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7-05-16 19:03杨英
求知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情历史教材

杨英

问题驱动是当下教学中最为流行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走向课堂的深处将是必然的选择。问题设计就成为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又能在问题设计上做些什么呢?

1.基于教材资料妙设情境,使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欲望

教材的使用其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些教师就能够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把教材中所提供的纵深大背景,巧妙地贯穿于课堂始终,并以此来缩短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历史教材往往具有连续性,而这个连续性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这就是历史纵深大背景给我们提供的最好帮助。如讲《伐无道 诛暴秦》时,我们自然会联想起《秦王扫六合》,也会想起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这些会让学生们对秦朝多少有些了解,如繁重的徭役、严峻的酷法、沉重的赋税等。这样一来就使学生从宏大的背景缓缓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系列问题中:①显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顷刻之间土崩瓦解?②秦国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暴政带来了哪些后果?③说说陈胜、吴广起义的“五要素”“三部曲”? ④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会失败?⑤这 次失败在中国农民起义上有何影响? 这样的课堂用回顾旧知并以“旧知” 为背景展开新课,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师生一问一答间渐进课堂深处,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2.利用信息化再现历史,让问题设计促使学生追寻思考

当下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师生教与学的生活也在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信息化。信息化手段应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技术能帮助历史教师还原最为真实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存在与真实,体会历史的深刻与鲜活。例如,在教《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找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影像来观看,了解那段久远的历史,感受到两次战争的脉搏,置身于三国时代。教师在上课时也可以利用精选的图片资料还原历史,从而引出设计的问题:①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结局如何?②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结局如何?③曹操两次作战一胜一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设计问题可引导学生比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结局,自然就会引出第三个问题。这样一来就会使学生养成不断追问与思考的习惯,真正学会学习。

3.契合学生认知水平,使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

历史本身就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一般以时间为轴心串连各个阶段的事件,所以历史课的问题设计不能有太大的跳跃性,更不能杂乱无章、随随便便,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出有思维梯度的问题。这既符合教材的设计,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材本身的难度指数也不尽相同,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能无視教材本身的层次性。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打破班级授课制度的局限,找到不同学生群体的思维坐标,从而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学的课堂”也讲求课堂的效益,那么课堂的效益怎么来衡量呢?我想唯一的方法就是适不适合学生,一般情况下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而相对应的学生群体亦有层次之分,如若问题设计和学生群体不匹配就会造成“你问我不答”“你问我没有必要答”的现象。只有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学情,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的思考走向深处。

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学生收获的多与少有关,好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而不好的问题会让课堂气氛陷入沉闷,学生不思考、不作答。一线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内容与学情,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但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问”无定法,课堂设问绝对不能囿于一定的模式,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变化,这样才能始终让学生保持新鲜感。

参考文献:

[1]李 明.中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2]刘长寿.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几种策略[J].学周刊,2014(13).

猜你喜欢
学情历史教材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教材精读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