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
本人在平时的阅读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起名现象,那就是音乐家的名字中多“聪”字,书画家的名号中多“石”字。
先看与“聪”字结缘的音乐家,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音乐界的“二聪”——著名小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和著名钢琴家傅聪。此外,名中带“聪”的音乐家还有很多,如为电视连续剧《芈月传》配乐的“亚洲第一排箫王子”杜聪,中央民族乐团琵琶独奏演员、声部首席赵聪,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华人指挥叶聪,为电影《末代皇帝》作曲并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奖的华裔作曲家苏聪,还有前几年去世的享有香港“音乐教父”和“巨星之父”之誉的戴思聪,甚至连日本著名演员、音乐人妻夫木聪,名字中也有一个“聪”字。
那么,音乐家为何青睐“聪”字? 关于“聪”,《说文解字》释为:“聪,察也。”《管子·宙合》称:“闻审谓之聪。”《庄子·外物》亦曰:“耳彻为聪。”故“聪”是听觉灵敏的意思,只有“耳聪”才能十分准确地辨别音律,因此拥有一双听觉敏锐的耳朵对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春秋时期的晋国乐师师旷生而无目,但听觉敏锐,善音律,以“师旷之聪”闻名于世。人民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据说他天生听力超常,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的,就能从他嘴里唱出来,因而送他“耳朵先生”的外号,后来他索性将名字改为聂耳,并在自用便笺上印上“耳、耳、耳、耳”(繁体字聂为“聶”),这样他的名字便由四个“耳”字组成了。
与音乐界的“二聪”一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画坛上也有著名的“二石”——北方的齐白石和南方的傅抱石。当时有一副颇有意趣的对联,上联说的就是二人的名字:“齐白石,傅抱石,老石少石,两石画坛同突兀。”
以“石”为名字的书画家还有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晚清民国艺术大师吴昌硕(字苍石、仓石、昌石、昌硕, 别号石尊者,且以带“石”的“昌硕”闻名于世)、当代则有学院派书法家胡小石、书画家尹瘦石、书法家欧阳中石、山水画家白雪石等等。
至于以“石”为号的书画家更是不胜枚举,如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姜夔因与白石洞天为邻,号白石道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号煮石山农;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号石田、白石翁;明代画家蓝瑛,号石头陀;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与清末画家董麟山,均号石樵;清代书画家戴本孝,号太华石屋叟等等。
还有一些本不姓石后改姓石的书画家,如明末清初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四僧”中也有“二石”:石涛原名朱若极,为明皇室后裔;另一位是以字行于世的石溪,俗姓刘,法名髡残,又号石道人。此外,当代长安画派著名画家石鲁,原名冯亚珩,因崇拜石涛和鲁迅而改名。
那么,书画家为何爱以“石”字入名号?文士嗜石,脱胎于远古先民的崇山理念及文化积淀。唐宋时期,石头被文人供于书斋,欣赏把玩,入诗入画,唐相牛僧孺对奇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北宋书画家米芾遇石则拜,口称“石兄”、“石丈”,当时被人们戏称为“石痴”。
石头之所以为历代文人书画家所青睐,就在于“方寸之地纳万千气象,蕞尔之石寓山岳精神”,小小拳石蕴含了山川峰峦雄奇险秀之神韵,使人们睹之可悟小中见大、丑中见美之哲理。“石中乾坤大,石外意蕴深”,书画家们通过以石悟道,將内心的精神追求寄寓在这小小的顽石之中,并欣然将其纳入自己的名号,与石为一,物我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