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羅啟軒先生,香港知名山水和花鳥畫家,現任香港翰苑傾情書畫會主席和會長,也在私人畫苑教授山水和花鳥畫,傳承文化,培育英才,希望能使國粹薪火相傳。他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公開展覽,並被湖北省書法報所館藏,並編人《2016年當代畫家名錄》。榮獲“第九届中國重陽書畫大賽”金獎。
啟軒先生自小酷愛繪畫,他在退休前任職於一家跨國金融機構,面對壓力重重、風雲變幻的商業環境,他選擇了以最心儀的方式來減壓——繪畫。他尤其喜愛畫山水畫,多年來,他利用業餘時間,拜訪名師,虛心學習,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放下紅塵事,逍遙山水間,筆墨丹青抒不盡心中無限的熱愛,化為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心中滿滿的正能量,融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執着追求的學畫歷程
少年時期起,羅啟軒先生就對繪畫感興趣,很喜歡臨摹花烏畫的插圖。在當時畫冊是比較昂貴的,家庭條件普通的他只能從二手雜誌中剪存名家發表的作品,收藏起來然後臨摹。通過日積月累,小小年紀,他就已經知道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畲等諸多名家,其後又對趙少昂和張韶石的畫作深感興趣。張韶石以畫牡丹花更而風行於世,每年的聖誕節和新年,市面都有張韶石繪畫的牡丹花聖誕卡出售,羅先生就用他僅有的零用錢購買,不是寄出,而是為臨摹練習。這些聖誕卡數十年來一直被她珍藏至今。
他中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銀行做工,雖然工資微薄,但還千辛萬苦地託人介紹,終於投入張韶石老師門下。張韶石是廣東隔山派居巢和居廉的第三代傳人,其筆下的牡丹花富麗堂皇,形態爛漫,色彩嬌艷,故享有“牡丹花王”的稱號,其作品早被名門望族所爭先收藏。羅先生每周都到張老師的畫室習畫,一對一單獨傳授,深得老師真傳。其所學不單只牡丹花,二十四番花信風皆了然於胸。
老師授畫,除了傳授畫技外,更教導他為人處世之道,還勉勵他多讀書,使畫中有書卷風,而無俗氣。耳濡目染之下,如今羅啟軒先生的花卉作品,不時流露出文人畫的秀麗風格,作品的題款,他都精心從唐詩或宋詞中搜集合適的題句。有時也會自己創作詩詞以配合畫意,而不是只簽上名字或蓋上印章便算完成。他解釋道:“一幅佳作,除了畫中本身的構圖、筆法、用色等得宜外,還得配上秀麗工整的書法,蓋上名家篆刻的章石,如此整體性,方為佳作。”
力求變化和創新
就如古往今來的眾多畫家一樣,畫作到某一個階段,便會尋思着力求變化,努力創新。羅啟軒先生數十年來所繪畫的牡丹花無數,除了秉承隔山派的漬水撞粉特有的畫技外,還融入了西洋畫的採光、層次,也融合水彩畫法的用色和漸變。他希望通過這種融匯中西的技法,把張韶石老師的畫派一步一個腳印地傳承下去。
羅啟軒先生除了花烏畫外,還兼工山水畫。少年時,他也傾慕白雲堂黃君壁的山水雲煙,但限於時地而不可得。他偶然在二手書攤中購得一本《梁伯譽山水畫集》,欣喜若狂,如獲至,時時臨習。及後,有前輩告訴他,梁伯譽與黃君壁是同門,都曾在李瑤屏門下習畫。可能是先人為主的心態,時至今日,他始終覺得黃、梁二家的山水畫是最好的。
學花鳥畫難,學山水畫更難。因為山水畫的繪畫步驟複雜:要先擬好構圖,再勾勒輪廓,皴擦山石,加添點染,渲染雲煙。既要合乎法度,更重要的是氣韻生動。“要有筆,更要有墨。因此經營山水畫之道路是漫長而痛苦的。”羅啟軒先生分享經驗說。十五年前,他偶然在畫展中看到吴祖蔭老師的畫作,便日日前去欣賞,終於求得吴老師收為門下弟子。原來吴老師也習黃君壁山水雲煙的。
因為有了老師的指導,他的山水畫技突飛猛進。如今在他的畫展中,所見的大型山水畫挂軸都是滿纸雲煙,大氣磅礴。羅先生說要畫得一手好的山水畫,除了傳统的技法外,還要踏遍千山萬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黃山雲海的千變萬化、張家界的山石高聳奇險、九寨溝的秀麗繽紛,中國許多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寫生的足跡。除此之外,
日本京都、九州、四國等地,幾乎每逢秋季他都會去賞紅葉、寫紅葉。
在2016年8月中旬,他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第九届中國重陽書畫大賽”。按賽例要求在一小時之内,現場繪寫一幅四呎的山水畫。正所謂“功夫在詩外”,從頭到尾他都非常享受比賽過程,勾勒、點染、上色等各步驟有條不紊,不僅如此他還一邊跟觀眾交流講解。憑借着扎實的功底,他的作品一舉獲得金獎。興趣多元化
書、畫、琴、棋、詩、酒、花,羅啟軒先生幾乎全都着迷,因此常常被朋友打趣是“不務正業之徒”,但他仍然“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從二十年前開始,他對中國術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起初研習面相和掌紋,其授業老師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林真先生。因行業的關係,學習掌紋和面相,他懂得觀人於微。後又機緣巧合之下得高人傳授,學習了姓名學。他閒來也讀《周易》,亦精通文王卦、六十四卦,對其中内容了然於心。他也會為朋友解除困惑。
此外,在風水堪輿方面他同樣頗有心得。有許多朋友和客人都慕名找他看家宅或商鋪、寫字樓的風水。許多人可能對風水不太理解,甚至認為是迷信,羅啟軒先生解釋說:“其實不然,風水並非迷信,而是綜合地理、磁場、環境的一門學問。簡單地舉個例子,你認為坐在一張圓凳和一把有扶手靠背的椅子,哪個舒服呢?毋庸置疑肯定是後者,因為有靠山,也有左右攙扶。而這正符合風水學的其一原理。”
筆者問他,在多種術數中哪一種他最有心得,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奇門遁甲。”筆者不解,難道是電影中的呼風唤雨情節嗎?羅啟軒先生微笑着介绍:“中國古代帝王有三種‘帝王之術,一日太乙神數,二日奇門遁甲、三日六壬神數,奇門遁甲是中國預測學的一個特有類別,是利用洛書軌跡、九宫八卦和五行相生克的道理來預測地理方位和達至趨吉避凶之目的的。現今太乙神數已經失傳了,只剩下奇門遁甲和六壬神數了。”
參透一門學問當然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據了解,羅啟軒先生學此已有四年多時間了,“奇門遁甲之術很難學,要有好的記性和耐性。因為在九宫格中,每格都隨時空的轉變,有不同的天地盤組合,有變化的九星、八門、八神,是一個超時空的特大載體。”
多元化的興趣,讓他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教學相長,天天都在進步
《易經》乾卦的第一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坤卦的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羅啟軒先生非常喜歡這兩句話,並時時參悟,他經常用書法書寫,並將此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標準。他的態度是:“不論什麼年紀都應有一顆上進的心,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還要有一顆接受和包容他人的心,這樣才不枉此生。”
羅先生教學的授課稿多年來從來不會重復,每一堂課都會精心準備,並教新作品。對他自己而言也是一種督促和提升,他說:“因為要教畫,而且每次都不同,所以我也要多創作,如此一來每一天都有進步。”他跟學生保持着亦師亦友的關係,並經常以身作則的引導他們說:“為什麼我的畫比你們好?因為我比你們更努力。也許勤能補拙,也許勤力不一定會令你成功,但起碼,勤力不會令你失敗。”
言傳身教,語重心長,寄託的是羅啟軒先生對學生的責任感。高標準、嚴要求,他以身作則,教與學的相互作用下,他自己也不斷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