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o
真相不再重要,重要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被它改变,
或者说被它逼着现出原形。
时隔五年,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凭借《推销员》又一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之前的作品《一次別离》在2012年也曾获此殊荣,还引领了一场“伊朗电影”热潮。《推销员》提到的,乍看之下是女权问题,而事实上是从女权角度,剖析了伊朗在现代化的表面下,根植在骨子里的保守以及传统。
故事并不复杂:一对幸福的夫妇因旧居快要倒塌,搬到朋友介绍的公寓。没想到前房客是烟花女子,以前经常有寻芳客进出这间屋子。一次话剧排练后,妻子早早回家洗澡时被不明情况的闯入者猥亵,丈夫根据线索展开调查。
然而导演要呈现的重点,并不在于妻子的受暴,而在于周围邻居和话剧团同事对此事的反映,还有夫妇二人应对袭击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创伤的反应。在这个现代化与思想成反比的国家,女性表面上过着现代化的生活,拥有现代化的平等,实则却无法摆脱宗教和男权的束缚。
喜剧演员会因为扮演妓女时有同事笑场,而感到受辱哭泣;出租车女乘客会因为之前被骚扰留下阴影,而在以后提防任何男人;男主角授课的学校没有一个女性学生……种种迹象暗示着这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长期处于敏感、压抑之下,尊严和名节大过于生命。
因此,即使事实上并未受到“性侵犯”,即使从头至尾都没有人真实地去责难她,但她却在社会既有的价值体系中自我沦陷了。她耻于去报警,也羞于向丈夫仔细描述自己的遭遇。
丈夫在工作的压力和邻居的闲言闲语下也渐渐失去知识分子的克制和文雅,暴躁地要求妻子二选一:要么去报警抓到坏人,要么抹去这段记忆重新开始。妻子当然选择后者,回家、做饭、逗孩子,生活似乎刚刚露出了笑容,却转瞬即逝。
当得知妻子用袭击者留下的钱买了食物后,丈夫将饭菜全部倒掉。妻子猛然发现,自己努力走出阴霾,尝试忘掉过去的同时,丈夫依然耿耿于怀。因为在他心中,这是家丑,自己男性尊严受到侮辱的痛苦超越了对妻子的同情和理解。
他努力去寻找袭击者,发掘真相的动机是想报复,也因此,他将袭击者囚禁,让他当着自己家人的面说出自己的罪恶,让他颜面尽失而达到泄愤的目的。
看着地球另一端的人,我们会觉得对方落后、传统。其实,我们离伊朗有多远呢?直到现在,我们也还是会瞧不起一个对性有兴趣的女人,期望女人不能有自己的脾气,要求女人要照顾男人的感受。
根深蒂固的性别问题解决了吗?它正在解决,然而却还是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