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记得,以前住在老式里弄的房子里,底楼人家有一大缺陷:光照度很差。但也有一大优点:天井里的公用部位绝大部分被底楼人家瓜分,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大门外。底楼的人家,按居住面积来测算可能不很大,但按使用面积来测算,则难以确定。一般来说,夏天的使用面积比冬天更大。
你看,早上的时候,外婆或者阿娘通常会在天井里或者大门口择菜,干些诸如剥毛豆、去莴苣皮的事儿,下午可以缝补衣服或者打打毛衣,到了傍晚,几个儿子都回来了,老大也许已经娶了媳妇,小的还在上学,老爷子或许已经作古或许仍然健在,晚饭是一家人最重要的正餐。他们可不理会“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的养生理念,叫家里力气大的,把四方桌抬到大门口,考究一点的,还要把电视机也搬出去,架在凳子上,那时的电视机没有机顶盒,只要把天线拉出来就行了。于是,暮色时分,边看电视节目,边喝汤吃菜,也算享受VIP待遇了。
那时的人们也似乎没有什么隐私不隐私,反正吃的東西各家都差不多,碰到楼上的邻居下班回家,会探头瞄上一眼桌子上的菜肴,有话没话地说上一句:“今天又吃油焖茄子啊!”油焖茄子比冬瓜番茄汤烹调难度大多了,自然挑稍微高档些的菜说事儿。这些就餐者穿着也很随意,睡衣睡裤赫然内外无别,塑料拖鞋“踢踏”作响。到了晚餐时,几个男人喝点小酒也算一种快意享受吧。当着路人的面,当着邻居的面,也算是一顿“野餐”呢!
说起来,还是那时的人比较淳朴,不大会斤斤计较。要是到了眼下,要是碰到小心眼的邻居,你放了一张四方桌,她也非得支两张竹躺椅在那儿;你在门口看电视,她也非得拿个收音机把音量开得震天响;现在的人都蜷缩在房间里了,外面的空气不好,不适合“野餐”;现在的人好像隐私多了,生怕被别人看到,能遮掩的尽量遮掩。
是啊,是今非昔比呢,还是昔非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