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之远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进行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的定量研究时会涉及计算,它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科学的工具之一,因此计算成为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纵观2016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计算试题,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体现了它应有的功能,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复习。
一、定量研究物质的组成
1.化合物中组成成分的研究——化学式的计算
试题多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常考查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或物质中含某種元素的质量等。试题取材于教材或社会热点,核心仍是根据给出的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例1 (天津)尿素[CO(NH2)2]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其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计算:
(1)CO(NH2)2中各元素质量比为
(根据化学式中元素顺序写最简比)。
(2)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若CO(NH2)2中含有3克氮元素,则该CO(NH2)2的质量为 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析:元素质量比计算时,要按序写出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乘以其原子个数,再算比值。每个CO(NH2)2分子中含有1个C、1个O、2个N和4个H,所以CO(NH2)2中各元素质量比为:(12×1)∶(16×1):(14×2)∶(1×4)=3∶4∶7∶1,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16×1+14×2+1×4=60。因为化合物中各成分的含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是一个定值,即该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与物质的质量比是不变的,所以可依据氮元素的质量和质量分数计算CO(NH2)2的质量。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212×1+16×1+14×2+1×4]×100%=46.7%,该CO(NH2)2的质量为:3克÷46.7%=6.4克。
答案:(1)3∶4∶7∶1 (2)60 (3)6.4
2.混合物中组成成分的研究——溶液的计算、样品的纯度
溶液是初中化学学习和研究中最典型的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在中考中常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稀释的计算。一般会结合溶解度曲线,或在化学反应的综合计算中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考查。样品纯度的计算通常也是通过化学反应定量计算出某物质的质量,再用物质的质量除以样品的质量而得到。
例2 (宜昌)某氢氧化钠样品中混有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称取5克样品,加入27克水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稀盐酸,同时测定pH。当pH=7时,恰好用去10%的稀盐酸36.5克。试计算:
(1)将100克38%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 克。
(2)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1)若加水后变成10%的稀盐酸质量为a,则加水的质量为a-100克。稀释后稀盐酸的质量a,可由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列方程解答:a×10%=100克×38%,a=380克,加水的质量为:380克-100克=280克。(2)根据恰好反应时消耗氯化氢的质量,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可求出5克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再用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样品总质量,即可得到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3)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知道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由于是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溶质氯化钠一部分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可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对应成比例计算得出;另一部分来自于样品,样品中混有的氯化钠质量为5克样品减去氢氧化钠的质量。从题意可知,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且没有气体和沉淀产生,因此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克+27克+36.5克=68.5克。
答案:(1)280
(2)所用HCl的质量为:36.5 g×10%=3.65 g
设样品中NaOH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36.5 58.5
x 3.65 g y
[40x=36.53.65 g] x=4 g
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4 g5 g]×100%=80%
(3)[36.53.65 g=58.5y] y=5.8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g+5 g-4 g5 g+27 g+36.5 g]×100%=10%
答:略。
二、定量研究物质的变化——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是初中化学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为它是对物质从质到量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近年来的化学方程式计算题中,数学计算逐步淡化,更加突出了化学的特点,如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图表分析能力、实验数据筛选能力等的考查。试题常为综合计算型,情景素材丰富,形式多样,试题难度不大,既能考查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信息的提取、分析、处理能力。
无论试题以何种形式出现,其基本的解题过程和方法是一样的。首先,根据题意找出已知量,而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必须是“参加的”或“生成的”纯净物的质量;然后,根据所要求解的未知量设未知数;最后,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成正比的关系,把已知量、未知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
1.常规基础型
这类试题情景简单,化学反应多为教材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容易,已知量为直接给出反应中的一种物质,或是通过简单的分析即可得出。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方法,注重基础性与规范性。
例3 (长沙)实验室取68克过氧化氢溶液和2克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称量剩余溶液和滤渣的质量为68.4克。求:
(1)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68 g+2 g=70 g,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为68.4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氧气的质量为:70 g-68.4 g=1.6 g。根据生成物氧气的质量,利用化学程式可计算出反应物过氧化氢的质量,再结合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即可得到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質的质量分数。
答案:(1)1.6
(2)设H2O2溶液中H2O2的质量为x。
2H2O2[MnO2] 2H2O + O2↑
68 32
x 1.6 g
[68x=321.6 g] x=3.4 g
参加反应的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4 g68 g]×100%=5%
答:略。
2.实验导图型
这类试题通常会创设一个实验情景,用图示的形式把实验过程表达出来。解题时,学生主要根据发生的化学反应,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并提取有用数据,进行相关计算。
例4 (哈尔滨)为测定某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某同学实验并记录如 下图:
100 g样品溶液][B][D][C][E][50 g 7.3%稀盐酸][无气泡][溶液仍为红色][步骤1][步骤2][200 g 7.3%稀盐酸][100 g溶液][245.6 g溶液][有气泡]
(1)B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已知条件求解,C烧杯溶液中碳酸钠质量(x)的比例式为 。
(3)向E烧杯内加入54.4 g水,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D烧杯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
(5)原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的氢氧化钠与未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比为 。
解析:氢氧化钠敞口放置变质会生成碳酸钠,加入稀盐酸进行测定时,会发生两个化学反应,即稀盐酸分别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与碳酸钠反应会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图示可以分析出,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反应完全后再与碳酸钠反应。(1)B烧杯中加入盐酸后无气泡产生,溶液仍然是红色,所以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2)从步骤2可分析得出,50克样品溶液与200 g 7.3%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50 g+200 g-245.6 g=4.4 g。设C烧杯溶液中碳酸钠质量为x,依据化学方程式可列出,C烧杯溶液中碳酸钠质量(x)的比例式为:[106x=444.4 g]。(3)所得不饱和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要计算氯化钠的质量,依据题意分析,无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质量各是多少,氯化钠是它们与稀盐酸反应的产物,因此氯化钠与稀盐酸中的氯元素是守恒的,可不用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计算。若设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只需如下表示:HCl—NaCl,列式[36.5200 g×7.3%]=[58.5y],解得y=23.4 g,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3.4 g245.6 g+54.4 g]×100%=7.8%。 (4)由方程式可计算出,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是100克,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200 g-100 g=100 g,所以步骤1中加入的50 g稀盐酸没有把氢氧化钠反应完。所以D烧杯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Cl、NaOH、Na2CO3。(5)若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为n。
NaOH+HCl=NaCl+H2O
40 36.5
m 100 g×7.3%
[40m=36.5100 g×7.3%] m=8 g
CO2+2NaOH=Na2CO3+H2O
80 106
n 10.6 g
[80m=10610.6 g] n=8 g
则原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的氢氧化钠与未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比为:8 g∶8 g=1∶1。
答案:(1)NaOH+HCl=NaCl+H2O
(2)[106x=444.4 g] (3)7.8% (4)NaCl、NaOH、Na2CO3 (5)1∶1
3.坐标图像型
此类试题是把化学反应的过程在坐标轴上用曲线表示出来,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化学反应中不同的量。在解题中要求学生能在坐标上分析得出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作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已知量。曲线的起点通常是反应开始的点,拐点常是某一个反应结束的点,要重点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解答问题的关键数据。
例5 (陕西)小王同学想测定某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取合金粉末13 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所加稀硫酸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
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 g。
(2)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解析:Cu-Zn合金中加入稀硫酸,只有Zn与其反应,而Cu与稀硫酸不反应。图中的拐点表示加入的稀硫酸为49克时生成0.1克H2,继续加入稀硫酸,H2质量不变,说明Zn在拐点处刚好反应完。因此,可用生成的0.1克H2的质量依据化学方程式求出Zn的质量。
答案:(1)0.1
(2)设13 g Cu-Zn合金中Zn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1 g
[65x=20.1 g] x=3.25 g
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为:[13 g-3.25 g13 g]×100%=75%
答:略。
4.表格分析型
此类试题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表格中会出示多组数据,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和计算,找出内在规律,判断恰好完全反应或某种物质反应充分时的一組数据,再进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通常要把参照数据的正比关系找到。其突破口在于不符合这种规律的一组数据以及与它紧临的一组数据,读懂其化学意义。
例6 (随州)将 25.6 g NaCl和 MgCl2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126 g水中配成溶液, 再将20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不断加入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计算:
(1)上表中m的值为_____________。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通过上表横向和纵向分析,每向配成的溶液中加入40克氢氧化钠溶液,就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2.9克,因此,当第三次加完氢氧化钠溶液后,m的值为2.9×3=8.7。第4次和第5次实验数据说明,MgCl2和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最多只能产生11.6 g沉淀,此时MgCl2已反应完全,而11.6刚好是2.9的4倍,说明第4次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完,得到氯化钠溶液。
答案:(1)8.7
(2)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NaCl的质量为x,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为y。
MgCl2+2NaOH=Mg(OH)2↓+2NaCl
95 58 117
y 11.6 g x
[5811.6 g=117x] x=23.4 g
[95y=5811.6 g] y=19 g
溶质的总质量为:25.6 g-19 g+23.4 g=30 g
溶液的质量为:25.6 g+126 g+160 g- 11.6 g=300 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g300 g]×100%=10%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