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子瑜 雨田 图:本刊资料库(除署名外)
封面故事
以大师的抽象符号表现拍卖新风向
文: 子瑜 雨田 图:本刊资料库(除署名外)
当你看到本期的封面,是否有种无法读懂的陌生感?的确,作为一本关注艺术收藏的杂志,我们过往总会在一器一物上细细斟酌,以一件或一组美物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此番的封面,不再有具象的主体元素,仅有若干个方与圆、点与面交织的抽象图式,这样设计的灵感来自于英国抽象主义大师——约翰·麦克林的作品。
约翰·麦克林的作品最近在广州展出,他是无与伦比的抽象大师。麦克林多以极简的几何图形为绘画元素,观赏他的作品,会被其对色彩、形状、笔触的精湛运用而吸引。画面的色彩分割,点线面的精妙安排,无不让人感到恰到好处。据说,约翰·麦克林极其喜欢一边创作,一边欣赏音乐,这也是其画面中总是充满了音乐动感的原因,他的作品好似一个舞台,色彩成为舞者,被编排进行一场感性的舞蹈;抑或一个声场空间,是色彩的交响乐,充满张力的精彩乐章在画布上奏响。这样的作品有一种世界陷入动荡之中的非凡感。在下一时刻,一切都将不同。这也是它寓含着深刻当代性的原因 。
我们看中的正是麦克林这种画面的动感。
当打开文件夹后,约翰·麦克林的这幅作品迅速吸引了我的眼球,色彩是那样的单纯、明快,流畅的圆圈中带着几分硬朗、刚劲的笔触意味;图案简洁的边框又无锐利、夺目之感,可以感受出一位老艺术家的温度、优雅、坦率和老练利落,也似乎带着那份为人处世的圆融。
几个抽象的画面符号@的改造,突出了互联网+概念
@还没出现前的封面主图
很快,我从这幅画入手,把其中的主要色块拆解,再进行重组、变形。尽可能保留大师作品的动感,再加以波普元素的导入。
也许你会认为:我并没有感受到画面的动态感,我只看到了这个符号—@。不错,抽象艺术本就是开放和不确定的,千百个人观赏就会有千百种感受。的确,中间两个方形色块中的符号@确实是我有意而为的安排。这一期,我们的专题关注的是一种方兴未艾的艺术拍卖形式——线上拍卖,它是艺术界一种新的动态,未来会否形成风潮,抑或是仅仅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在未经历时间考验的前提下,任何人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关注、观察这类新事物的动态流变,我们以@这个符号象征当下火热的互联网+概念,也希望吸引人们关注发生在艺术界的互联网风潮。
有意思的是,由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符号@的称呼也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惯而不尽相同。俄罗斯人称之为“小狗”,芬兰人称其为“咪咪”,法国和意大利人喊它“小蜗牛”,中国则称之为“小老鼠”等。可见@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个符号,恰如抽象艺术一样,可以带给观者千万种想象,选取它作为设计符号,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不得不承认,在抽象大师的艺术元素上进行抽象地再设计,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在保持画面动感的前提下,为了不至于杂乱无序,我把若干个方形色块组合成构图中最为稳定的三角形,色调也尽量保持淡雅、明快。最后在背景中以稀疏的几根漩涡般的线条衬托,把原本各自松散的色块有效整合。当然,在“缠线”的过程中,我又不忘@一下你,看见了吗?
(编辑/雷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