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为镜在英伦

2017-05-13 08:37希普
神州学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汉服符号文化

希普

文化与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比较”中存在的。长居国内,就会觉得身边的现象都是理所当然,而走出国门接触各种文化之后,才能在差异中看到自己的样子。

认识汉服8年之后,我终于第一次穿上了它——在英国。说起来挺奇怪,在国内时,一直没有什么机缘让我拥有一件自己的民族服装,倒是出国留学之前,想着一定要带些有自己国家特色的东西去“显摆”,视觉冲击力最强烈的汉服显然是不二之选。

每到传统节日,伦敦的汉服社团就会组织聚会活动。2013年的重阳节,初到异国的我终于有机会在南岸文化中心认识了第一批朋友。身着汉家衣裳的年轻人们在音乐厅外的公共空间进行了武术、香道和礼仪展示,大家畅笑畅谈,其乐融融,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的参与。环顾四周,我突然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在日后的聊天当中,朋友提到,文化与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比较”中存在的。长居国内,就会觉得身边的现象都是理所当然,而走出国门接触各种文化之后,才能在差异中看到自己的样子。也许那种感觉,就是对自己有了新一重认识的觉醒感吧。

研究生期间,我的专业与文化研究相关,加上自己的小私心,我决定以汉服运动为话题完成毕业论文。来自澳大利亚的导师对这个选题十分支持,也对这种古老服饰充满好奇。她从旁观者的角度给我带来许多启发。

过去,在了解或者介绍汉服时,我们常常从符号的角度去解读。《礼记·深衣》记载:“(深衣)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汉服的细节反映了先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对规、矩、权、衡的推崇。然而导师把符号涵义放在一边,非常直白地问我:“当你穿着汉服时,你的身体有什么感受?”

身体的感受?我们每天都穿衣服,早就习以为常,好像并没有太注意物理意义上的身体感受。我带去英国的是一件非常正式的礼服,广袖深衣,配有宽腰带,布料厚重挺括。回忆穿着时的体会,一是沉,分散在四面的力量让我很踏实地站在地上,不会想着跑跑跳跳;二是我需要端著小臂,袖子才能以端正平整的样子展现于身前。如果双手垂下,袖子会失了形态,如果手舞足蹈,景象更是无法直视;三是腰带一直提醒着我中段肌肉的存在,让我不论站坐,都自然挺直了腰杆……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的价值:汉服礼服让人的身体在无意中保持稳重端庄,符合正式场合的礼仪要求,把符号象征意义的“规矩”巧妙落实到了行为上。相应的,常服、?褐都有其各自功用。除了保暖与美观之外,服饰还有直接规范行为的价值。符号与行为虚实相生,这真是一个令我惊喜的发现。

在实习工作期间,我结识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中国美术史专家H女士。后来恰好有一次,我在准备论文材料时遇到了她,就简单介绍了几句汉服。H女士显出极大的兴趣,再三叮嘱,让我务必通过邮件发送一些相关资料给她。我当然十分乐意。几次信件往来之后,她说:“谢谢你带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探索过的领域。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主题,汉服的确很美。现在,诸多服装设计师想要复兴它们,这完全不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看到她的回复,我又感动又自豪,也非常感谢英国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一件有着数千年历史、见证了无数兴衰荣辱的服饰,能够在今天跨越文化的差异与地域的间隔,用自己的魅力召唤出人们对美的共同体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英国的一年半里,借着汉服牵线搭桥,我得到了许多有趣的经历。除了结识了不少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同样认识汉服的伙伴,也参加了全英春晚和几所高校的演出,还对几十个海内外不同背景的汉服运动参与者进行了深度采访。偶尔穿汉服逛街,会被人半路拦住询问,然后在对方一番夸赞中告别,虚荣心也小小满足了一把。很多时候我会想,究竟是我在宣传汉服,为它的复兴尽一份力,还是汉服在帮助我,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多彩?

其实,汉服运动在国内一直有不小的争议:某些形制到底存不存在,剪裁方式到底对不对,服装样式是不是适合今天的生活,是否会引发“大汉族主义”……然而在海外的汉服推广活动,少了几分对“形”的追究,多了几分对“神”的理解;少了几分民族特性,多了几分价值共识。二者自然是十分不同的体验。不过,无论在海内外,相信人们的努力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认识你自己。

猜你喜欢
汉服符号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服新“江湖”
“+”“-”符号的由来
上台说汉服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