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华
摘 要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学习活动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有效设计和实施历史课堂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合作等,真正成为了历史课堂的主人。
初中历史 学习活动 学生主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1]。因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学习活动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大量的、无效的活动充斥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看似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也似乎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冷静思考便会发现,如若每个学习活动环节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开展,而未能触及学生的能力与思维的分析与升华,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明确的针对性
教师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必须明确活动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国家对学科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是课堂活动设计目标的立足点。如《美国的诞生》一课,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教师要明确前两项内容是知识识记层次的要求,最后一项内容是运用层次要求,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评价华盛顿,所以本课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也应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此外对于课标的宏观把握也很重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所以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情感渗透因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丰富的家国情怀。如《美国的诞生》一课,在学习设计时还要注意把美国的独立、华盛顿的人格魅力等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史实感受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应用的可操作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也正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最终归宿,所以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理解水平、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初中生学习历史基本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强的好胜心。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班级的特点,同一个课堂学习活动在不同的班级开展的效果可能相差甚远,因而课堂学习活动要依据班级特色进行适当调整,对于“热闹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一些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活动,而“安静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搜集整理资料、动笔制作结构图和表格、有准备的演讲等学习活动,但要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如讲授《美国的诞生》一课,在课堂教学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三个关键词——美国、华盛顿、《独立宣言》,让学生动笔写成一段文字,既要符合历史逻辑,又要体现出学习本课的收获。这样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笔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师生关系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初中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宗旨。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要保证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活动时间、空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博物馆讲解员活动或红色革命小导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与展示来了解長征的历程及艰难性,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长征历程,也会有情感的积淀和升华。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可以保障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情境、提供活动资源、分设活动小组、强调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在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要有事实的方法指导,并对学习活动各个环节进行点拨、调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引方向;在课堂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点评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例如常见的课堂活动谈论交流、辩论等,都是以某个知识为依托的,教师必须在最后做一个活动点评和知识总结,明确指出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识,没有教师的反馈总结,课堂学习活动就是无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的讲授上,教师讲授与课堂活动及新课程理念并不矛盾,提倡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排斥教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2]讲授法通过教师生动的描绘和陈述、启发式的设疑,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知识,也能够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因此,不能完全用课堂学习活动取代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预设与生成的开放性
课堂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设计和实施历史学习活动就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应对措施,这就是“预设”。而“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师生互动交流或学生活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或灵感,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策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使生成的部分能够为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服务,促进学生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升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由于其即时性的特点,则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要兼顾预设与生成,因此我们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必须要重视课堂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即为学生留有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课堂生成提供的资源和条件才是学生素质发展得以提升的最好契机。例如设计探究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以外的内容或结合现实分析等。对于课堂活动中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或见解,教师也要恰当地引导、处理,体现“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放开思维、大胆发言,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五、活动层次的全面性
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整个过程是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特殊舞台,其他学生无动于衷。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次、分类别为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全面展开。例如,对于学优生可以设计辩论赛、演讲、构建知识体系图表等活动主题,对于中等生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历史导游等活动,对于学困生也应该有相应的可以参与的活动,如搜集资料、朗读、讨论等。这些学习活动可以针对同一历史问题同时在不同群体中展开,也可以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之要保证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活动有所收获。课堂学习活动的层次性还重点体现在活动之间的思维层次性上。活动设计层次性不仅要符合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性,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遵从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到思考历史等思维逻辑过程的规律,才能保证学习活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学习《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首先,设计学习活动: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通过画面和教师的解说,让学生判断这段纪录片展示的是哪个国家的崛起;教师简单讲解明治维新的背景;然后设计学习活动:自主阅读日本教材,归纳明治维新的内容。其次设计学习活动:根据史料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有哪些变化和影响。最后,设计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异同的讨论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感悟和启示。这样的活动设计层次不仅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路径。
六、形式多样的生动性
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意学习活动设计的多样性。若一节课多个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或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那么不管这些课堂活动设计得多么精心也避免不了学生的乏味。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喜好表现、感性思维强等特点,因而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小品等活动,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合作学习、讲历史故事、学做历史导游、学习制作历史知识结构图、学做小考官等课堂学习活动。如讲到古代文学发展时,可以组织诗词朗诵会、小说征集;讲到抗日战争,可以组织历史演讲、历史剧编排、历史模拟法庭;评价历史人物可以组织辩论会、课堂讨论、历史小品表演等。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多动脑筋,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活动设计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课堂学习活动为宜,并且要实现动静结合,让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相适宜的课堂学习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推动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有效实施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使初中历史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赵克礼主编.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技能[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責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