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的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是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重要的转折期,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少年期矛盾集中且冲突不断,现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群体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两大课题。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点、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人格五因素
前 言
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并不是独立发展的。在运动员成长过程中,除家庭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影响人物就是教练员。由于单独考察每个因素并不能揭示因素水平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将教练领导行为、社会适应、人格等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運动员社会适应相关研究
对社会适应行为最先展开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Leland(1973)。社会适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对于什么是社会适应,目前还存在争议。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在特殊教育与临床领域,研究者通常从适应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适应。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更习惯用“Social Adjustment”来表社会适应。然而,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似乎并不重视对社会适应的内涵进行界定,而只是对社会适应良好或不良的特征进行描述。
陈建文(2003)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体对特定情境的适应过程分析入手,对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分析。聂彦刚(2005)以AAMR为理论依据,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个体如何运用内部心理资源,适应自我发展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社会环境的活动过程,是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在自我的监控下,充分发挥智力(认知)、人格(非智力因素)、知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功能,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环境协调的心理机制系统,包括良好适应行为和适应不良行为两个方面。杨彦平(2007)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体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出发,认为社会适应首先是一种心理适应或人格适应,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对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调节过程,需要一定的心理资源和应对的机制。
青少年运动员有别于普通中学生,他们在兼顾学业学习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竞技领域。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侧重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的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余益兵(2009)对社会适应的解释,认为正确理解社会适应的内涵需要考虑:1)社会适应的文化期待性,2)社会适应的年龄特性,3)社会适应的内容领域,4)社会适应的自我同一与社会和谐的统一,5)社会适应是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的统一,即将社会适应界定为: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或改变环境或自我,最终达到与社会保持和谐、平衡关系的状态,它包括自我系统的和谐和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两方面。
二、人格五因素与青少年的研究
人格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变量,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会有所不同。研究表明,五因素结构能较好解释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李彩娜等(2005)在研究中探讨了人格五因素对师生关于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格五因素中的情绪性、外向性、开放性、谨慎性和师生关系中的冲突性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显著预测效应。除了外向性,人格的其他4个因素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宜人性和谨慎性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情绪性和开放性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张秋凌,邹泓,王英春,2006)。
三、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状况的总体特征
青少年运动员的社会适应不容乐观。表现为积极适应得分较低,而消极适应得分较高,说明在两方面的适应问题上,青少年运动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社会适应水平有待提高。
余益兵(2009)在关于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中发现,其发展有三个显著特点:非均衡性、非同步性和性别差异。但本研究中,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的年级、性别差异不显著,而运动等级差异显著。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生活环境的独特性。与普通中学生在教室学习不同,本研究选取的青少年运动员均以训练为主。他们每天多数时间活跃在训练场上,而平时的训练上,教练员更多关注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而对于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关注较少。也就是说,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以训练为主的生活环境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较大(王英春,褚跃德,郭璐,2009)。进一步探讨有待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支持。
因此,在自我肯定、自我烦扰和积极应对维度上,有运动等级的青少年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无运动等级的青少年运动员。也就是说,优秀的运动员在积极适应方面表现良好,但也在消极适应方面存在问题。这可能是因为青少年运动员在取得优异的成绩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提示我们,为了让青少年运动员更好的成长、取得成绩,积极适应与消极适应的问题都要需要重视。
作者简介:周开祥(1989-),男,汉族,重庆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建文,王滔(2003).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4),90-94.
[2]丁莉(2008).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
[3]冯琰,周成林(2007).辽宁省部分优势竞技项目教练员的领导行为特征.武汉体育学校学报,41(1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