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艺术市场的动荡局面,从某种程度上也引起了行业内的躁动,甚至于很多艺术收藏爱好者都开始担忧这是否会引起“蝴蝶效应”。曾经看似光鲜亮丽的艺术机构为何不再具备吸引人的魅力?频繁更换高层的现象又会否波及国内艺术圈?新型商务模式的诞生是不是操纵这一系列变动的幕后黑手?……本刊就这些问题特别采访了艺术圈内的资深人士,听听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1.国内外艺术圈频现动荡,以您看的话,这是由来已久,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艺术收藏市场都有一定的周期性,从2014年后,整个国际市场的发展都没有新的开拓,这种稳定的状态会让行业里的经纪人,画廊老板和拍卖公司的主管都可能觉得没有突破的,会觉得在现有的固定模式和客户群体的基础上,缺乏新的挑战。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有一些行业的专业人士往往就会感到失望,从而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来尝试自己的理念,比如去新的行业发展等。所以我觉得这种人事变动在目前状态下来看还是比较正常的。
2.这种动荡是否会波及到国内的艺术圈?
我觉得对国内的影响还是相对比较小的,因为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个板块所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它所沉淀积累的数量,以及发展过程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几年业内都在讨论,做一些新的调整,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有些画廊停止业务,不再举行展览,甚至呈关闭状态,但同时也有新的画廊诞生,用全新的形式来开展活动,所以我认为相较于国外来说,这种模式还是比较超前的。另一方面,国内的美术馆,博物馆等还处于发展期,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也使得我国公立、私立的文化机构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与国外也是不同的。
3.在您看来,“私洽业务”是否会成为拍卖行未来的方向?
最早的私洽业务是从国际上的一些大型的拍卖公司开始兴起的,我认为通过这种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拍卖公司目前进行的私洽业务实际上是填补了画廊和拍卖之间的一个经纪交易的空白,拍卖终究是竞价的过程,会涉及到不确定性,而私洽相对来说是比较确定的,针对性的交易模式。从去年开始,我们除了泓盛拍卖公司之外,也开展了泓盛空间,这也是对私洽业务的探索。我相信拍卖行增加私洽业务是今后的一个趋势,对于拍卖行来说,这也是服务上的补缺,相信今后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
4.画廊在任命高管时,是否会考虑其个人背景除了有专业知识之外,还兼具商业经历?
业务和形式上的不断变化,以及互联网对整个艺术收藏品交易的产业结构的影响,会让很多艺术品机构需要新的人才,他们一定是能贴切地了解市场专业和商业模式的多面手,所以我认为这二者是需要兼具的。
5.拍卖行的私洽业务和画廊,面向的是否是同一个客户群?还是分属不同渠道?
拍卖行开展私洽业务与画廊的客户肯定有重叠性,但是拍卖公司的客户数量远远大于单家画廊,因此相对的竞争和业务上的交叉并不大。画廊的主要精力还是在运营一级市场,尤其是为自己的艺术家举办展览、收藏等一系列的工作。而拍卖公司的私洽,则是面对极庞大的收藏群体,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让交易变得更加活跃,在这一点上拍卖公司的优势要远远大于画廊。
6.您的企业在近期会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吗?
我们集团旗下有不同的公司,分别从事各方面专业的服务,总体来说不会有太大的人事变动。但也不排除会进行部分公司人事上的变更,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业务模式和艺术市场。
7.在未来,您觉得拍卖行或是画廊,是否都有大规模逐渐转向电子商务的可能性?还是说艺术品始终很难网络化?
电子商务肯定是艺术收藏品交易商务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交易模式。我个人感觉接下来是电子商务和传统模式两者并进,同时发展的状态。当然我们在发展传统商业模式,如画廊举办展览,传统拍卖的同时,也要注意利用电子商务的工具和形式。
但对于高端的艺术收藏,是小众群体的爱好和个性化的选择,因此电子商务很难提供相应的服务。它需要的是群体大,幅员广,相对简单的环境,而这一些往往是艺术收藏行业内不容易达到的边界条件。因此我个人感觉在未来,画廊、拍卖行,展览,私洽业务,以及电子商务这类新的商业模式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1. 国内外艺术圈频现动荡,以您看的话,这是由来已久,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每一波艺术市场起落,或是艺术圈内开创性事业建立期,都难免有专业人员迁徙变动的现象。由来已久,只是近年因通信科技透明化,信息传达十分快捷。
2. 这种动荡是否会波及到国内的艺术圈?
国内艺术产业如今因大环境经济调整期来临,产业本身就正面临动荡阶段,是产业自身调整,即使受到国外波及也是合理。
3. 在您看来,“私洽业务”是否会成为拍卖行未来的方向?
“私洽业务”不是神话,正统的一、二级画廊内天天都在进行;“私洽”交易和以公开竞标的拍卖事业不同,只要拍卖行对于单品公开于世竞逐高价的理想不变,“私洽业务”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他们事业经营的主流。
4. 画廊在任命高管时,是否会考虑其个人背景除了有专业知识之外,还兼具商业经历?
會的,画廊的属性就是一个商业体,没有商业经验的高管最终必定无法成为独当一面的最高级主管。
5. 拍卖行的私洽业务和画廊,面向的是否是同一个客户群?还是分属不同渠道?
很大比例上属同一客户群,但拍卖行的客户特性比较倾向投资报酬率追求,而画廊客户群的收藏心态,则比较倾向对艺术家、市场共同成长的期待。
6. 您的企业在近期会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吗?
没有,反而正在增加管理者,因为我们的香港龙门雅集3月份就要开幕,正式开始投入亚洲艺术市场的经营。
7. 在未来,您觉得拍卖行或是画廊,是否都有大规模逐渐转向电子商务的可能性?还是说艺术品始终很难网络化?
电子商务一直在低价商品的交易上进行,网络无远弗届,要网络化当然不难,也不可能消失。但独件的高价艺术品交易,还是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经营模式上,一方面满足人性化的精神需求,一方面保障金钱交割、所有权转移时期等各方面的安全性。
1.国内外艺术圈频现动荡,以您看的话,这是由来已久,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具体地说应该是2008年之前,国际艺术圈的高管层相对稳定,之后由于对短期利益的迫切追求,许多高管对当初的任职要求无法胜任也是正常现象。艺术界的成败标准,其实都不应该用短期利益来衡量,尤其是博物馆、美术馆这些非营利机构,即使是画廊和拍卖行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建立自身的价值选择,并以此为依据培养独特的藏家群体。
2.这种动荡是否会波及到国内的艺术圈?
那是肯定的,我从2015年年底已经从PSA辞职,开始做独立策展人了。近十年来,也就是我在张江当代艺术馆和PSA任职期间,多家猎头公司曾主动与我接洽过,他们所提供的就职方向有民营美术馆、艺术中心、大型国际拍卖行等等,甚至也有来自国际知名专业机构的邀约,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都一一回绝了,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机构思危思变的动机和决心。
3.在您看来,“私洽业务”是否会成为拍卖行未来的方向?
私洽,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回歸原始的经纪委托关系,以充分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完成交易,可以绕开许多传统市场的繁琐程序,如果建立在足够的信任度上,这应该是一种应运而生的运作方向。
4.画廊在任命高管时,是否会考虑其个人背景除了有专业知识之外,还兼具商业经历?
画廊与非营利机构不同,其高管必须具备商业运作的经历和资质。做买卖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位“最佳卖手”,卖什么东西都有人跟,其价值观应该是广受客户信任的才行。
5.拍卖行的私洽业务和画廊,面向的是否是同一个客户群?还是分属不同渠道?
从本质上说,这两种客户群应该是非常相似的,所有的买家和藏家都会期待具备最高性价比的商品和交易方式,买进的途径其实并不重要。
6.您的企业在近期会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吗?
我没有进入任何企业,也不打算建立任何企业,在当前形势下,还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比较好。
7.在未来,您觉得拍卖行或是画廊,是否都有大规模逐渐转向电子商务的可能性?还是说艺术品始终很难网络化?
这与交易标的物的物质化特性有关,比如我平时爱好收藏一些小件古玩,尽管价格不高但还是觉得当面交易会比较放心。身为买家,必须从感官方面对自己即将购买的东西有个具体认识才行,所以我仍然觉得大规模电子商务化不会是艺术品市场的主流。
1.国内外艺术圈频现动荡,以您看的话,这是由来已久,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可能一直都有吧,而今年的动荡我觉得主要是由于特朗普的当选,引起了整个精英圈、艺术圈的担忧,甚至是大规模的游行等。美国的社会政治,以及长期的“白左”精英政治导致人民阶层形成了一种对立态度,这可能会直接造成美国艺术方面的财政缩减,也直接影响他们国内的艺术家,或是各个艺术机构的发展等。
2.这种动荡是否会波及到国内的艺术圈?
我觉得会的吧。因为中国艺术圈,尤其是美术馆或者是艺术机构的艺术项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少会依附于西方主流的艺术机构。所以这种震荡会对财政,或者是展览主题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3.画廊在任命高管时,是否会考虑其个人背景除了有专业知识之外,还兼具商业经历?
对画廊来说,销售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家画廊若想要长久经营,需要依附于比较稳定的销售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平衡,所以说画廊要任命高管时,两者自然都会去考虑。
4.您的企业在近期会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吗?
我现在一家美术馆担任策展人,目前没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只是在初创阶段。
5.在未来,您觉得拍卖行或是画廊,是否都有大规模逐渐转向电子商务的可能性?还是说艺术品始终很难网络化?
其实现在艺术品,或是拍卖画廊的网络化已经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了。但因为要考虑到现有的一批50年代~70年代的收藏家的用户习惯,所以我觉得马上进行大规模的电子商务转向可能不会那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