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始谋
一、引言
称谓指的是人们之间相互的称呼,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而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称谓语在社会交往和言语交际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传递着隐含而丰富的情感信息。
二、英汉称谓语的差异
(一)姓名称谓的差异
在汉语中,姓名称谓是不能随便用的,对长辈、祖先的名字尤为如此。这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文化的国家,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它形成了以家族宗法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关系。中国文化中最关键的典制家庭、血缘与王统在商朝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那时人们就有一种“辈分主义”,家庭、血缘观念、辈分观念,一直不断地被明确和具体化。这一切使得汉族形成了严格的尊卑有序、上下、长幼有别的等级观念制度。这种传统文化沿袭到今天,中国的子女仍然忌讳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即使是同辈之间,也要看双方关系的远近来确定是否直呼其名。如果是师生关系,那么无论老师比自己年龄小多少,都不能直呼其大名。这种观念是西方文化中所没有的。另外,在熟人、朋友之间使用姓名称谓时,中国人还喜欢在对方的姓前或姓后冠一“老”字以表达出对年长者的亲切感和尊重之情,因为“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而英语中“老”是一个敏感的话題,是西方人的一大忌讳。因为在英语中“老”象征弱、无用、保守、缺乏创造性和活力等。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一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心中。因而不论地位尊卑、辈分高低、年龄长幼,美国人都喜欢直呼其名,乍一看似乎不谙世事、没有教养,但人们对此习以为常,他们认为这样亲切、平等、友好、融洽。雇员、年轻人乃至一个家庭子女在称呼他们的上司、年长者、教授以及父母时都直呼其名。这种随随便便的特点是与他们崇尚人际间平行、平等的观念相关联的。他们倾向于用一样的词语来称呼所有的人,尽早地在人际交往中用人名来称呼对方,并且他们认为平等地对待每个人最终会受人尊重的。
(二)亲属称谓的差异
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分(父辈:伯、舅;同辈:哥、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比较笼统,一词多意,覆盖面广,除了辈分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推测或当面询问。如 sister 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 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 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英语中的 cousin 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要准确地翻译这个词,必须置之语境中考察。对西方人来说,辈分的高低并不是十分重要的。
(三)谦称和敬称的差异
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谦称和敬称,如“在下、鄙人、属下”等,称家里人为“家父、家兄、贱内、小儿、犬子”等,对他人的尊称为“令尊、令堂、尊夫人、令兄”等以及“×君、×公、×老”等。这类谦称和敬称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英语中则没有此类称谓,一般采用较为直接的说法,如令郎 your son,犬子、小儿 my son,尊夫人 your wife 等等。虽然现代汉语中这些词的使用频率已经降低,但是一直沿用这种“自谦而尊人”的礼貌原则。现在仍然称别人家为“贵处”,不称“贵妇人”而换为“你爱人”等让人听起来是尊重他人的语言。“同事”一词曾经几乎是全民通用的称谓语,近年来使用频率迅速降低,逐渐被“先生、女士”代替。英语中没有像“同志”、“师傅”这样的词能引起陌生人的注意,按照他们的习惯有时可以说 Excuse me,Pardon me 等,也可以说 Hey 或 Hey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