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县少数民族聚集村寨经济发展现状及致贫原因调查

2017-05-16 09:16赵玉怀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2期

赵玉怀

摘 要:为搞好河口县精准扶贫这一中心工作,在四乡两镇四农场(桥头、莲花滩、瑶山、老范寨、南溪镇、河口农场、坝洒农场、蚂蝗堡农场、南溪农场)提供大量详实的资料基础上,党校组织教师进行多次多天实地调研了,通过听取民族村寨的介绍,并对全县15个集中连片民族村寨的临时抽样调查和非民族村寨临时抽样调查,获取了大量直接材料,通过集中讨论分析,就河口县少数民族聚集村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对河口县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村寨贫困户 致贫原因 扶贫对策

一、调查工作情况:

1、书面调查2016年6月10日通过OA发函请求给予协助,6月10-20日南溪、桥头、老范寨、瑶山、莲花滩调研获取材料;7月2-7日四个农场调研获取材料。

2、实地调查原计划每个民族村寨抽样调查10户,通过电话了解100户民族村寨贫困户情况。每次随机调研2户非民族村寨贫困户。

二、少数民族聚集村寨经济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村寨地理分布和自然资源状况

少数民族村寨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全县127个自然村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有123自然村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有114个自然村散落在高于河口县城海拔800米以上的大山里,居住在边境一线的与越南山水相连的有55个自然村,隔红河与越南相望的有21个。距离乡镇政府驻地和主要公路较远。

民族村寨主要土地是山地,水田极少,人均不足0.5亩。居住地大部分属于大围山、中越边境国家自然保护区,林地(自留地)较少,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人均自留地不足5亩,自然资源拥有量极少。没有村集体土地和其他集体资源。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全县截止2016年6月,还有1516户6064人还居住木楞房、土基房、篱笆房和简易房当中;2121户6301人分别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边远山区,需实施易地搬迁才能解决温饱,给解决温饱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整体经济情况:

1、按照国家2014年标准,我县民族村寨总体上除八角村人均1541元、老街子人均1788元、龙堡人均1784元其他村寨基本都在贫困线以下。

2、在实地入户调查中平均收入时,我们统计了工资性收入(每年打在家附近零工的收入),在人均收入时除去了户口在家已经出嫁的人员。统计是根据随机调研户的平均值,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

3、民族村寨贫困户收入差距大如:桥头乡下湾子村牛场的杨朝富年收入3600元五人,人均720元、老牛塘的陶小祥年收入2400元人均800元,人均粮食200公斤(水稻100公斤、玉米100公斤)、莲花滩嘎马村的李诚种香蕉纯收入2万,地租金1500元玉米四亩600公斤(折价1200元)、还不算闲时打工收入,饲养2头猪,饲养鸡鸭的收入,人均5675元。二者收入差距七倍!与河口县2015年农村年人均收入9473差距更大。

4、经济收入来源单一能种植香蕉的地方90%的经济来源于香蕉产业,一旦香蕉产业因灾因价格波动出现问题,贫困加剧,甚至负债累累,欠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成了不诚信的人,下一年无钱投入。不能种植香蕉的地方基本收入来自农业种植和养殖,由于民族村寨贫困户所在地理位置,生活习惯,造成商业氛围差,现金收入少,工资性收入少。

5、民族村寨贫困户普遍家庭财产较少,扩大再生产时无法通过抵押财产获取贷款,改善经济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即使经过美丽家园建设、移民搬迁、危房改造,部分拥有新房,家具家电也很少,并且欠有贷款。大部分民族村寨贫困户没有改造还有部分土墙、竹篱笆房,并且家具极少,我们实地调查时龙堡村芹菜塘的黄忠云一间土房里只有一张床,少量的炊具等日常用品,陶飞家的竹篱笆房到处通风只有少量炊具。

6、民族村寨贫困户普遍用于生产的人均土地较少80%以上没有地租收入,80%的民族村寨贫困户人均水田不足0.5亩、旱地人均不足一亩,特别是可以稳产高产田地几乎没有,普遍是缺少干旱,作物收成很低水稻。基本上田地没有租金收入。龙堡村芹菜塘的黄忠云,原来四人(去年妻子生病去世)两亩水田两亩旱地,由于没有稳定的水源,更没有水利设施,天旱就没有收成,连吃饭都成问题。

7、民族村寨贫困户的田地离家较远,劳作花费精力多,投入高,产出少,从实地调研的统计看水田亩产400-500公斤,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稻亩产800公斤;旱地亩产玉米亩产不足200公斤,对改善家庭经济帮助不大。

8、民族村寨贫困户经济支出普遍超出收入其中教育支出占三分之一,生活费支出三分之一。生产成本超出三分之一。

三、少数民族聚集村寨致贫原因

(一)河口少数民族同胞由于文化素质低,常年居住在大山中,与外界接触较少,贫困户95%小学没有毕业,5%左右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文化水平低,很难掌握专业技能。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极少,在实地调研中有个別会养殖的贫困户,如太阳寨、龙堡村懂得一些养殖技术。初中以上的有3%年轻人在家,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对农业没有兴趣,没有责任感,大部分整天无所事事,实地调查时瑶山乡梁子村新寨的盘永家五人,本人52岁妻子50岁、大儿子26岁、女儿24岁、小儿子22岁、女儿出嫁,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后不干工,专门到集镇上网;瑶山乡牛塘红土的盘云光的大儿子;莲花滩嘎马村李金光的两个儿子;李国安的大儿子都是学校毕业后不干农活没有工作。获取经济收入技能差,自己改变贫困的手段基本没有

(二)、少数民族聚集村寨村寨自我脱贫项目极少,基本上没有企业、工厂、专业合作社,个别贫困村有个别党员致富能手,目前带动效应不明显,由此改变经济收入的希望不大。

(三)、边境少数民族聚集村寨区位条件无法发挥。如龙堡村的老凹厂在生产生活中没有互市交易条件和途径,不能很好促进收入的增加,即使有交易市场的桥头、南溪、蚂蝗堡,边境交易冷冷清清,更无法利用边境边民互市致富。

(四)、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贫乏。在瑶族地区整体连片贫困村,特别是贫困户较多的瑶族寨子基本是距离集镇较远,道路不便,下雨就无法通行,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自己无投入资金改善生产条件的地

(五)、改善经济外部环境较差,虽然90%以上的驻村干部都很努力工作,由于河口县企业少,特别是农业企业少,无法引进农业企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98%的村干部在学历阅历和管理、创业经营方面几乎是空白,更无法引进企业带领村民致富,个别村寨小组长有一些经商经营比如龙堡芹菜塘的前组长,但是没有带领村民致富的意愿,退出组长选举,部分村组存在平均分配低保资金和其他辅助资金的情况,存在党员与民争利的情况,有的村组存在争贫现象,在实地调研时,有90%以上的村组都有非民族村寨贫困户要求调研他们家的贫困状况,比如在老范寨斑鸠河吖嘟坡2组调研时的邓财安,有20亩地出租,自己种植香蕉3000颗纯收入2万,八角5.6亩、桂皮2000棵、杉树13000棵、有车一辆,仍然认为自己很穷,需要政府扶持,80%的实地调研民族村寨贫困户把去年寒灾影响的收入欠债,当成贫困原因,要求政府解決贫困扶助。没有形成全体党员干部帮扶民族村寨贫困户的氛围。

四、河口县少数民族村寨对策

(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目标,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要求,重点抓好少数民族聚集村寨公共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培植和脱贫致富能力建设。

(二)、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念好山字经

少数民族同胞大多数居住在大山附近,瑶山乡、老范寨乡、莲花滩乡、南溪镇的瑶族、苗族都集中居住在大围山、中越边境中。桥头乡的苗族、瑶族、壮族、布依族也是居住在山中。南溪镇的老凹厂与越南接界,因此唱好山字经

1、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做好生态旅游、观光。

2、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做好生态农业体验项目

3、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做好人文文化项目。如:热带珍稀动植物摄影、瑶族、苗族、壮族文化采风。

4、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做好健康骑行等体育项目

5、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体验瑶医瑶药、苗医苗药,实现瑶族苗族壮族特色体验旅游。

(三)、推进“互联网+”建设。启动建设河口县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组建河口商城电子商务平台,畅通河口特产出山和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互联网+河口民族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出乡村脱贫致富。

(四)、以“户”为扶贫点,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同胞建房难问题,在不加重少数民族贫困户的负担的前提下解决有房住的问题,不谋求高大上和整齐划一,依据各户实际情况解决有房住的问题,探讨根据少数民族贫困户具体情况,在现有扶持资金内解决住房问题,可以就地解决,使用原有房屋基地、群众投工投劳抵扣建设经费、互助建设、在地基和墙体稳固的贫困户原有住房上进行升级改造、有劳动能力的招收为建设单位工人长期工作抵扣建设经费等办法解决有房住。不必整齐划一,高大上,突出瑶族特色住房。

(五)、依托合作社、公司企业,探索“N+少数民族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实施“造血”式产业帮扶,巩固提升香蕉、橡胶、热带水果、瑶族特色中成药的种植加工、边境贸易、边民互市等产业建设,发展山地养鸡、热带特种养殖等示范产业,保障群众稳定增收如期脱贫

(六)、加快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职业农民培养步伐,推进农业大户、农业公司、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有机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促进瑶族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真正把敢想敢干、带头致富的少数民族农户培养成带动一方的“龙头”瑶家、苗家、壮家,把经营状况良好的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成优质的“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减少审批事项,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积极为企业提供土地流转、项目落地等相关服务,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到扶贫开发中来,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七)、推广瑶医瑶药、苗医苗药,在瑶族、苗族聚集区建设瑶医瑶药、苗医苗药体验区(馆),带动健康旅游。在县城开办瑶医瑶医、苗医苗药体验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现产业脱贫。

(八)依托网络发展代种代管,利用网络,远程监管,实现为城市市民代种特色水果,代养牲畜,实现城里人的绿色生态梦想,促进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服务。

(九)依托企业、村委会、少数民族协会、家族、同村富裕户帮扶,残疾、孤寡特别困难家庭。

(十)推进少数民族聚集村寨“四网”建设实现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现代化。阻断少数民族返贫困之路。推进交通网建设。大力实施少数民族村寨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实现少数民族聚集村寨道路硬化全覆盖,公路硬化100%。推进水利网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农网建设。实施一批城乡电网改造和变电站建设,解决少数民族村寨电网薄弱问题,实现少数民族聚集村寨村村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目标。推进“互联网+”建设。启动建设河口县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组建了河口商城电子商务平台,畅通河口特产出山和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互联网+河口边境民族特色产品”。

参考文献:

[1]陈俊玲、段万兵,黄马河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当代农村财经》2016.(5)

[2]蔡士祥、张彤、李贤斌等安徽唐畈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科协论坛》2016(5)

[3]《2016年河口瑶族自治县县人民政府上半年工作总结》

[4]《2016年河口县扶贫办上半年工作总结》

[5]《河口瑶族自治县县精准扶贫2015-2020工作规划》

[6]《河口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