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义 韩文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变化和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然后归纳了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三种基本模式和多种复合模式,并探析了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总结得出了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最后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给出了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mand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order to cultivat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summarizes three basic mode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in China and a variety of composite model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hina. Finally, tak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it gives the suggestions on the training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industrial engineering;talent training;talent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30-03
0 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iral Engineering: IE)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工程不断地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逐步形成了一门综合运用数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力求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收入,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的交叉工程学科[1,5]。工业工程产生于制造业,并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由于吸收了其它多种学科的知识,现代工业工程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以外的其它行业,比如政府部门、医院、银行、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航空、金融等。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推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之一[2]。
当前,发展工业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对工业工程人才的知识要求也不断增加,对工业工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引用和模仿国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工业工程人才并不能够完全适应企业需求变化。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国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适时转变,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变化的人才[6]。
1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1.1 美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工业工程已成为美国工程学院七大学科之一,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工业工程系[4]。美国工业工程专业主要偏重于运筹学和人因工程,重视利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而不仅仅优化单元问题。因此,美国工业工程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同时还要学习较多工学、计算机和管理学的课程。对于专业课程,美国工业工程教育则强调实践和案例教学。
美国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很广阔,可以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很多就业机会,也能在服务业、公共事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设计开发工作。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大部分工业工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业界,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部门主管、工业工程师或机械工程师。同时数据还表明,在美国,将近一半的企业CEO曾就读于工业工程专业。
1.2 日本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日本也是很早就重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日本早稻田大学就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开创了日本工业工程教育的先河[3]。目前,日本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大学有近百所,其中包含早稻田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日本一流大学。在日本,工业工程专业通常在工学部,其工业工程教育主要是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学和管理学背景,以及开拓精神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日本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很广泛,除了制造业以外,还包括金融、证券、保险和咨询等服务业。
1.3 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1.3.1 国内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开展工业工程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截止2013年,有超过200所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工业工程专业归为工学范畴,比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另一类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比如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国内工业工程教育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管理学,又要掌握工程管理理论和工程技术,目标是培养高级复合技术人才。但是国内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学生的工程素质一直存在问题。国内工业工程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动手能力弱等不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国内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很广泛,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制造业、服务业等。
1.3.2 港台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早期台湾的工业工程教育主要是效仿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工业工程教育日趋完善,已有将近20所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3]。在台湾,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很受重视,即便如此,工业工程人才仍处于紧缺状态。随着台湾产业结构转型,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虽然台湾不同高校工业工程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都会强调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的合理结合。
香港工业工程教育主要以香港大学为代表,为了培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且掌握工程技术和管理理论的香港地区急需人才[3]。这就要求毕业生具备广泛的基础技能,同时掌握营销、产品开发、制造系统、商业管理和财务信息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2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归纳分析
与其它本科专业教育一样,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7,8]。除此之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还要具有地方特色[9]。工业工程专业需要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理论,并具备一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在工业工程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10]。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同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作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一种简要组合,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11]。下面将对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为不同高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2.1 基本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从培养能力视角,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以管理能力为主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技术能力为主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①以管理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工业工程专业通常设置在管理学院,人才培养以管理能力为主,以工程技术能力为辅,强调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程技术的高度结合。该模式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工程技术的基础之上,对整个生产系统进行设计和改善,强调学生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对生产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8,12]。这类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高校有天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②以工程技术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工业工程专业通常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或者工学院,人才培养以工程技术能力为主,以管理能力为辅。该模式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基础,强调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8,12]。欧美国家的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美国,普遍采用该模式。这类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高校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和重庆大学。
③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对某一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如电子、电气、冶金、化工等,具有很强的产业导向性[8,12]。这类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
2.2 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在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我国学者又提出了市场导向型、大学精神导向型、职业规划型、校企联合型、产学研合作型等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型强调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13]。大学精神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大学精神,课程设计应包含工程通论、伦理学和方法论[13]。职业生涯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必须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社会为前提,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13]。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重新审视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2]。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利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16]。基于动态规划思想的启发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先帮助学生确定成才目标和个人定位,然后自后向前,对学生当前大学阶段的培养进行决策[17]。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工业工程人才需求对接,以及高校专业教学要与实际工作对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局面[18]。面向低碳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必须以低碳经济为理念,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工业工程人才[19]。
2.3 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通过对我国现有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可知,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学制设计灵活。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特点和愿望,可以设立四年制本科班和六年制或者五年制本硕连读班。对于四年制本科班,前两年以公共和管理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安排去企业实践和实习,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对于六年制硕士班,可以采用“2+2+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以公共和管理基础课程学习为主,接着两年以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并加强实验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兴趣,针对性地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对于五年制硕士,可以采用“3+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以公共基础课和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则转入硕士阶段学习,以科研能力培训为主。
其次,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设置应满足“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的模式,并配一定量的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知识需求。基础课程设置既要重视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和技术基础,又要重视政治理论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9]。专业课程设置既要强调专业化,又要强调综合化,这里专业化指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综合化强调除工程技术以外其它学科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特色课是指根据培养目标,针对不同行业,比如航空,造船,化工等,所设置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某行业的竞争力。选修课的设置应全面,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需求,同时应具备时效性。
再次,教学中强调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同时实验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起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推进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实验和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5]:首先,应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验教学方法和校外实习方法改革。其次,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最后,应重视设立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去企业调研,倡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江苏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江苏科技大学坐落于江苏镇江市,是一所以船舶工业为特色的工科院校。2012年江苏省政府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签署协议共建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于2000年开始招生,是江苏省内较早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当前,为了突出江苏科技大学在船舶工业方面的特色,工业工程专业提出培养面向现代制造业和船舶工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江苏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噬待改变和创新,给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改变现有单一学制招生。除现有四年制本科生班,依托于工业工程硕士点,考虑招收六年制本硕连读班,以系统地培养从事生产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管理岗位的企业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突出现代制造业和船舶工业。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管理基础课、工业工程专业课以外,考虑设置与现代制造业,尤其船舶工业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更为丰富和扎实的现代制造业和船舶工业方面的知识,以突出学生在船舶工业方面的特色。
最后,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该中心由江苏省财政厅出资共建,实验设备齐全且先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合作,利用该院船舶工程教学示范中心和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教育中心,培养学生在船舶工业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能力。利用江苏省制造业比较发达的优势,与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践,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易树平,郭伏.工业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庄品.创新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1:6-7.
[3]胡罗克,杨其华,陈勇.国内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3):102-106.
[4]姚建,王知强,吴越.浅谈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技术,2013,32(4):218-220.
[5]刘胜,林红,杨育,郭晶晶.复杂就业环境下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187-190.
[6]孙建华,施进发.浅谈高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工业工程,2002,5(2):58-60.
[7]杨维平,施文丽.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90-94.
[8]李卫红.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的创新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3(4):83-86.
[9]赵晓闻,林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10]詹月林,马如宏.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4):67-70.
[11]王东生.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研究[J].经济视角,2011(1):74-75.
[12]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40-42.
[13]杨放.关于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物流人才的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36-38.
[14]丁雯,张爱霞,夏大平.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3):147-148.
[15]余建国,冯梅琳,黄鹏鹏,伍建军,张启忠.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3-4.
[16]蒋南云,方叶祥,蔡虹.基于动态规划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58-59.
[17]陈宝国.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新西部,2013(2):192-194.
[18]苑清敏,杨蕊,赖瑾慕.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法研究,201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