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功冰
4月,对福州市慈善总会来说,是特别的一个月,不仅是因为“331”救助项目将在这个月启动,更是因为这十年来,有一位自称“小张”的神秘人物。“小张”每年都会在4月左右通过网络向福州市慈善总会捐赠5000元,已坚持10年。在这10年中,“小张”从未透露过他的姓名、家庭、工作单位等信息。神秘的“隐捐”行为也让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十分好奇,但更多的是一种感动。
时间追溯到2008年4月的一天。时值福州市慈善总会“331”救助项目开展的第二个年头。这一年,福州市慈善总会在《福州日报》上推出“三类对象期待您的援手”的新闻报道,向全社会推介“331”项目(“331”项目救助对象为孤儿、孤寡老人、贫困高中生三种,每种对象每年各救助300人,原定每人每年救助1000元,现已提高至2000元),共同参与。这一天,福州市慈善总会收到一封化名“小张”发来的邮件,邮件中“小张”表示,看到福州市慈善总会“331”救助项目,想要捐款参与做慈善。经过网上邮件来回沟通,“小张”决定每年捐赠5000元,帮助2名孤寡老人、2名孤儿、1名贫困高中生,一定10年。从那一年起,每年4月左右,“小张”的捐款总是如期而至,至今已10年。
从“小张”低调“隐捐”10年可以看出,“小张”是一个非常有善心的人,是一个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一个信守不渝的人。当年他承诺每年捐赠5000元参与福州市慈善总会“331”慈善救助项目,牢记每年4月自己要履行当初的承诺,奉献爱心,始终没有间断过,此举实在难能可贵,值得称赞。近年来,社会上像“小张”这样“隐捐”的慈善爱心人士逐渐增多,彰显出“草根慈善”的强大力量和生命力。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传承,更意味着国民公益和慈善意识的逐渐增强。
低调“隐捐”行为是中国悠久慈善历史的传承。早在战国时期,慈善思想就非常活跃,例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论述早已司空见惯。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慈善救济事业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的施粥赈饥,到宋代官办的“福田院”“居养院”等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发展到明清时期,民间慈善组织更是发展壮大,涉及诸多领域,捐助慈善活动更是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参与群体十分广泛。从而说明中国慈善思想、慈善传统的源远流长。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当今中国在现代慈善发展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出现的“郭美美事件”“诈捐门”等无疑给中国慈善事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此时,以“小张”为代表的诸多爱心人士依然默默地传承和发扬着中国慈善优良传统,这种十年如一日的“隐捐”行為宛如一缕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慈善的心田,重新唤起了人们的公益意识和对慈善的认同感。
“隐捐”行为应该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发扬。行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喜欢像陈光标一样高调做慈善,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妥,最起码在社会上宣传了慈善理念,弘扬了慈善精神。反之,也有人喜欢像“小张”一样,坚持默默奉献爱心,低调行善,此亦无可厚非。高调或低调均是当事人的自我选择。对于“隐捐”者来说,“隐捐”可能包含自己各种各样的想法或顾虑,但作为慈善捐赠本身,没有任何利益交换色彩,如果捐赠者个人有什么需求,那也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已。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对“隐捐”行为最好的诠释和赞美。总之,不管是“隐捐”也好,明助也罢,都体现了捐助者对社会的一种高度责任感和博爱精神,都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我们不应偏执于对“隐捐”人士的身份信息寻根问底,而应把“隐捐”人士的捐助款管好用好,用到最急难困苦的地方、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这才是捐助者的初衷。对查不到、找不到的“隐捐”者的捐款,慈善机构也应及时地开出捐赠票据,妥善保管好。同时,慈善机构也要适时公布“隐捐”善款的用途、用处,使“隐捐”者能够通过一定渠道了解自己所捐善款是如何使用的,从而增强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让“隐捐”者捐得放心。
古人云:“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慈善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人人皆可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良好美德,唤起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慈善精神,真正把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隐捐”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也许这样,能够避免在居高临下的慈善中,随意消费别人的感情和自尊;能够防止滋生道德优越感,陷入施恩求报的烦恼中。也许这样,中国慈善事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