叶片,将其叶片完全浸入水中,露出叶柄,用口衔住叶柄往里吹气。由于空心菜的叶柄是中空的,吹进去的气体很快就到达叶片,便可看到葉面有气泡冒出。而且,在实验中还发现,气泡主要是从叶片的下表面冒出的,上表面很少气泡冒出或没有气泡冒出。
通过实验这样的一个创新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气孔的存在,还得到了结论:空心菜叶片下表面的气孔多于上表面。
2.3 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在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把萌发的大豆种子和等量的煮熟的大豆种子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广口瓶内并密封,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 h后,将点燃的蜡烛迅速伸入两个瓶子内,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结果发现:甲瓶蜡烛熄灭,而乙瓶蜡烛继续燃烧。
该实验的解释是:甲瓶中是萌发的大豆,能进行呼吸作用,吸收了瓶内的氧气,甲瓶中缺少氧气,因此蜡烛熄灭。而乙瓶的大豆是煮熟的,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也就没有消耗瓶内的氧气,因此蜡烛可以继续燃烧。由这个实验说明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
但是这个实验设计存在不足之处:大豆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仅消耗了氧气,也产生了二氧化碳。当瓶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蜡烛也不能燃烧。如何排除二氧化碳这个变量对实验的干扰呢?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以排除二氧化碳的干扰,从而使实验更加严谨。
具体方法是:准备2个小试管,分别装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把2个小试管分别放入2个广口瓶内,其他的步骤不变,最后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原来一样。
3 实验装置的创新
在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教材中提到了吸烟的危害:“科学研究早已证明,烟草燃烧时会产生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不仅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可能诱发肺癌。”但只是文字描述,不足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因此笔者自创了一个实验装置,用以模拟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方法:取一支10 mL的注射器,去掉针头,然后把注射器的针筒前端切下来,作为底座,把香烟插在底座上,点燃香烟、然后,把注射器的活塞打开,取少量纯白色的棉花放入针管内,重新装上活塞。之后,把它罩在点燃的香烟上面,反复推拉活塞,保持气流流动,如图2所示。
在本实验装置中,棉花模拟人的肺,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模拟人在吸烟雾。在推拉活塞20多次以后,发现棉花变成了黄黑色,从而模拟香烟燃烧后产生的化学物质会使肺变黄变黑,危害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