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景德镇”,一干就是一辈子(寻找匠人)

2017-05-13 11:44冯雪珺
环球时报 2017-05-13
关键词:工场贝格画师

本报驻德国特派记者 冯雪珺

德国萨克森州的麦森小城,因盛产瓷器而享誉欧洲,并拥有欧洲“景德镇”的称号。自300年前欧洲第一家瓷器工场建在这里,麦森瓷器就被称为“白色黄金”。一是因为价格昂贵,至今都是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二是因为其65%高含量的高岭土配方,使麦森白瓷在硬质瓷器中,“白”得颇具特色;第三点,麦森瓷器独特的艺术设计使其产品不再是简单的餐具,更多成为人们家中的收藏品。从最初一笔一线模仿中国瓷瓶绘画,做出以假乱真的“司马光砸缸”瓶,到后来描绘想象里中国风土人情、洋腔洋调的“中国风”系列瓷绘,再到后来完全依托西方艺术风韵,再现西方传统油画风情、表现市井生活的瓷器风格,麦森瓷器逐渐摸索出与中国瓷器不同的“西洋风格”。日前,《环球时报》记者走进这座小城,对话麦森瓷器的创造者。

除了画笔和画铲的簌簌声,再难听到别的声音麦森瓷器工场至今仍完好收藏着300多年来的70多万件模具和1万多份自创色釉配方。工场内,大约有75%的员工从事手工和艺术创作。很多瓷器匠人从学徒开始就在麦森工作,转眼就是一辈子。瓷器画师爱尔可·丹能贝格作为釉下彩高级画师,已经在麦森工作了25年。《环球时报》记者靠近她时,她正在巴掌大小的范围里绘制一副充满想象元素的“一千零一夜”神话故事的场景。在她的笔盒里,从细到可以在指甲盖上勾线绘图的细笔,到能够大块晕染的粗豪笔,密密码着一排。工作室里,每个人都在屏气凝神地工作,除了画笔和画铲的簌簌声,再难听到别的声音。

丹能贝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瓷器画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往往是三四个人在一个工作室里,一边对照图样,一边对着瓷盘、瓷瓶进行描摹。一天8小时下来,这种头也不抬的工作对脖颈、眼力,更对画师的耐心,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值得一提的是,釉下彩的绘画颜料为金属氧化物粉末,作画时必须现用松节油调和,无法提前准备。因此,画师必须精准掌握色粉与松节油的配比,并且需要用画铲反复铲匀,这项工作需要多年经验积累与大量重复。

从小靠瓷器讲故事

丹能贝格的祖母、母亲也是麦森瓷器的画师。“三代人都是同一种工作,在同一个工场,干一辈子。真的不会厌倦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丹能贝格的回答斩钉截铁,“怎么会?这里可是麦森啊!不仅父母、长辈,女儿也为我骄傲——‘妈妈是麦森瓷器的画师。”谈起工作,丹能贝格难以掩饰自豪和喜悦:“25年,从周一到周五,每天8小时,每天我睁眼时最期待的事情,依然是赶紧来到这里工作。”

“小时候我最开心的一项家庭娱乐,就是听爸妈、祖母给自己讲故事。别人家讲故事用故事书,我们家是靠麦森瓷器上一幅幅生动的故事绘画。”丹能贝格指着桌前“一千零一夜”绘图系列的花瓶说。从神话故事到市井故事,再到动物、昆虫世界,麦森瓷器丰富的绘画内容,对丹能贝格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十三四岁时起,麦森瓷器的每次展览丹能贝格都会去参观,也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她说,她是伴随着麦森瓷器长大的,儿时的梦想像命中注定一样成为了现实。

“每天的工作单调吗?不。即便是用画铲调色的过程,我都觉得充满神秘感。松节油的粘稠度、颜料粉末的多少,都能影响最终的颜色。”丹能贝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几乎每天都期待工作带来的新鲜感,“设计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来新的设计、新的故事。”

工场、学校、博物馆三位一体

如今,麦森瓷器工场为德国国有经营,麦森瓷器也被视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保证麦森瓷器手工技艺的传承,是萨克森州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政府的全资支持下,麦森瓷器完善了制作工场、技师学校和藏品博物馆三位一体的技艺传承模式。尤其是培养瓷器画师的技师学校,每年都吸引着像丹能贝格一样对绘画和瓷器充满热爱的年轻人报考,最终每年只有8至12人得以录取。瓷器技师学校绘画教师马努拉告诉记者:“陶瓷绘画行业不是一个针对大众的行业,学生人数不在多,而在于招录真正有天赋、有热情的学生。”在这里,学业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半,甚至四五年。一年级的学徒只允许在纸上练习绘画, 直到绘画基础技术娴熟、通过考核后,才被允许在陶瓷上作画。

学徒已3年的福尔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一直喜欢绘画、历史和艺术。高中毕业后,她一度对接下来的生活感到迷茫。“去德国最高的瓷器圣地学绘瓷吧。”在祖父母的鼓励下,20岁的福尔曼开始与瓷器结缘。麦森不过3万居民,度过四五年“绝对安静”的小镇生活,对一般年轻人并非易事。福尔曼却表示:“我丝毫不觉得枯燥。陶瓷将我喜爱的艺术和历史完美结合。每当我跟家人朋友提起在麦森学习,都会受到赞赏与感叹,我很自豪。”▲

猜你喜欢
工场贝格画师
速滑大师顿贝格
偷画的人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手艺网+手艺工场
插画师笔下的时髦
一份保单的温暖
联想打印工场体验分享
创新工场:李开复暂别的这一年
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