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搭桥者”王赛

2017-05-18 17:06李珍
中国慈善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公益

李珍

王赛:益桥公益人才培训计划创始人

两个小时的公益讲座结束后,簇拥上前的人群将王赛团团围住。他们中有学生,有公益从业者,还有准备进入公益行业的企业白领。

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王赛不断解答着关于益桥计划以及关于公益的种种问题,耐心听提问者挨个介绍自己的机构或项目,脸上始终挂着招牌式的、赞许的笑容,并不时发出“太好了”“非常棒”的感叹。

王赛真诚、朴实,聊天时擅长表达赞同和鼓励,这让他拥有极好的人缘,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乐意与其交流、共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长处是协调资源。”

面对“封闭的公益圈”,王赛所创办的益桥扮演的正是一个桥梁的角色,连接人与公益,打通更多跨界人才進入公益领域的通道。“益桥做的事情,实际上是系统变革,”盖茨基金会中国代表李一诺称,“首先看到墙在哪儿,然后有勇气把墙砸掉,让两个本来看不见的领域相遇。”

真正的精英一定有公益心

王赛出生于山西,9岁随父母移居加拿大,曾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后以罗德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获得公共政策硕士学位,到过二十多个国家,是这个时代标准的精英。

益桥是一家专注跨界人才的社会创新机构,另外五位跟王赛一样有着留学背景的年轻人成为共同创始人,并吸引李一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智行基金会创始人杜聪等人为该机构的导师。

“做公益的不一定都是精英,但真正的精英一定有公益心,”这句话出自康晓光,王赛将其当做座右铭,在各种场合屡屡提及。

事实上,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反,王赛乐于述说宏大的理想抱负,“世界公民”“社会责任感”“价值观”“重新定义成功”“精英”这类大词会频繁地从他口中说出。

细数王赛的人生履历,能发现他的抱负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凭空呐喊,而是在他不断丰富的阅历中,一点点植根于身体的。作为一名国际学生,王赛在加拿大上中学时即对国家、社会这些概念产生了进一步认知和探索的兴趣。高中时他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并在当地发起一个青年社团,组织几百人举办各式社区活动。

因为对国际政治、世界公民话题很感兴趣,上大学时王赛选择到牛津大学学习国际关系,“这个选择很有意思,它影响着我做各种各样的探索,包括在非洲做义工,在巴勒斯坦研究当地冲突。”

这段经历更加开拓了王赛的视野,他开始意识到,虽然世界上每个人都属于某个国家和文化,但人在任何地方其实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理想:安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更平等的机会。

在游历的过程中,王赛看到了自身的遗憾,“如果一个世界公民对自己的‘根不了解,还是缺点东西。”他决定回中国看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从山西出发,到西安、重庆三峡、上海、南京、苏州、湖南衡山、广西桂林,把中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走了个遍,“对当地的文化历史产生很多感情。”

再次回到山西老家,爷爷带着王赛走上了一个山坡。那是王赛第一次祭拜爷爷的爷爷,“我的祖先,被埋在一小块土地里。”

爷爷在坟前摆了一些纸钱、食品和酒,跪在地上说,“先人们,你们的孩子从国外回来看你们了。”那一刻,王赛热泪盈眶,像在外漂泊的浮萍,找到了自己的根,“我还是一个中国人。”

负荷着浓浓的乡愁,王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回国,在北大学习中文,感受国内高等教育;在北京致诚公益律师事务所利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民工维权。

牛津大学毕业后,王赛顺利拿到哈佛大学法学院的offer,但他决定推迟入学回国做公益,担任“美丽中国”云南腾冲的一个项目主管。

这一选择意料之中遭到父母的质疑。“一方面好不容易把你带出去了,你自己又跑回来了;另一方面不是去北京、上海,而是去一个云南山沟里‘支教,他们觉得是浪费才华。” 王赛很能理解父母的看法,但他始终坚持,他需要真正进入并了解这个社会正在发生什么,而不只是去学校学习。

让不同的资源、人才流动起来

“从牛津跳到云南,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在腾冲支教的那一年,王赛不满足于完成“美丽中国”的工作,空闲时他跟当地的老师、校长、教育局、团委打成一片,甚至上街买早餐时都会跟卖油条的老板聊天。他希望在融入当地环境的同时,也能带去新的理念和机会,却常常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弱小,无从下手。

支教的大学生们走马灯似地一茬茬换,“团队永远是新的,对项目的影响非常大。”随着对国内公益现状了解的深入,王赛发现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公益行业留不住人才,薪资待遇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在王赛看来,更重要的是人进来之后难以找到合适的角色,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和培训,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很难发挥自己的价值。

另一方面,王赛发现,像他一样有志于参与中国公益事业的海内外优秀华人越来越多,但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和位置,也没有一个供他们深入交流的平台。

王赛认为,从事公益与社会创新如果一直是很孤独的状态,将很难发展。如果不只是一个人去做,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不仅可以支持一个人更好地走下去,还可以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当每一个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进入到相关的公益领域,所能牵动的资源、所能带来的改变,犹如将领之于一场战役一样重要。”王赛决定自己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首先打破公益这个封闭的圈子,开拓一条让各种背景、行业的人才、资源流动起来的模式,他将之命名为益桥—寓意“公益之桥”。

他很快就找到了“同类”。与他结缘于哈佛种子创新班的黄梦思决定辞职与他一起创业,来自公益行业的曹原、政府机构的成语,以及北京大学的陈正勋、律师唐蜜陆续加入益桥的创始团队。

“益桥未来公益领袖培养计划”是益桥正式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项目,面向全球华人青年,给予其导师、培训、社群、经费等丰富的资源支持,帮助其进入中国顶尖公益机构工作,快速提升自我,建立社会影响,并构筑起一个在各行业间相互扶持、共同引领的社群。

对于要招募的伙伴,益桥提得更多的是软性的要求,第一条便是“具备社会责任感与公共意识”,除此之外,还要有同理心,具备创新思维与想象力、团队精神与领导力,以及坚持与专注。

王赛并不看重招募者之前是否有公益从业经历,“我们更看重的是他是否有公益心和责任感,只要有这个种子和潜力,就可以被激发。”

2016年4月,第一期招募文章发出,迅速刷屏,短短一天阅读量达到一万以上,来自10个国家的300多名青年报名。最终,经过层层筛选只留下10位。

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王赛相信,真正的人才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经过短期集训后,即进驻到公益机构,在实践中成长。

安伦杰曾是上海ABC美好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大学时就开始接触公益,但一直是以学生或兼职的身份做。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虽然一直都在帮公益组织出谋划策、設计战略,但只是从外部一个咨询顾问的角度,很多想法和做法还是比较片面。”

他希望能够深入到公益组织中去,真正突破自己的瓶颈,“但在中国做公益的人毕竟是少数,从商业领域跳到公益的更是少之又少。”安伦杰发现这条路不好走,“愿意用自己业余时间来做公益的人很多,要他们全职(做公益)的话,一百个人里面可能都没有一个。”

益桥让安伦杰找到了知己,他立即从咨询公司离职。 “我在益桥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安伦杰说,“大家对公益都有很美好的憧憬,两个月的培训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困难,但是所有人都决定继续走下去,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培训结束后,安伦杰进入壹基金联合公益项目,负责整个项目的筛选和设计,王赛对其赞赏有加,“以一己之力挑起四个项目公益联盟,一个人的价值顶好几个人。”这对于缺乏人才的公益组织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沈晴于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原本计划去美国读书,加入益桥后,现在在致诚公益律师事务所担任传播与CSR主管。“益桥为我提供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沈晴说,“我之前认为我的人生就是本科、研究生、工作、结婚生子,益桥给了我一种新的探索,把我从原有的轨迹拔出来,让我真正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是益桥给我最大的人生财富。”

王赛把益桥称作一个陪伴者,“陪伴年轻人成长、学习,影响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才库。”

益桥伙伴计划为期一年,王赛说,机构对人才的培养持开放态度,既鼓励益桥伙伴一年后继续留在公益行业工作,也欢迎他们在项目结束后把公益的种子带到其他行业,促进公益与政、商、学的跨界交融,“益桥做的不仅仅是公益,而是‘社会的事。”

作为一家聚集众多海内外优秀人才的社会创新机构,益桥被寄予很高期望,王赛作为创始人,也被笼罩上光环,但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才华或优势,“只是比别人想得多一点,稍微敢折腾敢闯,往前冲了一步。”

采访结束后,王赛发来一张照片,是他正在看的一本书上的一段文字,他说他特别喜欢这段话。

“这个社会既有黑暗也有光明,黑暗当中也有顽强的燃灯者,他们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周围,让更多人不再沉沦于黑暗。我们要尽可能地靠近燃灯者,或者把自己变成燃灯者。即使照亮不了别人,也要让自己先亮起来。”

猜你喜欢
公益
公益宣传
公益
公益
公益
带着爱做公益
99公益日 让爱无止境
公益,心之归处
公益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