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春爽 任政豪
荆芥种植技术
温春爽 任政豪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厘米,直径0.2~0.4厘米;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厘米,直径约7毫米。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具有透疹、发表、散风之功能;炒炭有止血作用。南和县种植面积达1000亩。栽培方法如下:
荆芥播种比较密,生长期施肥非常不便,所以土地选好后,应多施基肥,每亩可施用堆肥、厩肥等有机肥2000千克,重茬地要增施底肥,禁用硝态氮肥。将基肥均匀撒于地面后耕深25厘米左右,深耕后,做成宽1.2米左右、高10厘米的畦。畦做好后,应浇水塌墒,待土壤干爽后,再进行浅翻。在翻地之前可撒施土壤处理颗粒剂,防止地下害虫对种子造成为害,影响发芽率。翻地不宜过深。5-6厘米即可,整平后待播。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筛选,拣出其中的杂质和损伤的种子,然后用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后晾晒到通风干燥处,这样可使种子内部新陈代谢加快、增强成活力、提高发芽率。由于荆芥种子细小,为使播种更均匀,可等种子表面无水时掺拌适量细沙或细土,种子与沙土的比例为3:1,搅拌均匀后即可播种。在畦上用工具顺畦开沟,沟距20厘米左右,沟深5厘米左右。将种子撒入沟内,一般每亩用种为1千克左右。
播种后,盖土1-2厘米厚,用脚稍踏实,再用铁耙耧平,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播后浇水,保持畦面土壤湿润,有利出苗。播后地温在16-18℃时,需10-15天出苗,如地温在19-25℃、湿度适宜,约1周就可出苗,出苗前后也要保持土壤湿润。
当苗高6-10厘米时,间去过密的弱苗、小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按株距10-15厘米进行定苗,如有缺苗,应将间出的大苗、壮苗带土移栽,最好选阴天移栽,避免在阳光强烈时进行,补苗后要及时浇水,以利于幼苗成活。
中耕除草是荆芥生长发育良好的关键措施,主要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铲除杂草,这样才能够促进根系发育,保证幼苗的健壮生长。当苗高5厘米左右时,用小锄松土,划破地皮即可,防止伤根。幼苗期中耕要突出“早、浅、细”。“早”是出苗后要及时进行中耕;“浅”是中耕深度不能超过5厘米,以防伤根、伤苗、跑墒;“细”是中耕时做到深浅一致,土壤疏松细碎。
荆芥幼苗期需氮肥较多,为了促使秆壮穗多,也应适当追施磷、钾肥。当苗高15-20厘米时,顺行间每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饼肥25-40千克。幼苗期应经常浇水,以利生长。成株后抗旱能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植株呈萎蔫状态时应进行轻浇水,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荆芥在此时期最怕水涝,如雨水过多,应及时排掉田间积水,以免引起病害。当苗高20-25厘米时,加施氯化钾10千克,开沟施入,施后培土。当苗高30厘米以上时,每亩撒施腐熟饼肥60千克,并可配施少量磷、钾肥。7月份荆芥进入生长后期,此时一般不进行田间管理,让其自然生长,这样可以抑制生殖生长,有利于营养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1、病害防治
(1)根腐病。7-8月高温多雨荆芥植株易发生真菌感染,感染后地上部迅速萎蔫,根、根茎变黑、腐烂。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播前每公顷用70%敌磺钠(敌克松)15千克处理土壤;发病初期用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浇灌根。
(2)茎枯病。茎枯病为害叶、茎、花穗,叶片感病后似开水烫伤状,叶柄为水渍状病斑;茎部染病后,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扩展成绕茎枯斑,造成上部茎叶萎焉;花穗染病后,呈黄色,不能开花。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1次,连喷3次。
(3)黑斑病。该病为害叶片,产生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叶片变黑色枯死;茎部发病呈褐色、变细,后下垂、折倒。发现后应注意防治。
2、地下害虫
地老虎、蝼蛄等。防治方法:栽植前用辛硫磷等进行土壤处理;蝼蛄可采用毒饵诱杀;地老虎幼虫发生期喷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发生严重时喷洒菊酯类农药防治。
一是采收茎叶宜在夏季孕穗而未抽穗时,芥穗宜于秋季种子50%成熟、50%还在开花时采收。二是选晴天露水干后,用镰刀割下全株阴干,即为全荆。三是摘取花穗晾干,称荆芥穗。四是其余的地上部分由茎基部收割、晾干,即为荆芥梗。五是在收获药材时,需选留种株,待种子充分成熟后再收割,放在半阴半阳处晾干,干后脱粒,除去茎叶等杂质后收藏。
(作者单位:南和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