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开发

2017-05-15 19:13郭科科
青苹果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院校职业

文/郭科科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开发

文/郭科科

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战略、专业(群)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水平、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指导机制、与社会的互动、培养评价机制等八个影响因素。这八个影响因素分别对就业能力结构的四个构成要素(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高职院 校来说,就业是关系到学校和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是指高职院校通过系统地培养来使大学生获得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本文重点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因素众多,高职院校需要将这些要素进行有机组合才能形成就业能力开发体系。高职院校进行就业能力开发时又必须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对人才培养包括就业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综合来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界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战略、专业(群)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水平、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指导机制、与社会的互动、培养评价机制等八个影响因素。这八个影响因素分别对就业能力结构的四个构成要素(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其关系如图1。本文将分别对各因素进行解读。

图1 初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

1 目标与战略

高职院校的目标与战略具体表现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子维度一般应包括人才培养的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等内容。不同的高职院校其战略定位、组织文化和环境等亦有不同,不同的学科或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也各异,决定者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从整个学校层次出发制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自身的战略定位、组织文化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制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并以此来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目标与战略。

2 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未来的职业方向。专业设置认证过程中需要考虑专业口径的大小、专业方向的多少、专业设置的时间和地域背景。最根本的,专业设置需要符合社会需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趋同性较强,造成某些专业人才过剩,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避免盲目从众跟风。此外,高职院校也必须考虑专业设置时专业口径的宽细问题,过宽、过窄都会造成学生就业不适应的问题:如果专业口径过窄则会使得学生的择业面变窄,而现在用人单位需求跨知识面的人才。如果太宽,缺乏针对性,则又会使学生无法适应相对专业的职业需求。

课程体系应包含专业下的总课程量、不同课程类型的比重等。此外还包括课程体系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相关度、课程体系的开放度等。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就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3 培养途径

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角度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来使学生获得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高职院校,培养途径具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培养是在实践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这些培养途径,学生的就业能力将获得提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科研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都是培养途径的具体形式。除此之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个人的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实践教学这一培养途径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尤为显得重要。实践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企业中的实习或实践,在现阶段,学校也可以在校园内创建学生实践基地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还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校园内建立一些创业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施创业项目的机会。

从实际操作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与专业相关的通用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途径时应该考虑大学生的专业性,来设计和实施合适的培养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使学生获得与未来职业需求相符的知识、技能和品质。

4 师资水平与就业指导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面,具备综合素质,这样老师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大学生心智、人格培养上,教师也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过程中,教师也起着相当大的引领作用。老师还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经历。教师一定的职业经历对学生的思路、思维等方面很有帮助。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如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模式来整合师资,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远不止于职业介绍,而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指导不等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通过各种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定位意识、职业机会识别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应针对所有的学生实施,分阶段进行,并贯穿于他们的整个大学生涯中。就业能力诸要素从形成的容易度可以分为比较容易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需要长期通过不断积累形成的职业态度、包括职业认同、责任心、进取心等个人属性。能力要素中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但职业态度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大一新生进校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并持续实施至毕业生到获得职业为止。目前,高职院校多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帮助其选择专业、为其提供职业需求的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应聘技巧的指导服务等形式来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能力。部分高职院校会通过问卷调查等科学的手段来获取大学生个体的专业兴趣,建议为每个学生建立相关的档案,为未来的职业指导提供依据。从现实情况看,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选择专业往往不能完全自主,对社会的认知和自身的职业定位都有相当的偏差,很难有正确的职业观,正因如此,高职院校更为需要加强该项工作。

5 与各社会主体的互动机制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需要社会多方: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团体(雇主)、学术界和学生及家庭本身来评价。多方既有一个共性的基本需要,但由于立场、角度、发展任务不同而提出不同的人才需求,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学科专业结构状况和学校定位,决定主要满足哪一层次或哪一些领域的社会主体需要,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与社会各方增加互动,及时了解社会不同团体的需求,高职院校特别的需要实施产学合作,建立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机制。这种合作与其称之为“产学合作”,不如称之为“合作教育”。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对对双方都有利。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应当坚持自身的独立性,将双方的合作纳入自身的教学体系,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6 培养评价机制

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价,是就业能力开发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知晓就业能力开发的目标实现程度,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界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培养评价原有意义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判断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是否到达了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的阶段看,是属于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阶段。通过评价可以来对培养过程、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等进行调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以调整或优化,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如何来评价,即评价的方式怎样,在什么时间评价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培养评价用的最多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来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考试不仅仅是指普通的卷面考试。但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是一种封闭式的评价方式,即这种评价与社会需求是脱钩的。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视角,仅仅通过这种封闭式的评价显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是没有帮助的。就业能力是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能力,因此对就业能力培养结果的评价需要开放式的评价,需要与社会需求结合,吸收产业界的评价标准。培养评价从其本质看,是一种人才培养过程的反馈机制,即对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定期验证。

郭科科(1985-),女,江苏省盐城人,明达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