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技术浅析

2017-05-16 09:48蒋春龙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4期
关键词:玉米

蒋春龙

摘 要:四年来我区示范推广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技术,面积已达8万亩,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推广效果。全区推广范围已达6个镇(街),实现了亩增产量6-11%,亩增产值100-120元。该项目较一般栽培亩增产100-150公斤,纯增收150-250元,提高了玉米的品质、成熟度及种植效益。文章分析了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技术的创新点,并围绕着具体项目推广做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玉米;纵横通透;示范推广;项目总结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245-01

1 模式创新点

一是实施高肥、密植,实现高产高效技术路线的有效途径。通过耐密品种的应用改变种植方式可大幅度提高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实现种植密度由3500-4000株/亩,向4500-5000株/畝过渡,突破现有品种在当前条件下种植密度难以增加的禁区并克服了密度增加、投入水平提高出现的倒伏、田间郁蔽、穗小、秃尖长、空秆率高等矛盾,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二是缓解了“玉米海”种植方式的矛盾,实现了玉米自行通透种植。三是提高了玉米的栽培水平。通过种植密度增加,施肥水平的提高,节水抗旱、土壤深耕等配套技术的应用,将带动玉米栽培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2 项目实施情况

(1)双丰街兴隆村玉米示范区。设置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选用品种龙作2号,面积300亩。密度设计为“30厘米﹢60厘米,即亩保苗4500株密度设计”,跟踪指导,设置了每穴留2株和3株的二个间苗密度。(2)新利街民利村玉米示范区。设置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选用3个品种,每个品种设置2个密度,同时设置130厘米大垄双行常规种植为对照。各密度设置为“34厘米﹢66厘米,即亩保苗4000株密度设计”、“30厘米﹢60厘米,即亩保苗4500株密度设计”、“26厘米﹢54厘米,即亩保苗5000株密度设计”。

3 实施效果

双丰街兴隆村玉米示范区选用龙作2号品种,4月28日配套机械播种,亩随机带一次性缓释肥60公斤,7月5日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新利街民利村玉米示范区选用信誉68等3个品种,每个品种设置2个密度,分别是每亩4500株和5000株、4500株和5000株、4000株和4500株,同时每个品种设置4500株/亩密度的130厘米常规大垄双行种植为对照,4月20日配套机械播种,应用一次性施肥技术。

哈尔滨市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分别于2015年9月28日、10月15日按照黑龙江省高产创建玉米测产方法和实收测产方法对2个项目区进行测产,结果如下。

3.1 双丰街兴隆村玉米示范区

秋季测产时看每穴保苗2株的概率达不到100%,主要原因受种子大小和种子质量决定,大粒种子每穴单粒率较高,小粒种子每穴下种量可达到4-5粒。

龙作2号每穴保苗粒数2-4粒,每穴留2株需要间苗,但达不到每穴均匀留3株即6800株的数量,仅能留到5800株。双株玉米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玉米株高增加20厘米以上,且双株的穗位大多数表现为一高一低。

秋季采点,每穴2株的空秆率较低,保苗株数、穗数基本能达到4500株。产量结果也较好,平均是727.4公斤/亩。每穴3株的留苗数达不到指标,仅为5850株,空秆率不高,产量为712.4公斤/亩。

由此可见,就今年龙作2号品种的表现而言播种密度不宜过高,以“30厘米﹢60厘米”规格设计、每穴留2株、耐密性强矮秆品种为宜,也就是亩保苗在4500株较适宜。这种种植模式产量结果较好,但在大面积应用时配套机械在施肥深度及分层施肥性能方面还需改善。

3.2 新利街民利村玉米示范区

从秋季测产结果看,3个品种2种通透密植模式亩产量均表现较高。信誉68以亩4500株密度设计为宜,较相应对照亩增产量51.2公斤,亩增产率5.8%,该品种株高较矮,耐密性较好。吉东56熟期稍早,耐密性也较好,以亩5000株密度设计为宜,较相应对照亩增产量29.4公斤,亩增产率3.2%。平安169株高较高,耐密性一般,种植密度不宜过大。今年种植的这三个品种均为苗头性品种,仅是一年的试验示范表现,结果仅供参考。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品种选择

根据不同积温带选用丰禾6、龙作2、东农256等通过审定推广、适合本地区种植的耐密型优良品种。

4.2 种植密度

选用耐密型品种。垄距130厘米,种植密度“26-34厘米﹢54-66厘米”交错穴播,每穴下种2-3粒,亩保苗4400-6500株。

4.3 施肥水平

结合秋超深松整地亩撒施优质农肥5立方米。随机带种肥二铵12.5-15公斤加硫酸钾10-12.5公斤加硫酸锌1.5公斤,追尿素25-27.5公斤或施用同等含量的其它优质化肥。

5 存在问题

(1)缺乏耐密性强的优良品种。(2)种子质量、整地质量、施肥深度及分层施肥方面存在着些问题。(3)配套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组装。(4)土壤耕层浅、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及土壤“缓冲性”弱,难以满足密植对土壤条件的要求。(5)配套农机具需做调整。(6)田间管理还需加强。(7)田间水利设施建设严重匮乏。

猜你喜欢
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苗发黄怎么办
玉米接连暴跌 真的要崩盘?
当前玉米追肥要注意啥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童年的烤玉米
我们都是“玉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