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娇 钱朝琼
摘要:为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引入课堂实践教学的部分。通过学生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使同学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进同学、师生间的交流,提升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changed. Practical teaching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 combined with the original theory teachi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tudent group lecture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gain knowledge while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enhance organizational expression and teamwork.
关键词:原理课;实效性;学生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法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ourse;effectiveness;student group lectures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199-03
0 引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承担着以下任务: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原理》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完成上述目标任务,仅仅通过课堂上老师纯理论的讲解是不够的,需要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什么是《原理》课实践教学?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从宏观上说,除去课堂上理论教学部分,这门课其他形式的教学都可以归为实践教学。从微观模式来看,《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不同模式之下又包含多种具体方法。在探索不同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具体模式、应用效果、存在问题等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并尝试在其他几门公共课中推广。在本校《原理》课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尝试应用了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法,具体情况如下。
1 学生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法的实施
学生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法是让老师和学生角色互换,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提前分配任务,课前准备相关内容,课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参与课堂,理解相关知识,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1.1 合理分组
这是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小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之后小组讲课效果的好坏以及同学们的参与度。在一个大的教学班中,将学生按9-12人不等分成一个小组,为便于管理,一般将一个大班分成10个小组。一个大的教学班往往是由2-3个小的自然班组成,在划分小组时最好是在自然班内分组。其次,老师指定组员与学生自由组合相结合。但自由组合在少数班级中也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小组人数偏多,而有的小组人数则偏少,组员数量不均衡,甚至极少数的同学找不到小组归属的情况也会出现。如出现类似情况就需要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均衡人数。
1.2 确立组长
分组完成后,每个小组需要确立一名小组长。小组长的确立同样采用老师指定、同学推选和自荐的方式相结合。同学推选和自荐产生的小组长往往在同学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学习积极主动,小组成员在课下讨论和课堂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取得更好的成效。小组长产生后需明确组长职责。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在课下讨论、任务分工、讲课报告填写、PPT制作等,同时监督少数“搭便车”,浑水摸鱼的同学。其次,组长需确立一名课堂讲课的主讲人。主要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同学担任主讲人,在组内如无合适的人选,则由组长担任主讲人。
1.3 分配任务
对于中学学文科的同学而言,《原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在中学的政治课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相对较熟悉。对于这些内容在大学《原理》课上如老师再讲,同学们容易产生逆反和厌学的心理。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挑选出来,作为同学们小组讲课的内容,教学效果则好得多。如在本校的《原理》课教学实践中,按照一个大班十个小组的划分,确立十个不同的内容,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内容。具体讲课内容如下:①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②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③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⑤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消极作用;⑥商品价值量的决定;⑦价值形式的发展;⑧货币的职能;⑨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⑩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4 课后准备
为使同学们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讲课任务至少提前两个星期分配。每个小组在课后准备过程中需填写小组讲课报告以及制作PPT。为使同学们小组讲课报告形式统一,为同学们提供了小组讲课报告的模板,具体如表1。
各小组需在课后准备过程中参照表格中的内容准备并填写表格电子版,提交纸质版。表中最后一栏组员课后自我分析需在小组讲课完成后,由每位组员手写完成。
1.5 课堂讲课
为使同学们能充分展示成果,课堂讲课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每堂课由五个小组展示,十个小组分两次课完成讲课。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小组讲课评价表的要求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书面评价,并在每堂课最后根据书面评价进行点评。书面评价包含:小组讲课报告的填写情况;同学讲课内容知识点是否清晰完整、是否有案例解析、是否有互动、是否有小结、讲课时间;主讲人教态;PPT制作以及教学效果。
1.6 成绩评定
课后每位组员需在小组讲课报告的最后一栏,组员课后自我分析中填写本次小组讲课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的书面评价作为小组讲课的初评成绩,初评成绩为每位小组成员的基准成绩,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则结合同学们提交的组员课后自我分析给出。为督促同学们积极参与,防止“搭便车”和浑水摸鱼的情况,未提交组员课后自我分析的同学视为未参与本次的实践教学,成绩无效。本次小组讲课的成绩也将记入同学们的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2 学生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2015-2016下学期,在本校《原理》课的教学中,尝试在五个教学班中应用学生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法,按每班十个小组进行分组,共收到50份小组讲课报告,涉及629位同学,其中604位同学参与小组讲课并提交组员课后自我分析,25位同学未提交组员课后自我分析,在这25位同学中12位同学未参与小组讲课,有效率96.03%。通过分析同学们提交的课后总结和课堂讲课表现显示,本次实践教学取得一定成效,具体表现在:
2.1 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讲解以老师讲解、学生听课为主,长时间的听讲容易造成学生疲劳。让学生和老师互换角色,促使学生在课前备课熟悉知识,上课过程中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上来,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如杨岚同学写到:“我认为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和谐。而且在自主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其次,九零后同学们身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喜欢展示和表达自己。对于有这样一个课堂讲课的机会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和认可。如,刘彦伶同学写到:“学习不仅只是啃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所讲,偶尔的小组活动,既能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能展示同学们的才能与能力。是对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验,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堂,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
一些同学在这次小组讲课中由于一些原因没能成为主讲,但在其他同学积极发言的影响下也表示想在以后的小组讲课中能有机会展示自己。如董津津同学写到:“如果下次有类似的小组合作,我也想上台讲课,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从而提高自己。”
2.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精神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有名的话:“现在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在大学校园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如余诗敏同学写到:“以前的我总是认为在团队合作中比自己做事要浪费时间和精力,是不必要的人力支出和浪费。但是在类似的活动中却发现,其实团队合作才是最有效的方式。每个人都在其中发挥自身的长处并且能够更好的规避个人做事带来的片面性。在这次活动中,我对人员的协调也有了新的体会。”
同时当物质主义冲刷着时代、利益至上拷问着心灵,奉献、协作、团结,显得更为重要。通过这次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活动,很多同学都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小组成员合作,不仅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促进了同学们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提升了实际动手的能力。如马旭坤同学写到:“这次学习,也让我们经历了很多。有酸甜、有苦辣、有争吵、有欢笑,更多的是我们的成长。明白了很多,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团队协作、齐心协力。最后,我也想感谢老师能给我们这次学习机会。”
2.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讲课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是第一次讲课,或是准备不够充分,会显得比较紧张,如廖有军同学写到:“关于这次演讲,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过于紧张,语速过快,准备尚不充分,对于演讲的PPT拿捏还不够充分有把握,下次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也有一些同学表现得十分出色,对于所讲内容有自己的观点、见解,语言幽默、表达清晰、声音洪亮、精神面貌饱满。如夏荟岚同学写到:“在大课堂上的讲解,让我慢慢变得更加有勇气,有自信拿着麦克风讲话,能够在面对听众时更加从容不迫。”钱蕾同学写到:“通过本次的小组活动,也认识到自己今后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加自己的见识。”
2.4 帮助学生掌握PPT制作技巧
从同学们的讲课内容上看,大部分的小组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资料准备充分,知识点清晰完整,一些小组存在缺乏案例解析、部分知识点解释不到位等情况。从形式上看,PPT的制作存在一些不足。经过课堂点评,在下一次课上讲课的小组有了很大的进步。如王自梅同学写到:“平时我在课堂上看老师播放PPT课件时,我想制作PPT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当自己亲自尝试时并不是那么容易。一开始打开电脑时竟不知从何下手。整个课件制作花了很长时间。从其他组的课件中看到了自己制作课件的不足。经过这次经历,我相信下次课件制作能完成的更好。”卢瑛同学写到:“在这次作业中,我负责制作PPT。我觉得做得不够生动。就像老师说的不能把图片放太多,也不能全是文字。因为图片太多听课的同学会把精力集中在图片上,但文字太多又会太乏味,所以要适当掌握,图文并茂才更好。”文璐同学写到:“听了老师给的建议,我也更加地明白,PPT只是为了更好得地讲解和授课,而不是由PPT引导着主讲人。”
2.5 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小组讲课实践教学,让同学有机会站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通过课前备课、课堂讲课、课后反思,使同学们学会换位思考。如单学敏同学写到:“通过此次的讲课,我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挺紧张,挺有趣的!同时,也知道了当老师的不容易。所以,我要更加努力,为圆今后的教师梦!”何梓如同学写到:“此次讲课参与了全部的环节,突然发现要讲好一堂课要做的有很多,从同学手机材料,做PPT,写教案,熟悉课本内容几方面做,才发现其实教师也是一份很累的工作。”赵进蓉同学写到:“通过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努力,我们完成了这次的讲课任务。这一过程使我认识到老师平时备课的辛苦,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在以后应加强学习。”
2.6 为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供启发
通过小组讲课实践教学,师生互换角色,在听同学们小组讲课的过程中,同学们新颖的讲课方式、采用的不同案例、独特的视角等都对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启发。
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同学采用了举例子和现场短剧表演的方式,来阐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形式十分新颖、有趣,赢得了同学们阵阵喝彩。由两位同学在课堂上分别饰演vivo手机和oppo手机的促销员促销手机,两位同学分别从产品功能、外观等展示了手机,并且描述了两款手机在刚上市和销售一段时间后价格的变化,进而说明了供求影响商品价格,而商品价值决定价格。两位同学幽默的语言,投入的表演也引得同学们发出阵阵笑声,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有趣又有意义的短剧如果能在其他知识的讲解中引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也能让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3 学生小组讲课实践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从学生层面看,讲课内容停留在课本知识上,缺乏将原理内容与学生专业实际相结合
在小组讲课过程中,不少小组讲课的内容都是对课本知识的重复,缺乏案例解析,出现的部分案例也是课本上的或是一些常见的案例,未能将原理知识与本专业和学生实际相结合,体现不出专业特色。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对同学们的高要求,不仅要求同学们首先掌握原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需要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将原理内容与专业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其次,教师在选定讲课内容时做适当的调整,可尝试让学生自行选定讲课内容,找一个易与专业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点作为讲课内容。
3.2 从评价形式看,对小组讲课成绩的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
在本次实践教学中,由教师对学生小组讲课的成绩进行评价。成绩评价包括课堂初评和最终评价。课堂初评由教师在课堂上对小组讲课报告的填写情况、学生讲课内容、主讲人教态、PPT制作以及教学效果做出书面评价,初评成绩为每位小组成员的基准成绩。最终评价由教师结合每位同学提交的组员课后自我分析给出。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缺乏学生参与评价。
在之后的实践教学中,可考虑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纳入评价体系。学生自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参与情况,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打分。目的是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团队分工合作、学习效果和收获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小组互评是让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目的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专心聆听其他小组成员的汇报,并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现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晓春.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南京:文教资料,2015(1).
[3]房玫.学生自讲互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有益形式[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4]柴秀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自主学习环节的设计与实施[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