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例辨

2017-05-12 07:04牛尚鹏程红蕾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异文魔王道士

牛尚鹏 程红蕾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70)

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例辨

牛尚鹏 程红蕾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70)

《太上洞渊神咒经》是道教的一部重要典籍,该经有《道藏》本和敦煌本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文字使用上有一定的差异,形成异文的原因及异文的类型有多种。通过归纳概括,该经的异文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因字形相近致误而造成异文,二是因同义或近义关系造成异文,三是因同音假借造成异文,四是因表述有别造成异文。研究不同版本的异文,对整理道经有重要的意义。

《太上洞渊神咒经》;敦煌本;形误;异文

《太上洞渊神咒经》,一名《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为图谶式之道教经典,洞渊派之首经,在南北朝隋唐时期流传极为广泛,是研究早期天师道教义及唐代洞渊派思想的重要经典。该书约成书于东晋末刘宋初,晋末道士王纂假托太上道君降授。今存两个版本,一是《道藏》本①, 共二十卷,收入洞玄部本文类。前十卷约成书于东晋末刘宋初,为六朝古本;后十卷完成于中唐以后至唐末,为中晚唐道士增补。二是敦煌写本,写于唐高宗麟德元年,主要为前十卷内容,另有第二十卷的部分残片。敦煌写本中共有该经37件(包括吐鲁番文书一件),多为残卷,部分为整卷,个别件仅仅是碎片,保存经文从几百行到几行不等。兹一并罗列如下②:

卷一《誓魔品》存4件:P.3233、S.3786、P.2576v前、DX10306;

卷二《遣鬼品》存2件:P.2959、敦研376;

卷三《缚鬼品》存1件:P.4676;

卷四《杀鬼品》存6件:S.3389、BD1157(宿57/北8457)、S.1061、S.3412、DX10872、秘目638;

卷五《禁鬼品》存5件:BD15500(能100)、P.2752、DX10305、北大D174、P.2894;

卷七《斩鬼品》存3件:P.2444、S.318、Ch.86.iv(IOL.C.101v);

卷八《召鬼品》存3件:P.2365、P.2424、DX05500;

卷九《杀鬼品》存5件:P.2793、P.2749、P.3309、P.2473、S.3705;

卷十《杀鬼品》存2件:P.2366前、S.5884;

卷二十《长夜遣鬼品》存2件:S.8076、S.9047v。

相比而言,《道藏》本和敦煌本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道藏》本内容相对完整,无明显的残缺,语句较为通畅,字迹也相对清晰,但多掺杂后人改动的痕迹;敦煌本由于深处藏经洞,历经千年的封存,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古籍的原貌,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唐代道经的语言文字风貌,但敦煌本流失破损严重,经卷内容不全,字迹模糊、漫漶不清的残片较多。

在文字上,《道藏》本与敦煌本也颇有差异。《道藏》本多用通行字、正字、今字,敦煌本多用俗字、通假字、古字。即使是同卷的敦煌本,不同的件之间文字也有一定的出入。研究不同版本的异文,对整理道经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道藏》本和敦煌本以及敦煌本同卷异件之间文字的比对,我们归纳出该道经的异文有以下四种类型(也可以说是造成异文的四种原因):一是因字形相近致误而造成异文,二是因同义或近义关系造成异文,三是因同音假借造成异文,四是因表述有别造成异文。以下就按这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论列。

一、因字形相近致误而造成异文

古籍在刊刻或传抄的过程中出现讹误是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字形相近的文字,最容易发生讹误,这就是形误字。形误字是阅读和整理道经的一大障碍,形误字的辨析也是古籍整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出土的敦煌道经,由于杂出下层百姓之手,形误字满卷皆是,严重影响了古籍的正确使用,对其进行文字的甄别考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救疗百病者,汝等魔王、天人、子息、小鬼王等,悉共佐助道士治病。(《道藏》本卷10)

按:“天人”,P.2366前作“夫人”。“天”乃形近而误,《太上洞渊神咒经》卷7:“汝等大魔王及夫人,百亿鬼王等,悉以斩之矣。”卷8:“此经乃伏一切大魔王、小鬼王及夫人千子万孙,悉助道士化人治病耳。”卷8:“大魔王、王夫人子子及孙、小王、大臣、一切鬼王等,悉斩之不恕矣。”皆其例。

(2)道士当入山,不入山者,直人间自别立治舍,与人别床。(P.2366前)

按:“直”,《道藏》本作“在”。“直”乃形近而误。“直”、“在”文献常相讹,唐吕温《楚州追制后舍弟直长安县失囚花下共饮》诗,《全唐诗》卷371在“直”下注云:“一作在。”即其例。

(3)有病之家转此经处,一切大魔王与小鬼王誓曰:自今有人,作斋行道,救治病人,病人甚危,兼有口舌官事、刑徒囚系等,今差。召唤万鬼,问之何鬼为也。(S.318)

按:第二个“今”字,《道藏》本、P.2444作“令”。“今”乃形近而误。

(4)召唤万鬼对之,何鬼为也?佐汝驱之,令自然得瘥。(S.318)

按:“佐汝驱之”,P.2444作“汝驱之”,《道藏》本作“汝促驱之”。“佐汝驱之”不合文义,当作“汝促驱之”,“佐”当为“促”之形误。

(5)若有道士救之官事疾病之处,天人王女四十万人,来下助人,不令有厄。(P.2365)

按:“王女”,《道藏》本、P.2424均作“玉女”。“王”乃“玉”之形误。《太上洞渊神咒经》中“天人玉女”常见,卷1:“太上将天人玉女人千万亿人,来下救之。”又:“自然力士、天人玉女,悉来侍卫。”卷20:“天人玉女,自然助人善心矣。”又:“天人玉女,十方仙人。”皆其例。

二、因同义或近义关系造成异文

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替换是造成古籍异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古籍经过不停的刊刻传抄,以及后人的校勘,个别词语会被替换成当时人容易理解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这类异文的双方意义相同或相近,在文中都能讲得通,对阅读文章并无障碍。这类异文数量庞大,个别的古今同义词或近义词反映了汉语词义历史发展的某些痕迹,能够为古汉语词义学、训诂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1)门门凶衰,哀声相寻。众生相残,自作苦恼。(《道藏》本卷1)

按:“苦恼”,敦煌P.3223作“苦业”,S.3786作“苦本”。三者义近。

(2)天尊教化难乎?弟子等区区,以展下情。(《道藏》本卷1)

按:“乎”,敦煌S.3786同,P.3223作“于”。二者均为语气词,义同。

(3)蔚明罗等诸天大众四十九万人,到于三天之上,听说无量大经。(《道藏》本卷1)

按:“于”,敦煌P.3223同,S.3786作“乎”。二者均为介词,义同。

(4)各各护持此道士,勿令触犯此道士也。(《道藏》本卷4)

按:“触犯”,敦煌S.3389、宿57、S.3412均作“犯触”。二者逆序而义同。

(5)三公自罚,天下流乱,水旱不调,虐鬼但来捕人。(《道藏》本卷7)

按:“流乱”,敦煌P.2444、S.318均作“乱流”。二者逆序义同。

(6)各各伺人家,取人男女,疾病、急厄、口舌、官事。(《道藏》本卷7)

按:“急厄”,敦煌P.2444、S.318均作“厄急”。二者逆序而义同。

(7)张好籍帐,若净室之中,备安三宝香灯供养之具,令办集净洁。(《道藏》本卷7)

按:“籍帐”,敦煌P.2444、S.318均作“薄帐”。二者义同。

“室”,敦煌P.2444、S.318均作“屋”。二者义同。

(8)汝等欲得免此鬼苦者,各各受三洞真经。(《道藏》本卷7)

按:“免”,敦煌P.2444、S.318均作“脱”。二者义同。

按:“四向”,敦煌P.2444、S.318均作“四面”。二者义近。

(10)逍遥无为,佑利生人,疾病除瘥,万事解了。(《道藏》本卷7)

按:“佑利”,敦煌P.2444、S.318均作“佑和”。二者义近。

(11)誓死不敢纵小鬼,若世间故有一人病困者,我等头破作四十九分矣。(《道藏》本卷8)

按:“纵”,敦煌P.2365、P.2424均作“放”。二者义同。

“我等”,敦煌P.2365作“我曹”,P.2424作“我遭”。三者义同。

(12)手持赤棒,专行人间。(《道藏》本卷8)

按:“人间”,敦煌P.2365、P.2424均作“民间”。二者义同。

(13)道言:世人多不信道,若有一人受经,男女笑之。道士不耻愚人之笑,不名道也,道者贵笑。(《道藏》本卷9)

按:以上“笑”字,敦煌P.2793、P.2473均作“嗟”。二者义近。

(14)请此法师转经之地,疫鬼故来不去者。(《道藏》本卷9)

按:“请”,敦煌P.2793、P.2473均作“唤”。二者义近,“唤”有请求义。

(15)手执赤棒。(《道藏》本卷9)

按:“执”,敦煌P.2793作“捉”。二者义同。

(16)神人治法,仙人为佐,五方万劫不死,无有刀兵。(《道藏》本卷9)

按:“刀兵”,敦煌P.2793作“兵刀”。二者逆序义同。

(17)吾遣十方大驱将军三十九亿人,助道士驱逐之耳。(《道藏》本卷9)

按:“大驱将军”,敦煌P.2749作“大驱军将”。 “军将”当为“将军”之误倒,《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赤毅力士,赤骑功曹使者,大驱将军。”即其例。

三、因同音假借造成异文

同音假借现象在古籍中非常常见,也是造成异文的一种重要原因。由于抄写者多属于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平民百姓,造成敦煌文献通假字盈目皆是,这也是敦煌道经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假字往往造成阅读障碍,影响对文义的正确解读。因此,要想顺利地读通敦煌道经,必须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找出本字,破字为训显得尤为重要。

(1)若不信者,孟津三河,汝等着之。(《道藏》本卷1)

按:“孟津”,P.2576 V前同,P.3223作“盟津”。二者通用。

(2)不闻有仙歌之响,人民垢浊,三洞壅塞,魔王纵毒,杀害良善。(《道藏》本卷1)

按:“响”,敦煌P.3223同,S.3786作“向”。二者同音通用。

“纵”,敦煌S.3786同,P.3223作“从”。二者同音通用。

(3)天尊教化难乎? 弟子等区区,以展下情。(《道藏》本卷1)

按:“区区”,敦煌P.3223作“伛伛”。二者同音通用,均为诚恳义。

(4)时有下方世界真人蔚明罗等诸天大众四十九万人。(《道藏》本卷1)

按:“蔚”,敦煌P.3223、S.3786作“慰”。二者同音通用。

(5)汝等受此经,当写经卷,立期静室空舍之中,静处高座举之。(《道藏》本卷5)

按:“期”,敦煌P.2894作“其”。二者通假通用。

(6)此太上妙言,金口所说,故令三天力士诛其疫鬼也。(《道藏》本卷6)

按:“金”,敦煌S.930作“今”。“今”、“金”通假字,道经多作“金口”。

按:“疗”,敦煌S.930作“辽”。二者通假通用。

“瘥”,敦煌S.930作“差”。“差”、“瘥”古今字。

(8)治百姓,不得枉滥,妄诛无罪之人。(《道藏》本卷7)

按:“枉滥”,敦煌P.2444、S.318均作“枉揽”。二者通用。

(9)自今以去,太上与大魔王三十六王、荀谷等十二万鬼主。(《道藏》本卷7)

按:“荀”,敦煌P.2444、S.318、Ch.86.iv均作“旬”。二者通假通用。

按:“卒”,敦煌P.2444同,S.318作“倅”。二者通假通用。

(11)遂令仕宦不迁,宅中虚耗。(《道藏》本卷7)

按:“仕宦”,S.318同,P.2444作“士宦”。二者义同。

(12)蜀汉浩浩,人民顿死。(《道藏》本卷8)

按:“浩浩”,敦煌P.2365作“晧晧”。二者通假通用。

四、因表述有别造成异文

古人对文献的同一内容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因此,措辞用字会有一定的差异。另外,古人引用文献一般只是“约引”,即引用时不要求字句完全一致,意思大致不误即可。这种情况出现的异文的双方在文献中都能讲通,很难判定谁对谁错,至于哪个是文献的原文,也是很难推断,大概只能依据版本的先后而定优劣。

(1)人氏隐迹,亦避地准海,至甲午之年,人氏还住中国。(《道藏》本卷1)

按:“人氏”,敦煌P.3223、P.2576 V前均作“刘氏”。作“刘氏”义长。

(2)天运劫近,其中往往有得值三宝无量上清黄庭记仙太素灵宝三昧者。(《道藏》本卷1)

按:“得值”,P.2576 V前同,P.3223作“值”。二者皆通。《中华道藏》此句断为“天运劫近,其中往往有得,值三宝无量上清黄庭记仙太素灵宝三昧者”,非是。

(3)人习仙道者。(P.3223)

按:“仙”,P.2576 V前作“佛”。二者皆通。

(4)魔王悉伏,各各遣魔子力士巡行国界,拥护国中之人。(《道藏》本卷1)

按:“魔子”,敦煌P.3223作“魔王”。二者皆通。

(5)太上将天人玉女人八千万亿人,来下救之,过乎玉京。(《道藏》本卷1)

按:“千”,敦煌P.3223、S.3786均作“十”。二者皆通。

(6)太上曰:子从阎浮来乎?(《道藏》本卷1)

按:“阎浮”,敦煌S.3786同,P.3223作“炎明”。二者皆通。

(7)世促人恶,信法者少。(《道藏》本卷1)

按:“促”,P.2576 V前同,P.3223作“俗”。二者皆通。

(8)吾今通变,视见一切,岂不遵之。(《道藏》本卷4)

按:“遵”,敦煌P.2752作“示导”。二者皆通。

(9)道士转经行道之处,魔王等不得挠之也。(《道藏》本卷4)

按:“挠”,敦煌S.3389、S.3412、DX10872均作“遶”。二者皆通。

(10)道言:天下多恶人,不知有道,见者不从,是以多死耳。(《道藏》本卷4)

按:“见者”,敦煌S.3389、宿57、S.3412均作“见善”。二者皆通。

(11)此经伏一切大魔王,魔王不敢挠之也。自今以去,若有道士经行之处,王等四十九王乌川、连子、文吉休、冯邻子等三千六百小王。(《道藏》本卷4)

按:“挠”,敦煌S.3389、宿57均作“遶”。二者皆通。

“冯邻子”,敦煌S.3389、宿57、S.3412均作“渴怜子”。二者皆通,《太上洞渊神咒经》卷11作“冯怜子”。

(12)司马平、郭秀之、丁太伦、乐法护、谢英、安费侯、王子林、元伯任、元孙支、道林等三千人。(《道藏》本卷四)

按:“太”,敦煌S.3389、宿57均作“大”。二者皆通。

“谢英、安费侯”,敦煌S.3389、宿57均作“谢莫女侯”。敦煌本断句作“司马平、郭秀之、丁大伦、乐法护、谢莫女、侯王子、林元伯、任元孙、支道林等三千人。”二者皆通。

按:“外”,敦煌S.930作“大”。二者皆通。

(14)世有病困危厄。(《道藏》本卷6)

按:“世有”,DX10305作“世人有”。二者皆通。

(15)王有无数大兵,横行天下,令与吾共誓:一治百姓,不得枉滥,妄诛无罪之人,因此凶衰,为作祟也。(《道藏》本卷7)

按:“令”,敦煌P.2444、S.318均作“今”。二者皆通。

“因此”,敦煌P.2444、S.318均作“因人”。二者皆通。

(16)汝一一斩首万段,以谢枉愆。(《道藏》本卷7)

按:“枉”,敦煌P.2444、S.318、Ch.86.iv均作“往”。二者皆通。

(17)钟馗打杀,得便付之辟邪,所付与天一北狱。恐其有枉,令敕下万民,若有疾病生人之家者,速令放之。(《道藏》本卷7)

按:“所付”,敦煌P.2444、S.318均作“传”。二者皆通。

“令”,敦煌P.2444、S.318均作“今”。二者皆通。

“生人”,敦煌P.2444、S.318均作“主人”。二者皆通。

“速令”,敦煌P.2444、S.318均作“差来”。二者皆通。

(18)有大鱼死于水中。(《道藏》本卷8)

按:“水中”,敦煌P.2365作“水上”。二者皆通。

(19)天人玉女四十万人,来下助人,不令有厄。(《道藏》本卷8)

按:“助人”,敦煌P.2365、P.2424均作“助之”。二者皆通。

(20)从人取之,亦如大王及大富之人矣。(《道藏》本卷9)

按:“大王”,敦煌P.2749作“天王”。二者皆通。

(21)有一女鬼名姜女,先有无量功德应仙,为坐不敬三天大圣、不奉三师故。(《道藏》本卷9)

按:“姜女”,敦煌P.2749作“石姜”。二者皆通。

(22)自今以去,有识之士信用行者,天人眇之,终不令相枉。(《道藏》本卷9)

按:“眇之”,敦煌P.2749作“佐之”。二者皆通。

“相枉”,敦煌P.2749作“其枉横”。二者皆通。

(23)是以辛巳、壬午、癸未,必有水灾。(《道藏》本卷9)

按:“必有水灾”,敦煌P.2749、S.3705均作“天有小灾”。二者皆通。

(24)上有五色之云,圆盖长三百万丈。(《道藏》本卷20)

按:“圆盖”,S.9047V作“圆圆”。二者皆通。

异文的甄别与考校是整理传世道经和敦煌道经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异文的辨析,对道经文献原貌的恢复和道经文献的正确解读都是有益的。在文献整理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特别是俗字的辨别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文献的整理水平和实际使用价值。我们期望通过自己尝试性的工作能够引起学界对《太上洞渊神咒经》这部道教经典的注意,从而将其研究推向深入。

注 释:

①此《道藏》本由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等三家出版社于1988年联合出版。

②详见[日]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东京:日本福武书店,1978年版。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叶贵良:《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7;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P”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编号; “S”为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编号; “DX”为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 “BD”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Ch.”为英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的斯坦因所获; “V”表示背面。

【责任编辑:高建立】

2017-01-18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杨柳青木板年画的戏曲文物价值与传播价值研究”(编号:14CH139); 天津外国语大学创新团队项目“国际汉语文化教育与传播”(编号:14TW)。

牛尚鹏(1983—),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训诂学、文献学研究; 程红蕾(1985—),男,山东青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典宗教学研究。

B951

A

1672-3600(2017)05-0018-05

猜你喜欢
异文魔王道士
A New Way of Dao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道士下山》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