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05-16 22:51
试题与研究·高考理综物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热辐射动量能级

3-5模块(必考点)

1.【答案】C

【解析】+→+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选项A错误;+→++3是重核裂变,选项B错误;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叫聚变,选项C正确;→+是β衰变,选项D错误。

2.【答案】D

【解析】速度相等的电子和质子,质子动量比电子大得多,根据λ= ,可知与电子流速度相同的质子流具有更短的波长,即具有更高分辨率,选项A错误;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是可以分割的,选项B错误;半衰期是原子的物理属性,不能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改变,选项C错误;设发生n次α衰变,m次β衰变,则有234=222+4n,90=86+2n-m,解得n=3,m=2,选项D正确。

3.【答案】C

【解析】人在和地面接触时,人的速度减为零,由动量定理可知(F-mg)t=mv;而脚尖着地可以增加人着地的时间,由公式可知可以减小受到地面的冲击力,故选C。

4.【答案】BD

【解析】康普顿是“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电子是汤姆孙发现的,故A错误;伦琴发现了X 射线,伦琴的另一音译是伦从今琴,故B正确;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现象,故C错误;普朗克引入能量子的概念,得出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故D正确。

5.【答案】AC

【解析】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故A正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由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故B错误;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故C正确;居里夫人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故D错误。

6.【答案】AB

【解析】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热辐射,热辐射特点是热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选项A正确;热辐射不需要高温,任何温度下物体都会发出一定的热辐射,只是温度低时辐射弱,温度高时辐射强,选项B正确;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与黑体的温度有关。一般物体的热辐射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选项C、D错误。

7.【答案】AD

【解析】一切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不能说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选项A正确;电子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物质,光子是以场形式存在的物质,选项B错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和实验表明,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选项C错误; 光既不是宏观观念的波,也不是宏观观念的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和同物质作用时分别表现出波动和粒子的特性,选项D正确。

8.【答案】BD

【解析】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现象,故A错误;核子结合成原子核与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是逆过程,质量的变化相等,能量的变化也相等,故用能量等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静止氘核,还要另给它们分离时所需要的足够的动能(光子方向有动量),所以不可能使氘核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故B正確;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放出光子,C错误;若氢原子从n=2的能级跃迁到n=1的能级辐射的光是紫外线,E21

9.【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设第一次碰撞前,a的速度为v,第一次碰撞后a的速度v1、b的速度为v2,根据两摆球相互作用前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不变,得mv=mv1+3mv2①,根据机械能守恒:得:mv2=mv12+mv22②,①②联立得:v1=v,v2=v,A正确,B错误;第一次碰撞后瞬间,a的动量大小为mv,b的动量大小为mv,C错误,D正确。

10.【答案】(1)>;(2)末端切线水平;(3)D错误,小球1应从斜槽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步骤F错误,应验证:m1OP=m1OM+m2(ON-d)。

【解析】(1)入射小球1与被碰小球2直径相同,即d1=d2,为防止两球碰撞后入射球反弹,入射球质量应大于被碰球质量,即:m1>m2。

(2)要小球做平抛运动,则斜槽的末端必须水平。

(3)为使小球离开轨道时的初速度相等,每次释放小球时应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故步骤D错误;两球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它们抛出点的高度相等,在空中的运动时间t相等,如果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则有:m1v1=m1v1′+m2v2′,两边同时乘以t得:m1v1t=m1v1′t+m2v2′t,即为:m1OP=m1OM+m2O′N(设球2抛出位置为O′),m1OP=m1OM+m2(ON-d),故步骤F错误。

11.【答案】(1)BC DE;(2)0.420 0.417;(3)见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分析纸带上打点情况看,BC段既表示小车做匀速运动,又表示小车有较大速度,因此BC段能较准确地描述小车A在碰撞前的运动情况,应选用BC段计算A的碰前速度。从CD段打点情况看,小车的运动情况还没稳定,而在DE段内小车运动稳定,故应选用DE段计算碰后A和B的共同速度。

(2)小车A在碰撞前速度: v0== m/s=1.050 m/s

小车A在碰撞前动量:p0=mAv0=0.40×1.050 kg·m/s=0.420 kg·m/s

碰撞后A、B共同速度: v共== m/s=0.695 m/s

碰撞后A、B的总动量p′=(mA+mB)v共=(0.20+0.40)×0.695 kg·m/s=0.417 kg·m/s.

(3)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B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猜你喜欢
热辐射动量能级
“拼、抢、快、优”,展现钱塘“高能级”担当
聚乙烯储肥罐滚塑成型模具热辐射温度响应
热辐射的危害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纠缠Ξ-型三能级原子与纠缠腔场相互作用熵的纠缠演化
动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不同水系统阻隔热辐射研究进展
中医医院能级护士培训及能级划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