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蜀疆
摘 要:由于本矿井原首采层B132煤层顶板整体强度极低、易垮落,巷道掘进、工作面回采难度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安全、快速掘进。针对这些问题,矿井必须另选择首采层来缓解矿井采掘接替紧张的问题,并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
关键词:首采煤层;上行式开采;可行性
1、矿井概况
某矿井位于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城东南63km,井田东西走向长约7.94km,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90Mt/a。地质构造类型:井田构造轮廓比较清晰,地层产状较平缓,倾角一般7°~16°,浅部大深部小,构造为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内发现一条断裂构造。井田内全区可采、大部分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4层,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B132、B131、B12、B11、B10、B9、B8、B7、B6、B5、B4、B3、B2、B1号煤层。
井田采用中部回风立井+深部主、副斜井的开拓方式,第一煤组开采B122~B131煤层,划分为二个采区,运输水平分别为+550m和最下部+250m水平。第一煤组+550m水平以上为一采区,+550m~+250m水平之间为二采区。
2、首采煤层调整的原因
现场实际施工中,立风井揭露B132煤层厚度为2.2m,倾角15°,揭露煤层顶板为厚度24.8m的松散含水砾石层、砾石层与中砂岩互层,其中煤层直接顶为厚度12.4m的松散含水砾石层,粒径5~32mm,底板为5.4m的粉砂质泥岩。
现场施工时,为了防止顶板砾石层冒落,截割头在距离顶板1m位置截割,留1m顶煤,但开挖后预留的1m厚煤层及顶板随即全断面垮冒,平均冒落高度达2m,并且还有顶板离层的异响,冒落后还伴有零星砾石下落,施工人员无法进行及时支护。由于支护困难、所用时间长,顶板松散含水砾石层层层暴露时间长,造成砾石之间的泥质、砂质充填物风化,砾石又将大量冒落,形成支护前恶性循环冒落,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
综上所述,由于B132煤层顶板为松散含水砾石层,胶结松散,泥质、砂质充填物易风化,砾石强度大,岩层整体强度极低、易垮落,巷道掘进、工作面回采难度大,工程进度缓慢,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安全、高速掘进。
3、首采煤层的选择
据上述分析,矿井原设计首采B132煤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安全、高效开采,需根据现场实际重新选择矿井首采煤层。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可知,矿井主采煤层为B132、B12、B10、B6,由于B10以下煤层埋藏较深,作为首采煤层初期工程量大、投资高,技术上可行,但工期过长,经济上不合理。所以矿井首采煤层应选择埋藏浅、赋存稳定的B12、B10煤层。
3.1煤层赋存条件
(1)B12煤层
煤层可采厚度1.23~4.96m,平均2.88m,局部含1~2层夹矸,火烧点1个(ZK1302孔),属结构简单,为全井田可采较稳定的厚~中厚~薄煤层。煤层顶板为中砂岩、粗砂岩、泥岩、高炭泥岩、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高炭泥岩、细砂岩。与上部B131煤层间距为26.1~90.87m,平均层间距70.79m。
(2)B10煤层
煤层可采厚度4.82~7.72m,平均5.38m,局部含1~2层夹矸,结构简单,为全井田可采稳定的厚煤层。煤层顶板为粉砂质泥岩、中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与上部B11煤层间距为19.82~64.16m,平均层间距47.42m。
3.2首采层选择分析与比较
(1)赋存条件分析、比较
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估算图可知,B12煤层在首采井田东翼平均厚度为1.3m,并且局部不可采;西翼自井筒中心线(10勘探线)向西煤层厚度变厚,厚度在1.98~5.01m,厚度落差较大。B10煤层在首采井田内赋存较为稳定,且煤层较厚,厚度在4.5~7.7m,尤其在西翼首采工作面厚度可达7m以上。
(2)煤层顶、底板围岩情况比较
B10煤层顶、底板较B12煤层顶、底板强度高,利于施工时顶板管理,安全系数大。
4、上行式开采的可行性
4.1影响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
影响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有煤层间距、采高、采煤方法、层间岩性及结构、煤层倾角和稳定时间等方面。足够的层间距是上行开采的基本条件,采高是影响上覆岩层破坏状况的根本因素,上、下煤层间距(H)与采高(M)的比值(H/M)越大,上覆煤层移动约平缓,倾斜、曲率等各种变形值越小,越有利于上行开采。
4.2上行开采“三带”计算
井田内B10煤层可采厚度4.82~7.72m,平均5.38m,局部含有1~2层夹矸,属结构简单、全矿井可采稳当的厚煤层。与上部局部可采的B11煤层间距19.82~64.16m,平均47.42m。再上一层全区可采较稳定的B12煤层距离B11煤层间距7.39~27.86m,平均19.58m。
B10煤层厚度为4.82~7.72m,平均5.38m。大于4m的厚煤层,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本煤层可采用的采煤方法有综采放顶煤、大采高综采,均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在国内矿井生产中得到了验证。由于放顶煤采煤法回采率较相同条件下的一次采全高采煤法低,剩余煤炭會滞留在采空区内,填充一定的空间,因此放顶煤采煤法的“三带”范围较一次采全高范围小。基于安全考虑,暂按B10煤层“三带”高度最大的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形成的“三带”计算。
(1)根据一般经验公式计算“三带”
(取大值3)
式中m—煤层开采厚度,B10煤层厚度为4.82~7.72m,平均5.38m;k—岩石松散系数,按一般经验取1.4;a—煤层倾角,根据地质报告B10煤层倾角10~15°,取平均值12.5°。h1—冒落带高度,m;h2—裂隙带高度,m。
经计算可得,12.34≤h1≤19.77m,平均13.77m;199≤h2≤319m,平均222m。
(2)两带高度法
根据地质报告,B10煤层顶板、B11底板主要为中砂岩、细砂岩。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实验数据统计表,ZK1203处的B10煤层顶板天然抗压强度为36.2MPa,B11煤层底板天然抗压强度为18.4MPa,总体来看,B10~B11煤层之间的岩石呈现下硬上软的趋势,因此选择公式如下:
冒落带经验公式: ,裂隙带经验公式:
式中M—累计采厚,B10煤层厚度为4.82~7.72m,平均5.38m;n—煤层分层层数,取1。
经计算可得,19.28≤h1≤30.88m,平均21.52m;72.99≤h1≤113.83m,平均80.87m。
(3)采动影响倍数法
由于设计暂考虑B10煤层为单一煤层开采,则采动影响倍数可计算为:
,式中:K—采动影响倍数;h—煤层间距,B10煤层距离B11煤层平均间距为47.42m;M—开采厚度,m。
经计算可得,
4、结论
(1)B10煤层顶、底板强度高,利于施工时顶板管理,安全系数大;上行首采B10煤层有利于其以上煤层疏排水,减少了开采上部煤层时水害威胁。且B10煤层作为首采煤层有利于矿井前期稳产、高产高效,为矿井接续争取充分准备时间,减少了因接续紧张带来的安全管理压力。
(2)根据上述计算可知,B10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冒落带平均高度在21.52m左右,而B10与B11煤层平均间距为47.42m,因此首先开采B10煤层不会对上部B11煤层产生台阶形破坏,首先开采B10煤层时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