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2017版《美女与野兽》的最大感受是,一家美国公司用一帮英国演员拍了一个法国故事,然后在全世界卖座,可真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伟大胜利。
你看,男女主角分别出自《哈利·波特》和《唐顿庄园》,大反派则出自《霍比特人》,到了尾声才露脸的三位大牌配角,则是《指环王》里的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星战前传》里的欧比旺(伊万·麦克格雷格)和《理智与情感》里的埃莉诺(艾玛·汤普森)——六个人,都是大英女王治下之臣民。
他们在影片里拿腔拿调,说一嘴所谓的“法国口音英语”,零星还要冒出几句“咪休”、“蹦猪”等等。然而,无论如何,这几位的神情、气质、相貌,都深深出卖了他们自己,看着实在不像海峡对岸的法国佬。
可是,“那又怎样”?不仅“美女与野兽”已经是个超级IP了,这六张脸也是大家都认识都喜欢的大IP呀。此外,各路评论也在鼓噪赫敏的演技不达标、全片剧情平庸乏味、三观令人生疑云云,但影片上映不到一周,全球票房已经接近4亿美元了(中国市场就贡献了4亿人民币),此后显然还会一路上涨。所以,迪士尼这一次又强力示范了,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什么是“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迪斯尼的全球化生意
票房还只是迪士尼看中的一小部分罢了。
现在登录迪士尼商店官网,键入“Beauty and the Beast”,能得到191个搜索结果——也就是191种授权商品的货品目录,其中有29.95美元的T恤、14.95美元的马克杯、12.95美元的闹钟……那套经典的贝儿黄裙子,根据限量款、少年款、儿童款的不同,价格从199.95到59.95美元不等。
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所使用的造型及图案,都出自于这刚刚“全球同步上映”的新版《美女与野兽》。产品升级换代,包装更新是第一位的任务。而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的孩子们,没看过91年版的动画片,但他们的父母大多都看过,这一次正好让爹妈带着孩子进影院,该启蒙的启蒙,该怀旧的怀旧。
近期出版的《彭博商业周刊》刊发了一篇特稿,详尽披露了迪士尼怎么用新版《美女与野兽》来攻克“千禧一代”,这一次贝儿和野兽不仅继续占领儿童用品市场,更要在奢侈品和男性市场打开新局面,与知名品牌、知名设计师合作,定价几百甚至上千美元的衍生品比比皆是。文章还提到“2016年……迪士尼消费者产品部门实现收入55亿美元的营收,其中利润占近20亿”,另有一张附表,统计了全球八大玩具形象的市值,“迪士尼公主”(即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贝儿等人的统称)价值26亿美元,位列第五,而前八名除了凯蒂猫和史努比,其余都是迪士尼品牌。
所以,可不是什么情怀,什么女权,什么致敬呢,这明明白白就是一桩生意经。实际上,新版《灰姑娘》和《美女与野兽》(按照迪士尼的计划,其他经典动画也都会陆续翻拍真人版),无妨称之为广告片,只不过它们不仅篇幅超长,主要投放在电影院,并且其本身还可以挣钱(票房)。
其实,比起花巨资制作和宣传,票房还要被影院分账分走五六成的“电影生意”,从玩具商、文具商、服饰公司收取来的“特许经营费”,才是轻松痛快的赚大头——好莱坞行规是批发价的3%-14%,完全就是桩没本钱的买卖。2015年底,财经媒体上有条新闻,说是因为美泰公司业绩不佳,迪士尼决定从第二年起把“迪士尼公主”授权给美泰的死敌孩之宝了——而美泰这一年“不如人意”的“迪士尼公主”销售额是多少呢?5亿美元!
这成千上百种的衍生品,绝大多数都不是迪士尼自己制造的,但是,除了影视剧,迪士尼还有一个自己牢牢把控的产品,那就是迪士尼乐园。根据其公司财报显示,2016财年,迪士尼公司主题乐园及度假村版块,收入就高达170亿美元(整个集团年收入556亿,利润94亿)。毫无疑问,新形象的贝儿和野兽,以及新形象的星战角色,现在已经挺进了全球的迪士尼乐园之中——电影、动漫、玩具、电玩、服装、日用品、游乐项目,混合发酵,构成了一幅金光闪闪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生态”图景。
为何别人分不到一杯羹
不过,虽说是“全球化”,但实际上,除了那几家巨兽级的美国大公司,其他人很难分到一杯羹。说起来,苹果、微软、耐克、波音之辈,虽然算是行业霸主,但还是有一些颇富实力的海外对手,而在电影领域,好莱坞就真是唯我独尊俾睨天下的寡头了。
比方说,2014年9月,国内还上映过另外一部真人版的《美女与野兽》,这可是法国人自己拍的A级大制作,集结了他们老中青三代明星,但中国票房只有1600万——当然了,起码它还出口到了中国,而很多国家干脆就没发行过——据统计,除掉西欧几国,该片的“全球票房”只有区区500万美元,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要说制作水准和视听品质,2014和2017版其实半斤八两,都以华贵且肤浅著称。更何况,说到底,它们都是1940年代法国大诗人让·谷克多执导的“经典版本”的徒子徒孙。
法国的故事让美国人拿走赚了大钱,但法国人自己就不行?没办法,《白雪公主》《美人魚》乃至《花木兰》,哪一个故事出自美国人的原创?新版《灰姑娘》和《美女与野兽》,用的都是英国演员,其实反映的也就是英国本土电影业被好莱坞碾压成了附庸的现实,从《小熊维尼》《福尔摩斯》到《指环王》《哈利·波特》,英国故事一直是好莱坞取之不尽的富矿,但英国人自己却无力去开发这些IP。
戏剧的结果
好莱坞的强大,绝非一日之功,只能是新大陆的赠予。与半个世纪以来硅谷在IT产业的不断创新、不断垄断一样,好莱坞则是视听产业的运动员兼裁判员,加上背后的华尔街,这三者三位一体,彼此加持,牢不可破地扼住了全球“信息时代”的命脉;而且,好莱坞自身从1970年代开始,研发出了一条名为超级大片的产业链,让一部电影成为“票房炸弹”、成为源头,继而是多窗口播映、衍生品开发、品牌植入、主题乐园等林林总总的支流。今天的《美女与野兽》,正是绝佳的样本。
显然,在迪士尼在线商店里售卖的各种产品,至少一多半是“中国制造”,它们漂洋过海,然后以出厂价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出售。一则典型的消费场景或许会是这样:一位中国女孩通过海淘或者在迪士尼乐园里实体店里,把一件《美女与野兽》的黄裙子买了回来,而她在街上错身而过的一位同龄人,很可能就是这件裙子的成衣工。这和美国公司雇佣英国演员出演一部法国戏一样,都是“全球化”带来的戏剧性结果。
《美女与野兽》里,那些无知愚昧的村民又穷又坏,但是最后他们又都乖乖地臣服于高富帅王子和白富美公主的脚下,他们实则就是王子领地上的百姓,举凡城堡、林苑,以及王府的各种开支用度、柴米油盐,都出自于他们的供给。而你不觉得,其实这是一个隐喻——迪士尼/好莱坞就是王子和公主,而我们,就是那些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