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逐步推进异地务工人员基础服务和基本保障“底线均等”制度,意味着对珠三角做出巨大贡献的流动人员而言,有了社保、福利,有了自己的根
珠三角城市群
改革开放前30年,珠三角一直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同时也是引导中国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动力。2014年,珠三角城市化率达到84.12%,成为全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和融入全球化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后,毗邻港澳的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使珠三角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上世纪90年代后,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发展,市场经济更加活跃,成为“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前30年,珠三角一直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同时也是引导中国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30年后,为适应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珠三角被赋予新的使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珠三角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这预示着珠三角迈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珠三角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目标。
现今,以广州、深圳 、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和新规划扩容的汕尾、清远、云浮、河源、韶关一起,成为国家三大城市群之一,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其中心城市的发展完备度、区域城市体系与城市网络的联系度已经初步达到世界级城市群的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珠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空间载体。
“天时、地利、人和”助力崛起
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三角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0%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珠三角中的深圳是我国最先建立的经济特区,在1979年就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1980年珠海成为经济特区,1984年广州成为对外开放城市,1985年珠三角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不仅对深圳、珠海、广州等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大意义。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地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群的初步形成铺平了坚实的道路。
地缘优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珠三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第一,珠三角比邻港澳,且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依托大陆转移其成本日渐高昂的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城市。第二,面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越过海洋能与整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珠三角同属一个省管辖,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明显优于长三角或京津唐地区,后二者由三省市管辖,整合协调相对较难。这一因素可以使得珠三角能够更好的在统一的规划与安排下整合个城市的资源,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相互分工合作,这能够使城市群进行良性循环。
同时,珠三角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最多,与海外有天然便利的人文联系。在珠三角吸引的外资中,港澳和侨资占绝大部分,这对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起了主导作用。
再者,岭南文化的极大包容性有它独特的优势。这种文化毫不排斥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这也填补了本土很多资源的不足。纵观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外来人员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帮助珠三角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他们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型再升级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的工业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同时,在这些年间,珠三角的制造业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到生产的行列,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到了21世纪,珠三角的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且珠三角的专业化水平也显著低于长三角地区。尤其最近几年,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背景下,珠三角制造业的生存危机日益凸显,这个最早崛起的城市群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
至2013年,广东已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9个。走在珠三角街头,更为深刻的改变还在悄然发生。广东2010年起推行“积分入户制”,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生根”。至2013年,120多萬的外来人口初步通过积分、高技能人才的方式“自由迁徙”进入广东。
“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是珠三角最大和最根本的改变。”刘悦伦说,广东特别是珠三角逐步推进异地务工人员基础服务和基本保障“底线均等”制度,意味着对珠三角作出巨大贡献的流动人员而言,有了社保、福利,有了自己的根。
拉动珠三角高速增长的引擎曾经是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但广东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说,情况已经出现根本的变化。
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4%。这一年,也是广东第三产业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产业结构首次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
“不要小看这个反超。这意味着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的转型升级已经产生了阶段性成效,创新驱动正在形成。”幸晓维说。
在珠三角,继水泥、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被淘汰之后,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国超算(广州)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一批崭新的创新平台在崛起。在东莞,有3000多名日本工程师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深圳,一家成立不久的研究院,就聚集了4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平均每周就有二十几项的全球专利申请。
数据称,珠三角目前已有1242个创新平台和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超过50万,超材料、基因测序及分析等领域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在城市的服务化驱动转型方面,2013年,广东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从业人数277万人,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一半。
目前,珠三角经济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群,社科院专家预计,大珠三角2038年将成为世界繁荣、具活力的经济中心。
国家发改委2016年底印发《关于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等规划编制,“珠三角湾区”城市群规划将包括香港和澳门。把香港、澳门和珠三角9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在城市群之间建立、保持合理的协作分工关系,香港、澳门将更好融入国家经济体系,这对确保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7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指的就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把“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其中。这意味着,珠三角核心区的11个城市,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 华南