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倩
【摘 要】本文着重从题材、形式、内容三方面赏析黄梅戏音乐剧《曙光曲》。
【关键词】张曙;革命剧;音乐剧;黄梅戏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041-01
《曙光曲》是由安徽黄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委、歙县人民政府精心打造的一部黄梅戏音乐剧。本剧根据张曙夫人周琪对其一生的回忆,并特邀上海沪剧院蒋东敏先生担任编剧,向人们展现了人民音乐家张曙先生光辉的革命形象。
出生于安徽歙县的张曙,从小就有着过人的音乐天分。他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参加了由田汉领导的“南国社”。1930年,因为参加进步运动被逮捕入狱,出狱后创作了《曙光曲》,并回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继续学习音乐。1933年,张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聂耳等人组织了左翼音乐团体,研究中国的歌曲创作,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冼星海等人组织了“全国歌咏协会”,又在1938年进入郭沫若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中。1938年11月,他与爱女张达真在日本飞机轰炸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
《曙光曲》之所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题材
《曙光曲》毫无疑问是一部革命历史剧,剧中展现了父母之情、夫妻之情,但这些情感都包含在革命之情、国家之情中,并不是所有的革命剧都像此剧一样让人深感震撼。
《曙光曲》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真人真事,塑造的人物原型并不是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将士,而是一位在后方用音乐唤醒大众的文化战士。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知道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但是没有深刻的体会。可是,对于张曙这些文化勇士们流传下来的作品,我们却是从小耳濡目染,那一曲又一曲的战歌背后是这样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动容。“用这《曙光曲》去唤醒那沉睡的民族灵魂。”对经历过动荡年代的老一辈们人来说,战争带来的痛苦让他们不愿意回忆,可张曙创作的《曙光曲》等歌曲却是可以唤起他们的共鸣,歌曲的力量唤醒了无数中国人,在黑暗中的人们看见了前方的曙光,那一刻的激动、那一刻的希望让很多老一辈观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革命年代。
二、形式
《曙光曲》不同于其他剧作形式,它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音乐家张曙的一生。在音乐剧的模式上,又采用黄梅戏的表演方式,用安徽特色演绎安徽籍战士。该剧突破了音乐剧固定模式,也打破了黄梅戏特有的形式。音乐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相结合的一种表演,擅长用音乐和舞蹈来表现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
在《曙光曲》中演唱了众多张曙创作的《保卫祖国》《日落西山》《还我山河》《洪波曲》等一系列志气昂扬的经典抗战歌曲。歌声雄厚,充满了力量,具有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而黄梅戏以抒情为主,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唱腔也如行云流水般委婉清新、细腻动人。激昂的歌曲与委婉的唱腔,形成了鲜明的對比和巨大的反差,但这样的反差却别有一种韵味。
剧中还加入了现代音乐剧的舞蹈因素。纵观全剧,几乎每一场都有舞蹈,舞蹈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用舞蹈来凸显情节发展,弥补时间空白节点,这是在黄梅戏的固有模式中较少出现的。该剧加入了音乐剧的舞蹈因素,与歌曲及整个舞台布景相结合,再用黄梅的演唱方式为观众享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三、内容
《曙光曲》虽然讲述了张曙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剧中也穿插了很多生活琐事,使张曙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也更贴近生活。
该剧没有一味地强调张曙的爱国情,而是通过一些小细节传达出这份情感。例如,张曙入狱被保释出来后,父亲想让他回歙县老家,不要再从事革命运动了。但张曙没有答应,他选择继续深造音乐,为唤醒更多沉睡的人们。正因为此,张曙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甚至不知道母亲的离开。之后只能强作镇定,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担负着革命重任。作品通过描写张曙“不是好儿子”,来烘托其对国家兴亡的强烈使命感。
剧中还有一处是讲述张曙妻子周琪的。因为张曙肩负创作使命,新婚不久,他和妻子就分居长沙、合肥两地,爱女小真真患了重病,张曙却不能回来照顾,周琪一人担起了家庭重任。这里又通过描写张曙“不是好丈夫”,来塑造他为国奉献、不顾生死的决心。
接近剧末,张曙爱女真真与他合唱抗战歌曲、张曙为了拿回曲稿没能躲过敌机的轰炸与女儿一起英勇捐躯,这些场景,让观众为之肃穆。
综观《曙光曲》全剧,其特别的题材、创新的形式,以及对细节的描写,将一个舍己为人、充满使命感、鲜活生动的革命音乐家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众人如何不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