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雪华+禄琼
〔摘要〕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环境下,社区治理现代化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从治理结构上来看,社区是个体家庭与国家社会的枢纽,承接着微观个体与宏观政策的对接。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模式上,全国各地许多社区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探索出了许多有效创新的治理模式。保定市美地社区从社区文化治理的维度采取重塑发展社区文化产业,社区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社区与高校的联合等措施,其治理特点是建设社区书院,将社区茶舍作为社区人议事论事的场所,重塑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关系,以国学文化作为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将文化作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社区文化治理,美地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3-0107-08
“社区文化治理”是在社区这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引入文化作為杠杆,引领社区各种主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事务中进行多方自由、平等、合作与共享的一种社区发展新模式。社区文化治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全国各地有许多社区文化建设的例子,但是将文化作为一种治理方式而不是治理对象来建构,保定美地社区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本文试图对保定美地社区文化治理的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勾勒出美地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启示意义,为其他地区社区文化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美地社区文化治理的举措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区微观文化治理的启动:重塑社区家教门风
文化治理目前主要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宏观层面的文化治理主要是指国家通过对文化价值的调控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微观文化治理可以定位为个体家庭内部的文化价值教育,而中观层面的文化治理主要是对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衔接与转换。〔1 〕101社会价值重塑是一个社会的整体任务,其中国家担任了上层价值体系的架构,而社区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担任的是承上启下的功能,在宏观价值体系里,社区自上而下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庭与个人。
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环境下,社区自身治理功能的生成也是一项重要的命题,因此,社区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带动微观层面个体家庭的治理功能的重塑。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传统社会价值观的解体,家庭起到的道德塑造功能也开始减弱。在经济发展导向的近三十年,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博弈中,整个传统性都是面临式微的境地,随之一些道德的约束和礼仪的教化也被社会所遗忘。〔2 〕然而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思想与价值观传承的地方,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的传统大家庭模式逐渐转变为两代人的小家庭模式,一个小家庭单位的管理是不是可以用治理来描述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说法,或许回到我们一直存在却又丢掉已久的家教门风上来,更贴近家庭的本质。
家教门风自古就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家教门风在中国社会中起着文化传递与人格培育的重要作用。好的家教门风不但是家族内部的宝贵财富,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宝藏。社会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有优良家教门风的家庭,其家庭成员普遍拥有更强的责任意识、更优秀的个人素质以及更高的社会成就。社会现代化的民众基础是现代公民的培育,而现代公民的素质和思想是从小在家庭中形成的,优秀的家教门风更是可以复制和延续的优秀文化基因。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趋势中,对家庭价值观的塑造越来越重视,提取社区居民中优秀的家庭价值观,对之进行弘扬与宣传,是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美地社区专门开展了优秀家教门风的评选活动,对社区居民家庭内部世代传承的优秀价值观进行评选,许多居民家庭中都有值得推广的优良家庭传统,比如孝敬老人、兄弟姐妹团结等,虽然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但是正能量的家庭价值观是普适的,将居民家庭中有利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门风家训挑选出来,在社区范围内进行肯定与普及,将其影响力超越家庭小范围,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能量,影响更多的人。
(二)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塑造公民治理主体性——以“获得感”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的一字之差,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治理主体是否实现了多元化。美地社区在建构居民治理参与中提出了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的理念,认为只有社区居民在社区事务治理中有“获得感”,才会有继续参与社区治理的激情和动力。提升居民“获得感”是从社会心理学范畴出发的制度建设,在社区治理模式探索中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创新,这意味着社区制度建设脱离了形式化的枷锁,开始真正从社区居民内部寻找治理的力量。美地社区围绕着居民“获得感”的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实验,在许多事务治理中都有灵活有效的制度创新,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价值观为导向带动社区活动
社区活动一向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功能,这个是没错的,观望一下目前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活动,也大概是以社会服务为目的,这是一种起源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市场经济的制度建构。但是以功能为主导的模式未必就能达到最大的理想效能,这是人与机器的区别。“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一群快乐的自由人,为了大家共同的信仰而完成的杰作”,这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协作的一个重要观点,形象地展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与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而信仰与价值直接决定了这种社会关系是否牢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代表社会价值凝聚有了一条主线,作为宏观层面的价值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软实力提出了标准和方向。社区作为连接宏观国家与微观家庭的纽带,在价值培育上有自己独特的层面和意义。有人认为,当代中国人缺乏信仰,这个定义虽然比较模糊,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社区进行对比后发现,我们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例如在欧洲国家,很多基督教、天主教的成熟社区都有自己的教堂教会,牧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是很多公益活动的发起者和代言人,这是宗教给予的合法性,因此民众拥护和响应的程度很高。对于我国社区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并不是要去产生或移植一门宗教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倾向的路径是从我们本来的文化中寻找一种信仰的张力,来重新形成我们价值层面的凝聚力。美地社区从“仪式感”着手,比如举办升旗仪式,用庄严肃穆的氛围来感染居民的爱国热情;举办社区运动会,用运动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奋进;举办社区诗书朗诵大会,用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美学主义唤醒居民的传统美学感悟等等,这些都是带有价值重塑的集体仪式。重塑社区价值,是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得到获得感的心理基础。
2.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创造机会
社区价值感的构建是市民形成获得感的心理基础,要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来,不能停留在形式化的口号上,要以文化价值的感召力使民众体会到参与的成就感与获得感,美地社区在带动居民参与上有许多创造性的实践,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是社区书院的居民参与式管理。
美地社区打造的社区书院,是一个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公益教育机构,课程表上包括国画、国学名著阅读等内容。授课范围包括了学前儿童和退休老人等群体。在中国目前的社区治理里,能将社区文化建设在居民文化需求基础上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在一些居民眼里,脱离了实用主义的课程未免显得有些“阳春白雪”。
美地社区书院本质上是引导文化现象的参与式共鸣,在管理模式上,美地社区书院采取优先从社区居民中选举任课教师的制度,由自己身边的人担任教师,这让社区书院天生具有了群众基础,然后担任社区书院的老师逐步发展为一项在居民心目中有荣誉感的事情,这样就带动了社区的国学文化热,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书院还衍生出了许多文化爱好小组,如戏曲爱好者、书法爱好者等,书院积极为他们搭建施展平台、邀请外界资源,尽力使居民的文化才能有所发挥,并得到自我价值实现。不论是参与教学,还是参与书院课程和文化活动,居民都会觉得自己是属于这个文化生态体系的一分子,自己不仅仅是受教的一方,还可以成为给予的一方,自己能够切身为社区文化建设作贡献,由此产生自身价值被认同的获得感。美地社区对于社区书院的构建脱离了机械施教与形式主义的枷锁,真正把社区文化做成了一项有灵魂有凝聚力的事业,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三)从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到市民利益: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两大功能
过去,提倡个人服从组织,组织服从国家,利益从下到上层层递增。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这种观念在日益改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个体意识有了发挥的空间,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是建立在个体理性主义和个体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多主体引导的社会组织分化甚至引起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矛盾的分化与融合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各层次各类型的矛盾导致多层次的利益分化,经过社会力量的调整融合,最终导致社会转型。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来说,经济、政治与文化应是一个同步的过程,相辅相成,单个社会组织的发展并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作为一种广泛渗入社会的意识形态,天生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具有很强的主体适应性,能够衍生出多种亚文化,因此符合现代化治理的要求,是一种“软权力”。不但如此,文化的人本性特征可以弥补政治治理带来的社会阶层化和社会矛盾对立,协助民主机制的建立;文化的非强制性和内在调和性可以克服社会机制的暴力和独裁因素,促进社会和平;文化的大众性还可以克服法治治理带来的受众面窄、社会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其参与性和非竞争性可以克服经济治理带来的利己、个人主义,加速和谐社会建立的进程。〔3 〕
美地社区在打造社区服务的时候,立足于实现管理组织者与民众利益关系的统一,弱化管理,增强服务力量,一切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增强社区效能的建设。美地社区在提升社区服务效能方面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从各个方面探索更好地服务民众的路径,有许多自己独到的实践经验,根据访谈资料大概总结为以下几点:
1.公共服务层面
(1)专业服务外包。提供专业化公共基础服务,满足居民便捷办事的需求,这是社区管理的最基本保证。美地社区在公共服务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对外购买服务和服务外包制度,在管理资金能够承担的范围中,力求购买服务的专业化与高质量。对外购买服务将服务的主体换为第三方,不仅对服务的专业程度和效率提高了要求,还将政府和居民的利益统一起来,与服务承包方形成了一种“甲方乙方”的关系,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了社区管理效率低的问题。
(2)社区服务“互联网+”。为了最大程度地简化居民办理社区日常事务的程序,美地社区开展了社区政务“互联网+”服务,打造社区信息平台,实现居民生活日常管理的信息化、便捷化,城乡低保、证照办理、计生服务、优抚补助、合作医疗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实行全程代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在举办一些社区活动时也达成了线上线下的活动模式。信息化是一种趋势,其扁平化网状传播的形式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天然契合,可以说“互联网+”是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快车道。
(3)整合社区资源。社区是一个集体,在社区治理中,社区管理者负责将社区内的资源整合起来,再以合适的方式将资源盘活。例如,打造社区议事论事的社区茶社、普及国学教育的社区书院(前文已经详细讲过)、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以及打通社区政策上传下达的通道、以互联网平台实现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托老、喘息服务)和四点半学堂(托儿服务)的交叉支持服务等,整合资源、打造平臺,让居民尽情发挥,这正是现代社区治理应该呈现的状态,美地社区走在了全国前列。
2.私人服务层面
(1)社区青少年教育
美地社区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开展了以人在情境中、居民参与为价值取向的社区服务工作(见图1),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一是将每一个人都视为自我的主体,在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时首先将发展个人内在问题解决技巧和因应策略放在首位,从人的内在需求出发,培养居民个人信心和希望感,强化其对抗逆境、挫折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二是树立社区学习榜样。人在社会生活中习惯透过观察、良好模范和成功经验来培育自我效能。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判断标准、言语、概念结构、信息处理策略、认知策略、行为标准、道德标准、个性和新的行为方式。因此,在社区治理时,公开选举社区先进模范将社区治理的标准人格化,通过人际关系之间的互动来实现,产生良好效果;三是在社区内部选择生活导师。生活导师一般由人际关系好、热心、乐于助人的居民担任。通过这种人际关系,将会使个人获得滋养并激发个人努力的意愿与自我价值感,获得鼓励与协助,使人展现潜能并发展特定的技能和兴趣,加强其能力、自信与控制;四是强化个人与学校、社区的积极性的关系,对学生表达较高的成就期待,如:重视学业表现、有明确的期待与规范、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各种资源。从多方面展开对问题青少年的引导教育。
(2)服务失独老人的“暖心续航”工程
失独老人家庭是社会里不幸而特殊的群体,父母如果在不惑之年失去唯一的孩子,从此生活一片灰暗。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是社区职责的一部分。
美地社区在调研中发现失独老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老无所依——年龄偏大、生活状况欠佳、对赡养依赖性增强。经济状况不好,部分家庭入不敷出。65.6%的家庭年收入在1~3万,90%的家庭总支出在1~3万。老无所乐——饱受情绪困扰,精神慰藉缺乏。消极情绪表现为无助 (占72.7%)、低落 (占68.2%)、焦虑(占45.5%)、压抑(占40.9%),消极情绪普遍。39%的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33.9%的人心情很糟、情绪容易失控,39%的人生活没有规律、睡眠障碍,需要有效的沟通交流。老需所养——养老问题突出。67%的计生特困家庭已经进入退休年龄,其自身养老问题,尤其是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独居的高龄计生特困老人的养老诉求更为强烈。老需所医——住院医疗及陪护问题。一旦患病住院,可能面临无人签字、没人照料的困境,部分困难家庭无法支付大额医疗费用。
美地社区在失独老人服务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见图2):搭建平台——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建立完善的监护制度;整合资源——整合社区志愿者、社会爱心企业、政府三方面资源,提供生活照料、医疗陪护,帮助脱离物质困境;个案管理——帮助实现心理困境改变和社会环境困境改善;倡导改变——定期收集民众对政府政策的反馈信息,反馈到政府部门并形成政策建议。
针对个体失独家庭,美地社区开展了多项援助活动(见图3):心理辅导,加强对计生特困家庭的心理干预和精神关爱;法律援助,维护计生家庭的权益,解决法律纠纷;经济帮扶,为有能力再就业的失独家庭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让其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状态;医疗咨询、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在患病住院时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就医、住院陪护;联系制度,调动志愿者力量,定期与计生特困家庭电话访问、谈心和沟通等,通过日常照顾、上门义诊、助老陪聊等方式予以关注、关怀;对全体特殊家庭:提高扶助标准,支持建立互助养老合作社;完善并稳定购买社工服务制度,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老人:政府公益性福利院、养老院留出床位,安排计生特困家庭集中入住;对三无或特困家庭:参照“三无老人”标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美地社区的失独老人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有效的精神慰藉:经过美地社区老年恒爱家园近两年的努力,大部分老人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生活重现希望,有的老人已经愿意敞开心扉,接受“黄昏恋”;细致的住院照护:在老人患病临时住院时,恒爱家园的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们联系资源,为老人筹措医疗费并去医院照料陪护,帮助老人康复,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积极的助人自助:在失独老人中成立编织小组,所有成品经志愿者们组织义卖,所获善款一部分分发给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用以补贴家用,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原材料,进行再生产。
二、美地社区文化治理的新维度
(一)发展社区文化产业
社区文化产业是社区文化治理的一个新维度。在社会范畴的文化产业中,文化产业通常被定义为两类:一种认识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用经济发展模式来套用,用GDP来衡量价值;另一种认识论是首先把文化产业看作一种文化形式,其次才是经济价值。这一认识论主张用文化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衡量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积累和增长作为其主导价值。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社区文化产业也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两种属性对社区治理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属于社区经济的新范畴,能够拉动社区经济、缓解社区就业压力以及促进社区传统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另一方,社区文化产业具有社区文化治理的属性,能够带领社区文化现代化发展、恢复社区特色文化的活力。胡惠林曾说过:“文化产业的一半依赖于社会的创造性思维,一半则源于人的存在和精神,人文底蕴是认识生命的开始,也是如何对待生命的重大尺度。”在社区文化治理中,文化产业是一种重塑社区精神世界,展现居民的心理景观和价值风貌的表达方式。
美地社区在发展社区文化产业时,更侧重其文化价值和居民的心理体验,突出其个性和特色,比如有居民非常擅长编织具有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工艺品,也有其他一些闲居在家的居民想参与学习,就由社区管理人员出面牵头,为他们成立网店和工作室,方便居民们活动。与一般的小商品不同的是,美地社区没有局限在小工艺品生产的思维里,而是抓住了文化产业的关键,以原创和设计为亮点,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手工艺编织的私人定制。“定制”与“匠人精神”不只属于时尚高端品牌,而且是属于人民、属于生活动额。艺术起源于生活,生活才是灵感的源泉,在美地社区编织品私人定制中,参与制作的居民匠心独运、佳作迭出,甚至产生了许多有版权的好设计。参与的居民在这种文化活动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在设计制作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这种意义远远大于其带来的经济利益。美地社区的组织者也更倾向于文化价值的引导,避免社区文化产业过度利益化和商业化,以更好地发挥其文化治理效用。
(二)社区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
社区治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是社区治理发展的大趋势,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美地社区在社区管理信息化上的一些突破,这里我们要从深层次挖掘社区治理与互联网思维的共通之处。社区治理的特点是多主体网状治理,很多情况下会发生场域现象,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天生具有多主体网状传播的特点,有研究证明,互联网文化与现代社区文化天然有共通之处,是社会实体与虚拟空间的对应。作为现代人生存空间之外精神世界的延续,值得研究的是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社区”功能的存在。互联网拥有巨大的信息存储与交流的功能,其空间分布维度极多,由于其受众群体是单独的个人,因此分类集群的标准极为复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这是中国古代简单朴素的分类标准,却恰恰是互联网社区成型的规律,在开放的互联网大环境下,网民以虚拟身份进入互联网,基于本身的文化需要形成集群效应,在形成一定规模后,网络社区的管理也需要相对规范,一些较大规模的互联网社区也发展出了较为规范的管理方法。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比较起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是人的集群行为,不同点是现实社区是基于人的生存生活需要,而虚拟社区基本上是基于人的兴趣爱好精神需求。其实这两者不但不应该割离,而且应该适当地融合起来,我们回到社区的本质上来看,本尼特这样描述社区“一群有相同或相似爱好偏向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社区兴起的理论起点,因此在后期能够分化成个性鲜明的社区文化。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更多的是地缘内涵,社区文化是后来培育的结果,在刚开始时没有明显的文化区分度,凝聚力也比较弱。文化需要与物质需要最明显的不同是其异质性,虚拟空间以海量的信息满足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要,以网上虚拟社区完成对不同爱好人群的分类,不同文化爱好的人可以在自己归属的社区里充分沟通交流,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在现实社区中目前是相对缺乏的。社区文化可以打破社区人际壁垒、有效整合文化资源、集结相同爱好的人群,从而形成文化场域,而互联网以其天然的优势完成了这一步。美地社区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这种优势,形成一种线上线下资源的交流与融合,将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优势互补,在开展社区活动时形成一种“从线上到线下”的新模式,先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和召集,将有相似文化需求的人聚集起来,再在线下进行活动的落地,这样有效地扩大了文化活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使社区文化活动免于形式,生动灵活。
(三)社区与高校的联合
社区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的实践工程,如果有高校作为智库支撑,不管对社区还是对高校都是有益的。
从社区的角度来讲,首先可以打通社区治理实践与先进思想理念连接的渠道,以国内外的先进实践及理论为指导,将社区治理带上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其次可以改变以往社区管理以直觉为准、拍脑袋决定的管理思路,将社区管理决策建立在理性的分析与量化标准衡量上,使管理决策的制定有章可循,循序渐进地改良;另外社区治理如果单纯地谈治理,就只是工具理性层面的探索,如果扎根在高校的文化资源里,因为高校的特殊属性,就会自然赋予社区治理人文价值的追求和文化内涵,有了文化,社区治理就有了生命,社区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和组织都有了牢固的思想支撑和养分供给,这对一个社区的现代化发展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从高校的角度来讲,与社区的互动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好契机,借助与高校的配合和互动可以开展智慧型社区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社区与高校合作有许多种方式:比如一个高校课题组跟进一个社区项目的治理,从开始的项目规划到项目的实施与改进,每一个环节都同时跟进科学考察与专业研讨,使理论指导与实践同步进行,科学有效,这个思路不但适用于和社区治理直接相关的社区服务等项目,还适用于社区生态建设、社区环境规划等工程项目;其次,可以与高校相关专业直接对接,建立社区实习基地,例如社会学、社会工作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学相关专业,可以与社区联合起来建设长期的实践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空间,又为社区提供了长期的智力支撑;另外还有一条比较重要,高校是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在社区文化治理中,如果能与高校达成文化资源的共享,将为社区文化治理注入极大的活力。比如社区书院的发展,高校可以提供高水平的授课资源和文化资料,高校可以把讲堂开进社区,社区也可以带居民走进高校,文化共享将带给社区文化治理真正的文化高度与广度。
美地社区在与高校合作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人文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聘请了该校石兵营等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老师主导社区治理工作。石兵营老师的团队有丰富的社区治理经验,在美地社区创新地开展了各种治理实践活动,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化底蕴和心理凝聚力,以先进的治理模式为载体,为美地社区的治理现代化开辟了全新的局面,也为全国社区治理提供了可贵的范例。美地社区从治理内涵上重视文化、从治理形式上依靠文化,探索出了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治理理论相结合的治理路径,是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成功典范。
三、美地社区文化治理的特点
社区文化治理作用在美地社区中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精髓的重拾,另一方面是现代公民文化的建构。美地社区创造性地将这两个文化维度融合在一起。传统文化中本身有许多治理成分,例如“孝”和“邻里和合”的理念,但是一味地宣传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单纯从说教的角度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美地社区不但提取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社区治理的文化内核,更在文化的承载上做了创新研究,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相适应的传播形式相结合,不但在文化教化上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美地社区在社区文化治理中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例子,在本文我们重点讨论其中“社区书院””社区茶舍”、邻里关系、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以及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一)建设社区书院
社区书院自建成起,就吸引了大批对国学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社区居民,除了常规上课之外,还形成了多个以国学文化为主题的兴趣小组,居民经常自发组织相关活动,真正将国学文化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里。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书院的教授内容虽然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其举办形式却体现着民主参与的政治文化萌芽。社区书院的院长、教务长以及每门课的老师,都优先从社区居民中选择,美地社区中居住有不少退休的大学教授、报社编辑等高知人物,这是社区宝贵的文化资源财富。社区书院的建设不但让这种文化资源得到了盘活,还创造性地搭建了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渠道,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社区书院是美地社区在社区文化治理理论建设与实践方面走出的重要一步,打造了社区文化、社区民主政治、社区公民参与等多维度共赢的联合治理网络。
(二)将社区茶舍作为社区人议事论事的场所
苏轼有诗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当年样样不离它。茶在中国人的文化观里一直有特殊地位,所谓“禅茶一味”,茶代表一种超脱于功利之外的世界观,是追求身心和谐的象征。美地社区设立了社区茶舍,并创新性地给予其“社区议馆”的特殊地位,将其作为社区人议事论事的场所。在社区茶舍谈论的,既可以是关系社区发展的大事,也可以是某个兴趣小组商量活动事宜的地方,社区人现在都习惯在商量事情的时候去社区茶舍点上一杯清茶,“茶馆的气氛更有利于人平静清醒地思考”,社区居民如是说。在茶舍议事,或许是带给人一种古典的风雅感,或许是带给人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仪式感,总之,以茶代酒,让社区就事议事的效率和气氛都大大提升了。
中国传统茶文化具有一种道家无为文化的超然,酒代表的是“张扬、释放,是利益的碰撞”,而茶代表的是“安静、随心、上善若水”的心境,在茶桌上商议,自带一种超出功利的自然,茶桌会议一定程度上就像西方的“圆桌会议”,创造了一个民主协商的环境,能够容纳多方利益主体共洽、理性协商。因为我国的政治环境是从封建集权中发展而来的,在历史发展阶段中又跳过了滋生民主协商的土壤,在管理上很容易形成模式化地上传下达。社区茶舍带来的茶舍议事体制,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之交、朝堂论辩的合理性存在,又有西方民主政治中议会的功能,是社区文化治理的一大创新。
(三)重塑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关系
中国自古有俗语“远亲不如近邻”,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但是每个家庭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在一些社会服务功能上,邻里关系的重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是社会道德的范畴,是社会软实力的体现,独立在政府管理的职能之外,是考验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标志。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在古代的儒家教育体系里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思想准则,依靠儒家私塾教育代代传承。
但是在现代,其传承的脉络远远不如以前那么清晰,在人际关系碎片化的现代社会,邻里关系的重塑恰恰具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私塾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总会有更先进的方式来传承文化内核。美地社区在重塑社区人际关系上迈出了“互联网+”的重要一步:社区搭建了社区服务的网上平台,将社区几项重要的公益服务都挂在网上,并创新性地在社区工作网站里施行虚拟货币制度。虚拟货币制度最初发源于互联网游戏,用来便捷玩家之间以及玩家与卖方之间的各种交易,在社会服务网站上,虚拟货币起到了打通社会服务之间转换联通的通道,比如参与失独老人照顾可以一次性获得20个虚拟货币,而社区内为了照顾早放学没人照看的孩子而设立的“四点半”学堂,一次接管儿童也是需要20个虚拟货币,社区这种制度,将有社区服务能力的和有社区服务需要的人们有效对接起来。这种诱导机制虽然以供需交易为出发点,却能有效形成社区服务的正能量场域。
(四)以国学文化作为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区服务、社区活动是社区内部功能正常进展的保障,当代社工制度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社会工作经验,以现代社会的公民责任与公民义务为其合理性基础。美地社区在将国学内涵引入到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文化体系中,亦存在着社会工作的基因与传统。于是美地社区在社区服务建设中探索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的社区工作思路,旨在从我们的文化本源上设计出能够调动居民内在积极性的社工制度。
美地社区以“仁义礼智信”作为社区义工的准则,为社工设计了充满中国风的工作服,利用了盘扣、右衽的国风元素并加以改良;以儒家经典《礼运·大同篇》作为社工之家的家庭歌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种国学文化内涵的注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一种理想社会的根源,唤醒了大家的精神归宿,实际上让社区工作更贴近它的本来内涵,而不是作为一种制度的舶来品,为社工组织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从内至外地唤醒了大家对于一个共同家园的热爱。
(五)将文化作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仅仅将文化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是非常狭隘的,社区文化可以体现为一座雕塑、一场社区文娱或者社区聚会,这都是社区文化场域的表面现象,其背后是一种社区文化生活的精神与习惯,将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才是其最有生命力的存在体现。而要是从上层的意识形态过渡到真实的生活中,需要一个过渡与转化的空间,从大场域中来看,社区正是承担起了这个承上启下的功能,将精神层面转化成实际的行动,将信仰落地到真实的生活。如何转化?也正是考验一个社区内在功能的命题。
美地社区致力于为居民打造一種文化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实实在在的,能够从各个层次与细节上体现出来。为美地社区设计社区文化制度的华北电力大学的老师们说,文化也是人本来的需要,虽然根据层次需求理论来看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但是文化需要从来没远离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晨练、对弈、喝茶、读书看报,这些看似日常的活动,美地社区都给予了文化层面的引导。例如晨练的群体以老年人居多,美地社区为老人们请来了有造诣的太极拳老师,带领老人们一起强身健体的同时,也给老人们中医养生的知识,科学系统地进行锻炼,发展至今,美地社区的晨练队伍已经越来越庞大,吸引了许多上班族加入晨练队伍;社区茶社中,有许多关于茶的书籍,气氛清幽,甚至会有古琴老师、茶道老师来社区茶舍为居民们进行表演,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大家释放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美地社区的社区棋室也是一大亮点,提起社区棋室,往往令人以为是老大爷们消磨时间的地方,然而美地社区的棋室,开设有象棋、五子棋等课程,老师就是社区里棋艺高超的几位老先生,而学生们则是许多对下棋感兴趣的少年儿童,社区棋室还会阶段性地进行棋牌大赛,为胜利者颁发荣誉证书,极大地带动了居民对棋艺的研究热情。
总之,社区文化治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与社区的再造活动,可以说,既是文化塑造了社区,又是社区居民重新塑造了文化。在美地社区里,居民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居民的生活方式,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文化生态区的打造,文化与人,两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以此为内动力建设发展的美地社区,也是中国社区现代化建设中的代表,为以后其他社区的文化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聂运麟.走向社区自组织——评《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J〕.社会主义研究,2004(4).
〔3〕李雪萍.多主体供给社区公共产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责任编辑 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