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辉,邵 铭
(柳州市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广西 柳州 545000)
管理及其他
柳州市内河水运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穆 辉,邵 铭
(柳州市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广西 柳州 545000)
文章首先介绍了柳州市航道、船闸、港口现状,并指出柳州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发展比较落后,接着论述了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意义、制约因素,最后提出相关措施,助推柳州市内河水运建设发展。
内河水运;航道;船闸;港口
1.1 航道基本情况
(1)都柳江。都柳江段航道省界至老堡口,航道里程156 km,洋溪、落久枢纽建成后,并结合航道整治可通航300 t级船舶。
(2)融江。融江段航道老堡口至凤山三江口,航道里程110 km,现状可通航100 t级船舶。自上游往下建有麻石、浮石、古顶、大埔等四座船闸,其中麻石通航等级为50 t级,其余为100 t级。
(3)柳黔江。柳江航道(柳城凤山三江口至象州石龙三江口)全长202.8 km,其河面开阔,滩险以浅为主。2004年12月红花枢纽建成后,使柳江凤山至红花共101.6 km航道得到完全渠化,航道条件良好;柳江红花枢纽下游航道,2009年通过柳江航道整治工程对红花至石龙三江口航道按Ⅳ航道标准进行整治,2011年完工并开通后可常年通航500 t级船舶。黔江(石龙三江口至桂平)航道里程124.2 km,航道等级为Ⅴ级,只能通航500 t级船舶。柳州市航道现状表如表1所示。
1.2 船闸基本情况
融江航道上已建成麻石、浮石、古顶、大埔4座梯级电站,但麻石梯级船闸仅能通过50 t级船舶,浮石、古顶、大埔梯级船闸只能通过100 t级船舶。柳江航道上建有红花一线船闸,可以通行1 000 t级船舶,但是高峰期来往船舶需等待2 d以上。柳州市船闸等级和通过能力低,既不适应船舶大型化需要,达不到规模经济,也影响航道升级和水运发展。
表1 航道现状表
1.3 港口码头基础设施情况
柳州港划分为三江港区、融安港区、融水港区、柳城港区、中心城区港区、柳江港区和鹿寨港区,现有在册生产性泊位24个, 柳州港货物吞吐量主要在中心港区完成,货种主要以钢铁、建材等为主。柳州市主要港口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柳州港主要码头在建和进行
2.1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加快柳州内河水运发展,依托西江水运能力,发挥运输成本低,沿江城市区位、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临近粤港澳市场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服务于大西南腹地经济,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实现江海联动,加快沿江产业布局与升级,形成沿江经济带,实现桂东、桂中和桂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2.2 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柳州是西南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广西的1/4,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制药、建材、日化等产品并举的工业体系。汽车工业是第一支柱产业,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2015年汽车产量达200万辆,钢材产量达1 300万。加快柳州内河水运发展,以便捷、经济的水陆交通网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柳州,优化沿江区域产业布局,提高沿江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形成柳州东联粤港澳、西通云贵、南接东盟的资源互补、互利互惠、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2.3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需要
内河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煤炭、水泥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的重要方式。与公路、铁路、机场运输方式相比,柳州市内河运输处于薄弱环节,必须加快建设,以发挥内河港口主枢纽、水运主通道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全面提高柳州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水运发展,对解决目前柳州铁路、公路、机场运输比例偏高,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巩固柳州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1 水运通道不完善
现状航道等级偏低。都柳江航道尚未渠化,连接贵州的通道尚未打通。融江航道只达到VI级航道标准,只能通航100~120 t级船舶,下游所需要的大量矿产资源和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不能通过水路运输。柳江航道红花枢纽上游航道已经渠化,可通航1 000 t级船舶,但红花枢纽下游至石龙三江口现状只能通过500 t级船舶。
3.2 集疏运条件较差
现有港口码头主要依靠汽车集疏运,专支线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进出港道路与城市道路共用,道路拥挤,相互干扰,基础设施无缝衔接和疏港能力受到制约,多式联运不尚在发育中。柳州市处于湘桂铁路、黔桂铁路、焦柳铁路交汇处,随着铁路通道和路网不断完善,腹地大量货物可通过多式联运抵达粤港澳、东南亚。
3.3 信息化水平低
水运信息化建设滞后。柳州市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无线网络为辅、覆盖全市城乡的高速、宽带、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和服务体系,3G网络建成并投入商用。水运尚未列入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与广西航运信息系统相应的柳州航运信息系统尚未建立,智能化物流链(供应链)管理平台构建尚无基础。现状柳州航运信息化程度较低,基础管理薄弱,水运部门和企业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的初级阶段,基础信息的收集统计、整理、分析等还主要依靠人力完成,运营决策依托经验而不是综合分析,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柳州港总体规划建立柳州航运信息分中心,但各作业区设计比较注重硬件建设,缺少信息化建设内容,现正在实施的柳江II级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含有航标遥控遥测系统和信息管理中心等信息化建设内容,只能作为柳州航运信息中心的子系统。
4.1 加快推进水运通道,打通船闸碍航瓶颈
全力推动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网络建设,加强西江干流和支流之间通航平顺衔接,实现干支高等级航道贯通。除加快推进柳江柳州至石龙三江口Ⅱ级航道建设外,必须加快推进大藤峡枢纽建设,通过渠化结合航道整治,实现黔江航道(石龙三江口至桂平枢纽)达到Ⅱ级航道标准。
西南出海北线通道(省界至柳州)航道规划等级为Ⅴ级,可通航300 t级船舶。结合航道上已建成麻石、浮石、古顶、大埔4座梯级,充分利用航道已渠化和航道整治以及支持沿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航道规划等级宜升级为Ⅲ级,可通航1 000 t级船舶,以与下游Ⅱ级航道平顺衔接。
柳江航道上已建成红花枢纽一线船闸,重点推进红花枢纽二线船闸建设,融江航道上已建成麻石、浮石、古顶、大埔四个梯级,麻石船闸仅能通过50 t级船舶,浮石、古顶、大埔船闸只能通过100 t级船舶,已不适应船舶大型化和沿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须配合西南出海北线通道(省界至柳州)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梯级船闸升级改造,并尽快启动航道和航闸升级的项目前期工作。洋溪、落久枢纽船闸也须配合西南出海北线通道(省界至柳州)航道升级作相应升级(按目前设计300 t级船闸建设将面临升级改造后患),尽快形成省界至珠三角平顺衔接的高等级水运通道。
4.2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货物快装快卸
作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慢。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是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加快推进鹧鸪江作业区、江口作业区和官塘作业区在建泊位的建设,争取早日投入运营,加快阳和作业区、导江作业区泊位建设的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启动三江、融水、融安、柳城等港区与产业园区临近相关作业区的项目前期工作。
4.3 构建多式联运系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必须强化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完善交通枢纽体系,调整运输结构,解决货运瓶颈。大力推进柳州市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升铁路、水路运输能力、通达能力及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解决柳州工业原材料及产品铁路运输紧张制约,充分发挥铁路、水路运输优势,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大型货运枢纽建设,使公路、铁路、水路各种运输货运设施有效衔接,并建立运营管理协调机制,力争做到货物换装无缝衔接,减少货物换装与倒运环节及费用,有效提升综合运输总量、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铁路、公路、水运管理部门运输协调机制,加强水运及公铁水联运信息化建设,建立柳州航运信息分中心,整合港航、铁路、公路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类运输管理部门协调一致,水运及公铁水联运管理信息化、物流电子商务化。
4.4 推进港口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
依托水运比较优势,目前柳州市产业园区基本临近港口布局,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加强沿江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与港口作业区间联络线建设,包括铁路支专线、专用公路、高速公路以及连接配套路网,加快多式联运枢纽建设,有利于加强港口与产业集聚区联系,为邻近港口培育直接腹地和深远腹地。
中心城港区官塘作业区、阳和作业区、鹧鸪江作业区等具备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的条件,应进一步加强物流、商务、加工贸易、联运枢纽等设施和配套设施及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尽早开展铁路支线建设前期工作,适时实施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交通运输——物流——商贸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与物流链(供应链)联动发展。
柳州北部四县属于柳州市欠发达地区,又是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开发区域,在有限的产业规模条件下,加快发展水运,推动港口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尤为重要。柳州港柳城港区大埔作业区、融安港区红卫作业区、融水港区和睦作业区等均与产业集中区临近,加快港口建设,推动港口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有利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在推动水运通道升级基础上,应尽早开展各作业区建设前期工作,以适时开工建设。
4.5 推动水运信息化,构建水运物流链(供应链)管理
建立与广西内河航运信息系统相应的柳州内河航运信息系统。在建立柳州内河航运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物流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构建一个数据、交易、网络系统、安全系统,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备份软件,通过建立11个应用系统与内河航运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航运管理网上办公、网上洽谈、网上交易、网上认证、网上结算支付、网上信息传递和门到门物流配送等全方位物流商务活动。
在三江、融安、融水、柳城、中心城区、柳江、鹿寨建立区域数据中心、区域中心配备服务器、网络系统、安全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并在黄金水道主要港口、货源供应商、收货商及物流链(供应链)相关企业铺设基层物流商务和信息节点。形成1个中心,多个区域中心,若干物流商务信息节点的大框架,实现区域中心内部数据区域中心内交换,区域中心数据与中心数据交换。
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水运物流链(供应链)管理,将货源供应商、收货商、产业园区、大企业客户、铁路、公路、港口、物流配送、仓储、银行、货代、通关、水运内部资源(航运管理、船检、水位、船标检测、安全监控、船闸调度等)整合到物流链(供应链)上,并上连国家、自治区、柳州市上级部门,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物流链各环节无缝衔接和物流服务一体化运作,从而提升水运物流整体运作效率和效益。
[1] 赵佳虹. 四川省水运发展期重大件运输问题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17).
[2] 内河水运迎来发展新机遇[J].珠江水运,2013,(15).
[3] 吴健妮.影响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5).
Liuzhou Inland Waterwa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MU Hui,SHAO Ming
(Liu Zhou railway construction office,Liuzhou,Guangxi 545000,China)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Liuzhou channel, locks, ports, waterways enterprise status, noting Liuzhou inland waterway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land water transport, and finally propose relevant measures to boos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land water transport in Liuzhou .
Inland waterways; channel; lock; ports
2016-09-02
穆辉(1982-),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组织优化。
U415.1
C
1008-3383(2017)03-01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