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倒”作为语气副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表达多种语气。学界有不少文献对“倒”的语法意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料,对“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倒”的表述功能体现在对当前事实(与预期不一致或相反)的表述,而“倒”的评价功能是用来表达对当前事实的态度: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倒”还具有加强语气和舒缓语气的功能。在副词“倒”的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除了语法、语义的讲解之外,还应重视“倒”的语用功能的分析。
关键词:“倒” 语气副词 表述功能 评价功能
语气副词表达的语义灵活、复杂,是汉语语气系统中表达语气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学界有不少文献对语气副词“倒”的语法意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例如,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总结出“倒”的7种语义:表示与一般情理、与事实相反;表示转折、让步;表达出乎意料的语气;舒缓语气;用于催促或追问等。彭小川(1999)认为语气副词“倒”基本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并且具有重要的语篇功能。而吴中伟、傅传凤(2005)则认为“倒”的基本语义是“确认”,“并隐含着某种对立面的存在——非预期的或不认可的情形”。李宗江(2005)对“倒”的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展开,将其语义功能归结为表示相反、转折关系和舒缓语气。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语料,对“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倒”的语用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功能。张谊生(2000:72)认为,语气副词的“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们的表述性”,只有注意到这一特征才有可能揭示出语气副词的特点和规律。表述是对事实的陈述,评价是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强调功能体现在表达语气方面。
一、“倒”的表述功能
根据李宗江(2005)对“倒”的语义演变所做的历时考察,“倒”本义是指使某一物体向反方向移动,词性为动词,后来通过隐喻延伸出“与预期结果相反”的意义,这是“倒”作为副词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描述副词“倒”的语义背景可以参考马真(1983)对“反而”语义背景的描述:
(a)情况甲出现或发生;
(b)按常理推断情况甲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情况乙的出现或发生;
(c)事实上情况乙没有出现或发生;
(d)出现或发生了与乙不同的情况丙。
这种语义背景同样适用于“倒”。例如:
(a)吃了药,她早早上床休息,(b)想着睡一觉就好了,(c)可是第二天并没有什么好转,(d)倒比前一天更严重了。
其中(a)是语义前提,(b)是预期的结果,(c)表示预期没有发生,(d)表示发生了与预期不同的情况。例句中包含着一个预期的事理即吃了药病情应该可以好转,而事实却是“吃了药病情更加严重了”。“倒”在这里表述了一个与预期相反的事实。因为“吃了药病情可以好转”这个常理是一个普遍的预期,所以即使例句中不出现(b)或(c),“倒”也同样可以表达“与预期相反”的:
(a)吃了药,她早早上床休息,(c)可是第二天并没有什么好转,(d)倒比前一天更严重了。
(a)吃了药,她早早上床休息,(b)想着睡一觉就好了,(d)可是第二天倒比前一天更严重了。
(a)吃了药,她早早上床休息,(d)可是第二天倒比前一天更严重了。
如果将例句改为下面的形式,语义仍然完整。
(a)吃了药,她早早上床休息,(b)想着睡一觉就好了,(c')可是第二天倒没有什么好转。
说明“倒”不仅可以表示“与预期相反”,还可以表示“与预期不一致”。后者在逻辑上包含前者,只是前者的程度更高。因此,这类句子中“倒”的功能是表述一种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与“倒”表述的事实相反的预期既可以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预设(如“吃了药病情会好转”),也可以是说话人根据背景信息作出的主观推断。如:
(1)“文革”中买书不易,买好书更不易,所以,买到的书即便是“垃圾书”也读过,好书更是读了几遍。如今买书易,买好书也易了,但不少买了的好书,倒没有认真读过。
(2)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
(3)他想得倒简单,事情哪有那么好办!
从语义上来说,例(1)表达的是对比关系,说话人的预期判断是:现在买书比“文革”时容易了,肯定会认真读;但事实却是:现在不认真读书了。例(2)表示出乎意料,例(3)表示跟事实相反,说话人的预期是“事情不好办”,但是“对方想得简单”。这些例句分别表達了相反、转折、对比等不同的语义,在语用层面上都具有“表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这一功能。
二、“倒”的评价功能
观察下列例句:
(4)住这儿交通倒很方便,可是人声太嘈杂。
(5)剧本的内容一般,语言倒很生动。
这类“倒”与前文具有表述功能的“倒”不同,它并不包含一个与事实相反的预期,句子的语义重点不是表述事实,而是侧重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说明和评价,例(4)、(5)是对房子、剧本的评价。这类句子中的“倒”在语用层面表现为评价功能。根据例(4)、(5)我们得出,评价性的“倒”字句对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两个方面一个偏肯定、积极,一个偏否定、消极,两者相互补充,表现出说话人的综合性态度。如例(4)中说话人从交通和噪音环境两个方面对住房进行评价,交通方便属于积极方面,先做出积极评判然后提醒对方注意“人声嘈杂”这一消极方面,使得住房的优点打了折扣,整体上表现出说话人的评价是偏消极的。
这类表评价的“倒”字句在形式上包括一个积极意义的句子和一个消极意义的句子,我们暂且把位置在前的句子称为前句,在后面的称为后句。通过分析例(4)、(5)可以发现,“倒”可以出现在前句中,此时前后句一般是让步关系;“倒”也可以居于后句,两句间一般是转折关系。根据考察,“倒”出现的位置与说话人的整体评价存在相关性。endprint
如果“倒”出现在前句,那么前句表达的是积极方面,后句是消极方面,评价整体偏于消极。
(6)她妆化得很浓,眉目倒很清秀,但轮廓却很生硬,颧骨突起,鼻梁高耸,打扮起来活像时装店橱窗中陈列的蜡像。
(7)广告代理公司开始模仿港台风格,片子画面拍得倒是很美,就是不实用,让我给否了。
相反,如果“倒”出现在后句,那么后句表达积极意义,而前句是消极方面,整体评价侧重积极方面。
(8)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有一个别字,但诗倒很有意思:天遣我辈杀不平,世间曾有几人平!
(9)这个人年近半百,彬彬有礼,发式整洁,略显秃顶,身材倒很健美。
表评价的“倒”字句的两个方面的评价在形式上并不总是同时出现,常可省略掉与“倒”相对的前句或后句。例如:
(10)这个孩子说话倒很老成。
(11)爷爷退休在家,养养花,下下棋,倒也挺有意思。
三、“倒”的表述功能
具有表述功能的“倒”表示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时,具有增强相反、对比、转折等语气的作用。根据许多文献的论述,“倒”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为什么“倒”在语气上会有两種看似相反的作用呢?由前文分析可知,评价性的“倒”字句对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两个方面一个偏肯定、积极,一个偏否定、消极。用“倒”联系起对两个不同方面的评价,评价变得更为全面,说话人的观点得以更全面地表达,客观上削弱了事物的消极性或积极性,使得评价不那么坚定,这也是造成语气委婉的原因。
此外,评价性的“倒”字句中由于省略与“倒”相对的前句或后句,“倒”的语义逐渐虚化。虚化后的“倒”还可以出现在否定句中使语气更委婉。也可用来表达委婉的建议。如:
(12)你说他不肯去?那倒不一定。
(13)听说这个老中医还不错,你倒可以去看一下。
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义,避免歧义。在副词“倒”的教学中也应该紧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除了语法、语义的讲解之外,还应重视语用功能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练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3-84.
[2]马真.说“反而”[J].中国语文,1983,(3).
[3]彭小川.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4]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72.
[5]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6]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05,(2).
[7]吴中伟,傅传凤.“倒”字句的含义及教学[J].汉语学习,2005,(8).
(姜建慧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