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扩展区围合式街区的城市更新

2017-05-15 00:40XuYun黄一如HuangYiru
住宅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水塔巴塞罗那广场

许 赟 Xu Yun 黄一如 Huang Yiru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巴塞罗那的“方格网”规划是世界城市规划史中最为经典优秀的案例之一,也正是本文的研究区域——“扩展区”(Eixample)。

1855年,为拓展城市范围,巴塞罗那政府决定拆除城墙,建设城市扩展区。1859年,工程师塞尔达提出了新的规划方案。方案采取方格网的道路交通模式,以街区作为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他将街区尺度定为113m见方,周边道路宽20m。规划没有采用建筑沿街坊周边布置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5层高的条形建筑,沿街坊的两侧或三侧边界布置。他还要求两边布置建筑的密度不超过50%,剩余土地设计为城市花园,希望以此形成更加开放、密度相对较低的城市环境。

直至现在,塞尔达规划对城市路网和地块的划分模式及城市空间环境的发展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然而,在城市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街廓内部的建筑布局形式却突破了塞尔达最初规划的只在两侧或三侧布局的建筑思想,而是遵循了城市建筑形态自身发展的规律,随着人口的增加,在保证了街区轮廓的前提下,建筑开始向街坊四周布置,建筑密度和高度逐渐升高,经历了漫长的城市更新过程,逐渐形成了现有的多样化的围合式街区形式。这种更新过程对中国城市街区更新及住区的多样化探索也有着借鉴意义。

1 1857~1890年的城市雏形

1.1 建筑密度

塞尔达在规划时,设想的是街区两边或三边围合(图1)。他设定基地一半的土地用于建筑,而另一半作为花园,以保证充分的活动空间,建筑密度为50%。但由于土地制度原因,当时扩展区大部分土地归属于个体。为了应对土地所有者带来的压力,1864年,建筑密度从50%增加到了70%。

图1 塞尔达的街区设想

1.2 建筑高度

塞尔达规划规定的高度限制为16m,依据20m宽度的4层沿街楼房制定而来(图2)。1862年政府对这一规定进行更正,限高增加至19.4m(即5层:底层+4层)。1864年,法规将限高重新减少为4层,但很多楼房仍违反规定继续建造5层。为解决这一问题,1879年,在法规的修订中重新增加了楼层数,又回到5层的限制[1]。

1.3 内院空间

塞尔达规划中,希望街区中央的空地是作为花园使用的。但在1891年,政府通过了相关规定,允许在内院花园建造一层建筑。

2 1891~1931年的城市更新

2.1 建筑密度

随着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在1891~1931年40年的时间中,扩展区建设了规划中的522个街坊。至 1930年代初,巴塞罗那的人口已达100万,成为西班牙人口第一大市。人口的居住压力迫使政府提高开发强度,密度增至73.6%(街区的建筑基底面积达1万m2)。同时,烟道、通风井等也在法规中进行了规范化布局。

2.2 建筑高度

1891年对内院建筑物的限高为4.4m,1932~1975年间提高到5.5m。1891年,街坊限高由16m提升至22m,并允许在首层层高5m的情况下建设2.5m的夹层(图3)。1923年,法规进一步提高了首层限高,规定将首层分为半地下层和夹层。至1932年,建筑限高再次提高至23m。同时,受巴黎城市建设的影响,允许在建筑主体上加建以45°倒角且由沿街立面向内退台的阁楼,同时,内院立面上允许以通过阳台的方式突出建筑红线2m[2]。

图2 1857~1890年阶段街区剖面示意图

图3 1891年街区剖面示意图

图4 1932年街区剖面示意图

图5 1947年街区剖面示意图

3 1932~1975年的城市更新

1932~1975年期间,“电气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发展,生产力大量增加,人口也持续增长。电气的普及也为电梯的发明提供了条件。高层不再像原先那样消极,人们开始接受顶层甚至是阁楼的房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展区逐渐演变为高密度围合式街坊布局。因此,法规也作了相应修改,以适应增长的需求。

3.1 建筑密度

1942年,建筑密度从73.6%降到了73%,建筑的进深也规定减少了30cm。1965年后,规定建筑中必须包括一个地下停车库。建筑允许在首层之上突破道路红线,采光井和通光井则被压缩至最小。

3.2 建筑高度

1932年,建筑层数允许增加1层,并允许立面退3m再建造1层阁楼;而对于超过8 000m2的街区,则从内部无需退界(图4)。1942年后,沿街立面允许有50%的长度建造阁楼。1947年的法规则允许在第1层阁楼进一步退界3m后,再建第2层阁楼(图5)。此时,建筑层数达到8层,建筑限高由23.85m提升至24.40m[3]。法规还允许底层进一步划分成半地下室和夹层。

3.3 内院空间

这一时期,在街区中心的内院仍然允许建造一层建筑,限高进一步提高,为两个斜坡,中心点限高15m。但这类建筑在这一时期建造得并不多。

至此,这种持续增加密度与高度的城市格局与塞尔达最初的初衷有所违背,但并没有偏离规划方案提出的结构框架。

4 1976年之后的更新历程

1976年的“大都市计划”(PGM)可以视为巴塞罗那城市更新的一个分界点。这一阶段之前,是以社会人口、经济等客观因素为主要驱动因素,以规范为主导;而1976年后,在社会经济、人口等因素稳定的基础上,它的更新改造则以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公共空间和提高公共空间质量(尤其着重于内院改造)等主观因素为主导。

4.1 总体部分

(1)不允许建筑位置移动。PGM总规允许建筑从道路退界不同的距离,但现在类似这样的规定已不再被允许。如今,沿道路直线排布是扩展区唯一允许的建筑形式。

(2)街区内院的尺度不得超过建筑进深的1.5倍,也就是说,常规尺度的街区可以创造出一个35m×35m的内院空地。

(3)1994年,政府又修订了新的规范导则,规定街区中间的内院空间可以用于公共使用,作为交换,地下空间可以用作私人开发使用等。这可以说是至今致力于内院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法律基础。对于整体部分也作了一些修订,如某些特殊建筑的退界位置可以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改进等。

(4)2002年,政府又进一步修订规范,首次引入了扩展区(Eixample Zone)作为行政区划的概念。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保护区域;另一方面,提出在街区内院中引入更多自由公共的空间。此时,建筑高度减至6层20.75m,顶层的两层阁楼必须拆除(图6);同时,不再允许半地下室的分割使用,这也导致出现了许多的廊道灰空间。但内院允许建造一层房屋,宽度在4m之内。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对塞尔达规划精神的理性回归。

图6 2002年街区剖面示意图

4.2 内院的改造更新

首先,法规提出了对所有街区内部现存花园的保护,希望营造一个充满绿色景观的自由空间。在划定的保护区域中,有113个内院是完全自由、没有建筑覆盖的,达到了约2hm2。

通常,城市的公共空间可以是市民公园、广场和散落的小广场或是街边休憩空间。对于扩展区,在最初塞尔达的规划概念中,“内院”就是作为一种共享的公共空间,平等地存在于每个街区中,为居民服务。在历史的进程中,许多内院由于客观原因被占据,时至20世纪80年代,社会发展平稳,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也就成了大多数居民的迫切愿望。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内院”的清理整顿和改造提升,也理所应当成为了政府部门、规划建筑部门最为关注的对象。

5 街区内院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实例调研

正如上节所述,作为巴塞罗那围合式街区中最为丰富、精彩的公共空间,内院在巴塞罗那城市更新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本文将选取6个内院改造的典型案例展开论述。

5.1 整个街区综合体化改造:福特广场

福特广场(Fort Pienc)是为数不多的将整个街区综合体化的整体改造案例之一。作为整个区域改造的中心活力点,改造过后,这个综合体或者说市民广场,比起一般的街区公共内院,辐射了更大范围的居民群体,成为了整个区域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该项目空间的几何特点十分鲜明。它没有遵循扩展区常规街区的解决方式,而是契合了基地本身的特征,设计了一个较为“异质”的空间形体组合。该解决方案要求在设计中具有极高的技巧和勇气,以实现几何形体、建筑物类型和异质功能之间的共同关系。设计师将所有建筑物严格地从属于基地环境,将街道延续至广场,使得广场既独立静态,又易于到达。对于如此多的公共功能,根据每个功能的具体需求来表达其规模,同时,确定不同建筑群中体积和材料的互动关系,以此形成一个整齐的外部界面(退界要求)和错动有趣的内部界面(图7、8)。

5.2 开放式广场改造:塞德塔广场(La Sedeta)

塞德塔广场属于典型的开放式广场的改造。街区被过道划分,因而不属于常规街区。项目对半个街区进行整体改造,把一半以上的面积作为自由空间,为市民所使用(图9);临街的一侧场地抬高了半层,其下方作为市民图书馆使用(图10);周边的L型建筑,则是更多的属于市民服务功能,包括市民中心、餐厅等(图11)。同样,这个改造后的广场辐射了至少半径在300~400m范围的居民区,成为了邻里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5.3 创造新路径式改造:老沃塔(Horta)街区

通过在街区中间创造一条新的路径来打通街区,连接街道,提高了内院的可到达性和在街道上的可感知性,是提高内院空间城市属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街区的形态学基础来看,这也可以算作是将一个常规街区进一步分割为被过道划分的街区。而该项目中路径作为对角线穿越,在空间形态中则显得更为直接、有趣(图12、13)。

图7 福特广场平面功能示意图

图8 福特广场实景

图9 塞德塔广场平面示意图

图10 塞德塔广场剖面示意图

图11 塞德塔广场实景

老沃塔街区路径两端均设有门禁,但在白天是完全开放的,供所有人使用,晚上关闭,保证安全。路径的两边整合了一半的硬质铺地与一半的绿地,作为居民休闲活动空间。较大的硬地上筑有一个小型的社会服务中心,仅供本街区的居民使用,有门禁,需刷卡进入(图14)。

5.4 结合小型公建的内院公共空间改造:圣安东尼(Sant Antoni)图书馆及老年中心

该案例可以说是在内院改造中最为典型且成功的案例。项目由2016年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获奖者RCR工作室设计,其独特的改造促进了项目的质量和公众性,很好的体现了建筑师对于城市人文的关怀(图15)。

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为内院植入了两个小型公建(图16):一个是面向街道的图书馆,通过巧妙的剖面设计,将其作为街区的门户(图17、18);另一个是老年人日间活动中心。同时,加上外部的自由空间,并配置部分公共活动设施,激发出内院的活力。

图12 老沃塔街区平面图

图13 老沃塔街区剖面图

图14 老沃塔街区实景

图15 圣安东尼街区改造前后对比

图16 圣安东尼街区总平面图

图17 圣安东尼图书馆平面及剖面图

图18 圣安东尼图书馆实景

5.5 环境设施优化型改造:水塔公园(Pati de les Aigües)

水塔公园是扩展区中第一个真正实施的内院公共空间改造。水塔已经存在了100多年,20世纪初就作为水厂的设施使用。如今,水厂已不再使用,而水塔作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得以保留。设计的目的便是结合水塔作为文化地标,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公共空间。

设计师巧妙地运用“水”元素,结合水塔做了一个泳池,并在周边布置了一片沙滩与大量树木,营造了都市中的一片小海滩(图19)。最有趣的是,水塔并不只是作为遗迹装饰,而仍然保持着储水的作用。围绕运动展开的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为泳池,一般在夏天开放,还配置了一些儿童活动设施、乒乓桌等,旁边配有更衣间和厕所淋浴(图20)。值得一提的是,泳池不是免费的,每人收取1欧/次左右的门票,收费很低,仅作为管理费用;泳池以外的设施均免费。

5.6 内院建筑屋顶利用改造:巴特罗之家

屋顶的利用是在内院覆盖率极高、产权极为复杂、不方便对内院建筑进行拆除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折中手段。高迪设计的巴特罗之家所在的街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巴特罗之家原先作为住宅使用,现开放为景点用于游客参观。由于其夸张怪诞的造型与光怪陆离的室内效果,成为了巴塞罗那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它在二层和四层各有一个屋顶平台,为建筑所私有,不向公共开放,仅为游客休憩、远眺景观使用(图21)。

从整个街区来看,屋顶平台高低错落,充满趣味,且呈碎块化。从图22可以看到,较为公共的可以活动的及私密的不可上人的屋顶,相互交错,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屋顶系统。一部分为一家百货商店所属的公共屋顶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到达;另一部分则分属于各个住宅或商铺,均为私人所有。有人在屋顶种植绿化,作为屋顶花园;有人进行铺装,摆放一些座椅及休闲设施,作为活动平台。

6 结语

扩展区方格网般整齐均质的规划模型在与时间和社会现实的互动下,历经多次更新,不断发展丰富。它是在巴塞罗那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脉中形成的。事实上,最后形成的围合式街区形式,与塞尔达最初的设想是完全相悖的。塞尔达最初希望在方格网的肌理中形成半围合的开放式街区,从而达到更多的开放空间为市民服务,提高居住质量。但由于不同时期的历史原因,关于围合度、高度、容积率等的规定被不断修正,从而经历了“开放——围合——开放式围合”的更新过程。因此,当我们看到巴塞罗那围合式街区这一最终呈现出来的城市形态时,更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为我国围合式街区的更新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图19 水塔公园总平面图

图20 水塔公园实景

图21 巴特罗之家屋顶平台空间示意图[4]

图22 巴特罗之家实景

猜你喜欢
水塔巴塞罗那广场
“植物水塔”大比拼
布鲁塞尔大广场
废弃水塔化身纪念馆,向凡人英雄致敬
在广场上玩
巴塞罗那达姆旧工厂办公室
广场
巴塞罗那NATEXO办公室
论《黄雀记》中“水塔”意象的叙事功能
隐秘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