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虽然人们已经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凸显,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人、自然、关系、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1精神文明的缺失
从“天人未分”到“人依附于天”再到“天人对抗”到现在追求的“天人和解”,人从一开始对自然的绝对依赖到开始向自然的改造和索取,再到想从自然界中分离摆脱出来,把自然界置于人类的统治之下。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导,使得“人类中心主义有着自己的道理,最主要的就是讲人类看成是主体,将宇宙所有的东西都进行划分,把除人类以外的东西都理解为没有生命的东西。”[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动手改造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变得特别强。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对科学技术越来越依靠,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也变得越来越少,科学技术的丰富让人类的精神变得比较空虚,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出现了误解,人类陷入了唯利可图的怪圈,这种思想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
1.2片面的发展观
我国的实际情况到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缺陷的,因此就容易导致在发展中把 GDP 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在这种只单纯的看 GDP 增长的方式下,社会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但是自然环境却得到了破坏,人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重视让人们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破坏、生态失衡。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落后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比较粗狂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仅仅是依靠浪费能源虽然让经济有了很快速的发展,但是也留下了许多的后患,自然资源枯竭,废弃物被大量排放,虽然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传统发展模式依旧存在,并且占据大部分。
1.3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们总是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正是由此,传统的工业生产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拼命地向大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也将越来越多的有害废弃物抛进了大自然。这种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 终会将能源消耗殆尽,将污染撒遍全球,使文明面临生存危机。
《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过度消费已超越了地球资源永续利用,威胁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2]人们在追求消费和潮流的快感中自我陶醉时,却不觉地对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害。禁欲苦行僧的生活并不是人们的追求,然而过于奢侈浪费的生活也并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工业生产和市场机制鼓励消费,以消费促生产,无疑刺激了过度消费生活方式的形成。
2.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2.1牢固树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来自于自然。自然界优先于人类的存在,人与自然高度一体,不可分割。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去主宰自然界,这种观念被普遍认同。但这种结果的背后是以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代价,破坏了自然环境,也破坏了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又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要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共存、互利共生。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2.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的一个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生产中投入的资源过多,消耗过多,但是产能却比较小,因此在产业结构中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注重生态环境的健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从三大产业的形势来看,必须要充分的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转变我国的一些陈旧的生产方式,让经济灵活健康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让各个产业之间有一個和谐的关系。同时我们必须改变不正确的消费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尊重自然,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必将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不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自然,做可持续发展道路。
2.3建立合理消费观,促进生态修复
面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逐渐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于人类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所致,所以合理消费就成为了推进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消费观,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消费,不能盲目地提倡所谓的“高消费”,要尽可能地使消费行为合乎或不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循环。大自然是有自我修复功能的,在多数条件下,自然环境受到影响的时候会启动自身的修复能力,但修复能力是有极限的,让自然环境有一个自我恢复的时间,逐渐在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改善固有的物质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从而有效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绿色消费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让每一个人都了解到绿色消费习惯的重要性,才能让人们从日常的生活中做起,注意保护环境,因为宣传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对大众进行有效的宣传之外,还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宣传,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所以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以及监督,监督企业进行绿色的生产,让每一个人都充分的加入到各种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热爱环境。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进入新世纪新时期,每一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发展就离不开自然资源,所以就必须要充分的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来指引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经济发展造福子孙万代。
参考文献:
[1] 卢风.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主体主义[J].湖商师范人学学报,1997(26):6-17.
[2] 石慧.过度消费扩大自然赤字[N]. 中国环境报,2013-08-22.
作者简介:
董中兰(1991.9—),女,汉族,江苏盐城,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道德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