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从黄克诚故居出发回程时,我在旅游团车上暗自神伤。
第一次去黄老故居的时候,是去年冬至,国斌书记带着我去的。当时我和国斌书记驻足在故居门口,他轻声嘱咐我:“小李,这里不同于别的景点,这里是黄老故居,需要肃穆,需要庄重,因为门后是一段红色历史,容不得你负手而行。”
说罢,他便整理着装,收起了往日锐气,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推开了故居旧木门。
黄老故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有山有水,粉壁、黛瓦、马头檐,一样不落。故居不大,却格局分明,高两层,呈二进式。从高门一进,先遇照壁,后从天井两侧行,迈上一阶,二进至大厅,大厅东西贯通,两侧为耳房,共四间,分卧房、书房、杂房、豆腐房。印证了那句老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湘南民居建筑经得起推敲。
整个故居仅三副对联,简单明了,字字珠玑,少去了大宅中的繁琐。一副是院门村中老人新赠的“一身正气奇勋永著春秋,两袖清风亮节长昭日月”,说的是村民对黄老的评价。另两副则在厅中,东西各一副,东副“居室常怀三苟矣,齐家宜戒五之其”,西副“夏鼎商彝周礼乐,唐诗晋字汉文章”,这是黄老给予自己的勉励,第一等事是读书,在黄老这儿显得淋漓尽致。我听村里老人讲,黄老能成开国大将,是因为屋前有三座大山,这在风水中称“三山护符,必出将才”。还有的便传得更加神奇,说有一道人经过,指着黄老故居,白日一声惊雷,忽地大喊:“千年大将,请受一拜!”说罢便伏地行礼……按我说,黄老能成为黄老,就在于他的对联、他的好学,在于他能于浑浊、黑暗、麻木的时代看清了社会、人情,在于他能作了正确的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东门出来时,国斌书记便已在文化长廊驻足了。文化长廊于1998年新建,估摸长10余米,记述的是黄老生平事迹。国斌书记连忙招手让我过来,要给我好好讲解一遍。国斌书记来这儿已有百余次,对黄老事迹能倒背如流,故每次有外地人时,他都会兴奋不已地去当导游,平日工作中的严肃一扫而光。我从余光中瞧见了国斌书记的表情:骄傲、惋惜——这个表情我是在很久之后才琢磨出来的——这大概就是共产党人之间的友谊了,能穿越时空的友谊。
出了院门,径直往前走,便就到了新修的黄克诚故居博物馆。博物馆前为荷花池,是在原有池塘的基础上修缮而来,博物馆内则为迂回式格局,有俩深意:一为保护故居原有风貌,在小空间的旧屋内展示大面积的事迹;二为寓意黄老一生曲折离奇,引导人们慢慢地、不由自主地“参与”这段红色历史。
馆内共三转四进,即分四个部分介绍黄老生平事迹。一进为“追求真理投身革命”;二进为“智勇兼备战绩辉煌”;三进为“从政治军业绩卓著”;四进为“高风亮节一代楷模”。值得一提的是,每一进中都有从湖南博物馆中借来的文物,如家书、战服、主席批示文件等,每一件都值得深究细看,倘若匆匆而过,如逛街购物似的,那便是来错了地方。
其中,有两封家书、一则趣事使我印象深刻。一封是青年黄克诚写给二叔的,大体意思是不愿待在偏远的下青过完平生,希望出去寻找使农民困苦的原因;另一封是时任中纪委第二书记的黄克诚写给侄子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侄子凭借自己的能力参加高考,改变人生,自己不会利用公权来改变侄子的分配。一则趣事说的是黄老由于勤俭一直不肯接受礼服,希望自己礼服的钱能花到百姓身上,待到给开国大将拍照时,黄老匆匆借了一套礼服,他也成为了唯一一位借衣服的开国大将。
这些故事贯穿黄老一生。我不知道一个人是如何在如此偏僻的山村中,还能有如此先卫的思想,还能于黑暗混沌中发现社会本质,还能在所有人都已麻木的时代有勇气去参与革命,还能在功成身就时不忘党性、克勤克俭,这样的人,即使在现在都是难能可贵的。一个时代永远不缺少庸人和猛士,但总是缺少智者,缺乏勇者,更缺乏奉献者。而黄克诚,便是智者、勇者、奉献者。他正是共产党人的楷模,难怪国斌书记如此谦虚。
和国斌书记出来时,已达中午,不知不觉竟在其中呆了近两小时,这弹丸之地是如此迷人,现在仍余味未尽,回想起来,似乎刚刚那件战服看得不够仔细,似乎那封毛主席批示件还有一些细节没看到,似乎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发现!
而现在我同这旅游团坐在大巴上,似工蚁一般,急匆匆下车,急匆匆拍照取景,急匆匆上车,一切行为太有目的性,还没来得及在此驻足,便赶赴下一个场景。可惜!实在可惜!在这里,翻开一页就是智慧,过一转角便是历史,哪儿都是高风亮节,到处都是勇敢无前。在这里应当驻足,应当且行且停,应当俯身细看。
身旁的人们喧嚣不已,我独自靠在窗前向故居方向望去,心中五味陈杂。我们怎能对那段紅色历史如此轻浮?
无奈之后,只得叹一句,慢一点吧!来往故居的游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